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翻到「小野洋子的生命種子之歌」,隨意瀏覽之餘,被每頁之間的細緻插圖和軟潤的句子吸引。將自身浸入書頁間的文字時,緩緩地覺得腦袋多了一點新空氣,對生活的意識。不像欣賞超厲害又喜歡的作品時會有的刺激震撼;而是農務一個上午,想偷懶坐在樹蔭下餵小羊吃構樹葉看風景的片刻。
這麼一想,這或許就是引發轉念的路口吧。
因為很喜歡,所以前幾天買了本二手的,期待之後的日子多給自己一點休息,練習思考的時光。
而今天打開忘記密碼的方格子是想記錄,我認為未來的自己會想看到這篇文章。
大概從國高中開始,就習慣隨身攜帶空白畫冊,以便想畫畫的任何時刻。但又從四、五年前開始,自身的插畫風格比較明確後,畫冊的一頁就經常是我的一件作品。從前的一頁畫兩三個插圖,越畫越大到一頁一個作品,漸漸地有時空白的畫面對我形成一股「我是作品呦」的壓力,使我下筆後常反覆的擦拭重畫、構圖卡關。
不止如此,成為刺青師後,我從2016開始佛系經營的插畫instagram,開始加入了刺青相關的內容。經營並掌握兩邊的創作內容及貼文排版,也同時加快了創作插畫作品的時間性。
「我必須生產」、「我要有東西可以剖」、「不能應付」、「要是作品」等等的想法在腦內形成自耗的迴路。
畫圖不難,離開這個迴路比較難。
或許是無意間和這本書連結,今天下班後,我久違的拿起手邊(大概買了七八年以上)的白素描紙,翻到平滑的那面,挑支比較尖的鉛筆,找到擦布,就在折成一半後的八開畫面邊畫了起來。
喜歡畫臉,就直覺地畫出一顆頭;想要他戴眼鏡,就幫他配一副超可愛的卯釘眼鏡;覺得戴這副眼鏡臉會被刺到,那加一個ok繃好了···。鉛筆唰唰唰地就在那個八開紙張的右側創造出一個人頭,還因為紙張到邊了所以人物只畫到胸上。沒有完整的畫面和特別的內容,但畫得好開心,好久沒有畫的不用那麼久那麼正式。
或許和其他作品相比,他只是個小doodle,但我在畫的時候想起了一些內容。
而回憶起這些,或許比陷在苦思一些沒有答案的問號好一點。
在國高中還熱愛和同學、繪友一起畫漫畫或少女人物的時候,假日的我經常窩房間看漫畫畫圖。蹲在書桌前好喜歡快樂的畫漂亮的女生穿漂亮的衣服,畫像漫畫裡看到的帥男生,幫角色設定人設,當作自己的小孩;只要想畫的,什麼都能畫。
不會對畫圖這件事感到害羞、無力、壓力,而是興奮、開心、想要,那時唯一的壓力或許就是放上畫家志願後有沒有人按讚了(笑),但也從來不會是停止畫圖的時候。我可能不是最最最喜歡畫圖的小孩,但我絕對是有享受過畫圖帶給我最最最開心的時光。
有一次親戚來家裡作客,我窩了很久後,畫完跑出房間照常給媽媽分享,他看完之後一旁的爺爺也看了一下,說:「這個女生的眼睛好無神。」我看著圖,聽完後一點也不難過,反而有點開心,發覺:這就是我要的感覺。我才發現,原來我想畫的是「完美卻有問題的」。我想要他完美無瑕,有哪裡出錯了的傷口或扭曲,他美。我想要畫出這樣的人物,我找到了。
回到種子之歌,儘管回憶繞的有點遠,但回憶的連接很明確。透過隨筆畫的這件作品,我輾轉想起過往的快樂、意識我想要什麼的瞬間,想起我當初小小萌芽的種子是從哪裡開始。
種子之歌有意無意間使我離開眼前綜觀生活,或許我描述的內容沒辦法被完全理解,也還是希望紀錄留給自己也分享給大家。思路是有跡可循的,偶爾撥點時間練習放鬆,練習思考。不翻動一下水,怎麼知道下面沉著什麼被遺忘的呢。
題外話:打字釐清內心思路真的很有幫助,一切都還在探索中。現實中要面臨的難題不斷變化,有時候也不要太苛責自己了(植物也是會種死的)。期望我們都能認識更多未知和可能。
創作並不是只需要埋頭苦幹的,雖然這樣最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