不知道如何看展覽嗎?—抽張卡牌看藝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好看的藝術大展真的很多,不知道大家以往的看展經驗如何?

很久以前在信義誠品買了個神祕的卡牌 “Ways of Looking at Art: 50 Cards to Shift Your Perspective”,先暫譯為《看待藝術的方式:50 張改變你視角的卡片》。

終於在這時候,可以拿出來分享了!

看到藝術場館一字排開的畫作,你會以怎樣的順序開始呢?
大家通常會是依序站到畫作前,仔細看完一件作品。看看旁邊的解說小卡,看看作品名、看看其他基本資訊。
有些人會往後退起步看,或是把頭往前伸,試圖讓身體向前伸,看清楚細節。
如果可以拍照,肯定會有一些人對著作品猛拍。雖然有時候會很想問問,照片回家有沒有再仔細看過? 
也許會有結伴看展的兩個人不時交頭接耳、指指點點,並露出滿意的微笑。

展廳裡,偶爾也能感受到不同速度感。

有人會拿著筆記簿或是速寫本,快速寫下筆記的人。
也有另一種走馬看花類型,然後啥都記不得。
但也有繞行一圈之後,蓋了手章,重新入場挑選喜愛作品觀看的人。

那麼,你會怎麼觀看呢? 

如果一件沒有看過的作品,你的眼睛會怎麼看?
先抓到一個視覺注意力集中之處,然後向外擴散?
或者是由上往下、由左往右?

以上這些觀展行為,只要不違反主辦方的規定,都是可以的!

藝術的體驗都沒有標準,也沒有標準答案。
除非原作者有留下筆記,規定大家怎麼看。

一切都是自由的,試著類似的符號連結在一起,試著說出你的發現,又或者對著作品想像一個屬於你的故事。

Ways of Looking at Art: 50 Cards to Shift Your Perspective,盒底

Ways of Looking at Art: 50 Cards to Shift Your Perspective,盒底


“Ways of Looking at Art: 50 Cards to Shift Your Perspective”
這套卡牌有50張,介紹了50 種不同觀看方式,
可以重複運用在不同的作品上。這副卡牌的插圖也非常的有趣,融入了部分的名畫。

這套卡牌很適合看展時會有點不知所措的人。
我覺得最喜歡的是,他有許多的句子都是「疑問句」。
提點觀者欣賞的角度、引起好奇,甚至再創造。

例如其中一張Materiality

「What is the artwork made of? What if were made of something else? The more incongruous the better. Would it change the way you feel about it?」

都不是很困難的句子,但卻可以從觀察材質,然後思考是否有機會置換成其他媒材,接著再說出這樣的置換會讓你有什麼感覺。

也許可以在畫作前抽張卡牌,再去看展。
或是看完展,回家後再抽張卡牌,重新思考。

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收穫。

Ways of Looking at Art: 50 Cards to Shift Your Perspective 外盒正面

Ways of Looking at Art: 50 Cards to Shift Your Perspective 外盒正面


  • Ways of Looking at Art: 50 Cards to Shift Your Perspective
  • 作者:Martin Jackson
  • 繪者:George Wylesol
  • 出版社: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 出版日期:2022/03/10
avatar-img
17會員
33內容數
日常的閱讀筆記,有些人文,有些藝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編好想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次陳怡今在2024的第一檔展覽定名為「在家寫生」, 展出有三種不同的媒材,圍繞在生活物件、移動中的風景。 ... 這次的作品雖然是平靜的畫面,卻讓我的心裡澎湃洶湧。 我在作品前忽遠忽近,然後還側面看, 想要找出一些讓我心臟怦怦跳的原因😂
續前篇,繼續來點藝術史的觀察。 樋口裕子在作品集“BABEL: Higuchi Yuko Artworks”中, 向波西(Hieronymus Bosch)和老彼得.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等創作者致敬,將既有圖像的意義轉化,變成是一種對神祕生物的關懷與和平共存。
之前熟悉的樋口裕子,可能是來自MOE雜誌或是各種商品合作, 透過這次展出,讓樋口裕子作品更多的面貌得以被看見。 在幾百張手稿中, 有一個系列在牆上閃爍著,吸引了我的目光。 《最後的審判》和《巴別塔》……
之一 星期日 隱隱發作的偏頭痛在清晨叫醒了我, 聽說頭痛日諸事不宜。 頭痛日不宜反覆爬樓梯! 頭痛日不宜用眼! 然後……
這次陳怡今在2024的第一檔展覽定名為「在家寫生」, 展出有三種不同的媒材,圍繞在生活物件、移動中的風景。 ... 這次的作品雖然是平靜的畫面,卻讓我的心裡澎湃洶湧。 我在作品前忽遠忽近,然後還側面看, 想要找出一些讓我心臟怦怦跳的原因😂
續前篇,繼續來點藝術史的觀察。 樋口裕子在作品集“BABEL: Higuchi Yuko Artworks”中, 向波西(Hieronymus Bosch)和老彼得.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等創作者致敬,將既有圖像的意義轉化,變成是一種對神祕生物的關懷與和平共存。
之前熟悉的樋口裕子,可能是來自MOE雜誌或是各種商品合作, 透過這次展出,讓樋口裕子作品更多的面貌得以被看見。 在幾百張手稿中, 有一個系列在牆上閃爍著,吸引了我的目光。 《最後的審判》和《巴別塔》……
之一 星期日 隱隱發作的偏頭痛在清晨叫醒了我, 聽說頭痛日諸事不宜。 頭痛日不宜反覆爬樓梯! 頭痛日不宜用眼! 然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偽更一下,其實我只是想作張小卡而已!(`・ω・´)
Thumbnail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Thumbnail
找到了約莫2年前畫的圖。我會將原圖和手機桌布一起放在花園,之後也會持續更新過往的畫。 最近想去看畫展。那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 因為我不喜歡獨自前往任何場所,身邊的人都不喜歡藝術,所以我選擇放棄我的喜愛。但我想是時候跨出去了,趁最近我的狀況好轉,偏向亢奮狀態時去實踐它。如果你也熱愛藝術,我們不妨一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這些年購入蠻多牌卡, 也有希望收到生日禮物是牌卡得 內心話(瘋了嗎??買了那麼多牌卡幹嘛? 最後會不會一樣像別人一樣轉手呢? 我不會得, 在買的當下,我會問自己的內心, 這是我所需要得?我會用到嗎? 感覺是需要購入得嗎? 在還沒有買的時候, 就無數次看見他的存在了. 後來在某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偽更一下,其實我只是想作張小卡而已!(`・ω・´)
Thumbnail
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體驗,和透過螢幕跟紙本看圖片不同...
Thumbnail
找到了約莫2年前畫的圖。我會將原圖和手機桌布一起放在花園,之後也會持續更新過往的畫。 最近想去看畫展。那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 因為我不喜歡獨自前往任何場所,身邊的人都不喜歡藝術,所以我選擇放棄我的喜愛。但我想是時候跨出去了,趁最近我的狀況好轉,偏向亢奮狀態時去實踐它。如果你也熱愛藝術,我們不妨一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你逛美術館嗎?上一次走進美術館,是什麼時候?看了哪一個展?是為了什麼而走進那座美術館呢?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在美術館或特定作品前拍照、打卡、上傳社群帳號的群眾,變成美術館的另一種風景。藝術的公關操作很成功,全民美術館的目標是否也成功了呢?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這些年購入蠻多牌卡, 也有希望收到生日禮物是牌卡得 內心話(瘋了嗎??買了那麼多牌卡幹嘛? 最後會不會一樣像別人一樣轉手呢? 我不會得, 在買的當下,我會問自己的內心, 這是我所需要得?我會用到嗎? 感覺是需要購入得嗎? 在還沒有買的時候, 就無數次看見他的存在了. 後來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