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銷研究網站,曾刊出一篇:十大行銷資料科學家必學的行銷理論-SWOT分析(上),有以下的概論:
在關聯篇十大行銷資料科學家必學的行銷理論-SWOT分析(下),提出SWOT有以上的困難與錯誤。
就是上述圖片中的四大常見錯誤之一:主觀。其他的都不重要,主觀才是所有問題的源頭。
沒有競爭者的市場,有乎?傳統的使用方式,最後都會變成除了自己沒有對手。這也是為何分析者常常自欺欺人、即使盡力避免。因為其中最受突顯的立場,就是分析者自己的立場。站在自己的立場,挖掘出自己的優勢,這當然是對的、但是不客觀、其中不無虛榮的成份。這不是說客觀比主觀對,而是自我評價的蒙蔽性—給自己打高分兒或者打低分兒,對於自己有什麼意義?
既然主觀是指「自己的觀點」,客觀當然就是「他人的觀點」。如果可能,一個競爭者應該了解了解自己的對手給自己什麼評價。此一評價與自我評價,有何差異?而這在傳統上是無法反映出來的。
大家都希望將有限(沒人有無限)的力量,灌注在對手的要害;但如何找出要害?又怎知那一個要害是不是致命?一定要將對手殲滅麼?
隨人不同、結果大異、各取所需、感覺良好。經常,會得出一個結論,使人覺得無不可為。例如,兩相比較,覺得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勝出;一種「莫名」的心理歷程之後,認定自己掌握了品質的奧秘。
市場中的商品,有哪一個不需要品質?都要。然後就以為只要抓緊品質,就可以在各行各業的揮灑自如。然後就開始沒有營養的擴張。而且,你敢將對手反定位成沒有品質嗎?或者更嚴肅的,說謊者嗎?你不敢,所以你只好說:「我的品質比較好、我的話比較實在。」最終只會成為老王賣瓜。
取自《孫臏兵法‧奇正》。這很貼切地說明了,SWOT應該怎麼用。在此提出一個突破性的概念:
面對這種威脅,對手是無能為力的。這就是《行銷戰爭》(Al Ries與Jack Trout合著)所說,「找出領先對手戰力中的弱點,並予以痛擊」。如果對手極力消除這個弱點,就必然要犠牲戰力。因為這弱點是先天的、是與戰力同在的。試問:戰車(坦克)能在沼澤地衝鋒陷陣嗎?所以,以此來看,先天的弱點不是重量而是履帶。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孫臏曰:「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捲,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擣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硬幹絕不是硬道理!無論是戰爭還是競爭,花大錢則一;能依循道理、只花該花的錢,更有餘力面對下一回合。大企業如此,小公司更需要清楚的頭腦!
S->W->O->T->S->W->O,以得出的T為主軸,這個施力點必須進一步擴大成為S,T就必須具備得以發揮威力的所需條件,而W必定是S的反面、無論如何都會產生,不必忌諱,當狀況出現,只要反向操作就能化解—意即想想這個弱點的好處,順勢引導至正面訴求;如此,即可以T發展S,以建立屬於自己的O—市場區隔。
這T必須長期鎖定、不可以隨心所欲地改變,否則企業無法獲得一個鮮明的定位。你不要那個定位,消費者就翻頭給別人。他日想再拿回來...定位的本質之一,是仔細看看市場,好好發覺,什麼是自己能力所及的,而不是找理由支持自己想做的。
唐朝杜甫的《前出塞》有: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消滅對手是不可能的、也不可以。總是出現新一代的對手,所以不可能;人總是會墮落,所以不可以;有對手存在,對所有的玩家都好。如果有一種商品,只有一家企業銷售,消費者不就任憑宰割?反面而言,一旦供應不足,這一企業必須獨自承擔一切責任。應該沒有企業主有願意、有能力承擔一切責任。
如果,獨佔型市場真正好,那現代經濟學該怎麼自處?一個標準、一套規則,自由發展、百花齊放,才對大家都好。每個人都可以有立錐之地—找到適合自己的能力並且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才有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