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CFP的日常】報稅季終於結束了,可否不要每年五月都那麼痛?_談繳稅方式對理財的影響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raw-image


也歡迎用聽的(Podcast): https://reurl.cc/EjaKMn


「都最後一天了,你還沒報稅?」

「哎唷!付錢的事,幹嘛那麼急?」

「反正都得要報,又躲不掉,長痛不如短痛!」

「好啦!我晚點再處理!」

「可別忘記啦!」

 

每到五月份,上述的對話,可能存在於夫妻之間,或是爸媽與在工作的孩子之間。每年都是相同的台詞,感覺有如錄音回放般的規律播著。在財務諮詢的過程中,我常常提醒著:


「如果有那麼一件事是一定會發生、必須要執行,那我們是否考慮該提早準備?」



當系統顯示所得稅計算後的最終金額,心情就有如樂透開獎一般,可能會因著可退稅而開心,也可能會因需繳稅而失望。或許在理財的世界裡,「賺錢的事搶著做,付錢的事沒人做!」但偏偏繳稅這件事,除非你的收入有機會規避到無需繳稅,否則似乎也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認命!


「繳所得稅有什麼特別的嗎?」

「不就是上網確認看國稅局算出來多少錢,用銀行帳戶或是信用卡繳掉就是了!」


看似對報稅過程的無可奈何,其實稅務公式中的每一個項目,卻可能存在著節稅的空間。不過今天我們暫不討論「如何節稅」的相關細節,而是「繳稅方式」對理財的影響。來舉個例子吧!假設今年算出需繳60,000元的稅,請問你是:


(1)直接透過銀行帳戶扣款或刷信用卡一整筆60,000元。

(2)透過信用卡無息分12期慢慢繳,每期5,000元。


或許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第二個方案,否則每年的五月份也不會出現「報稅神卡」這類的優惠比較新聞。


「一樣是繳60,000元,方案一和方案二,有什麼不同嗎?」


先來講方案二的12期無息分期繳費。採用此法的優點當然是分期支付卡費,降低一筆支付的壓力,但缺點卻是從下個月開始,卡費帳單金額是5,000元起跳!


「你會因為在未來的十二個月會有較高的卡費,而減少刷卡消費、降低購物的慾望嗎?」

「不會!」


反而會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的每個月,都對卡費帳單上的繳費金額感到沉重壓力!


有過卡費分期的朋友一定有這樣經驗,每一期卡費帳單名目後方都會標示著本期為第幾期的分期,例如08/12就表示本期是分12期中的第08期,當數字越接近12,就意味著分期壓力快要結束了。但別忘了,當帳單出現12/12時,也就意味著又過一年了,新的年度即將展開新一輪的01/12,無限循環!


「難道有更好的方法?」

「方案一的直接繳掉稅金,資金的壓力也很大,不是嗎?」


我常覺得,理財應該越簡單越好,傳統的方法其實還是有優點存在。回到本文一開始提到的,如果這筆錢在每年的五月份都需固定支出,何不提早準備? 例如可以在每個月的薪資下來時,就提撥5,000元至另一個銀行帳號,當累積12個月後,自然會有一筆60,000元的稅金可供支付,也就少了需要「籌錢」的壓力了。


這樣的好處可不少,不僅能培養編列預算的概念,也同時能明確知道當月份可運用的資金,避免動用到未來的固定支出。


簡單用兩句話做個總結:


12期無息分期支付(後繳): 增加未來支出

12期分期提撥儲蓄(先存): 抑制未來支出


今年可嘗試看看,相信明年報稅時,你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財經講座、合作洽談,請Email:[email protected]

預約財務諮詢:https://www.foreverpeace.com.tw/006_01.html

FB粉絲專頁請搜尋:【阿植聊理財】

 

125會員
335內容數
一位熱愛閱讀、喜愛講課、樂於投資、醉心於研究國際政經新聞的書呆子。 希望透過寫作,能讓更多人得到正確的理財觀念及國際觀。 持續進化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