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節敢有影佮屈原有關係?
過去,學校和報章媒體大多宣傳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說划龍舟是為了找屈原,粽子是為了給魚蝦吃避免屈原被吃掉……這些傳說讓「屈原」成了端午節的最佳代言人。我們也逐漸忘記或不知道端午節對台灣的意義以及在地的風俗。
回到正題,端午節真的跟「屈原」有關嗎?
其實,臺灣端午節和屈原並沒有直接關係,
這些風俗主要是為了「避邪除疫」和「祈求風調雨順」。
📍未食五日節粽,破裘毋甘放
Buē tsia̍h Gōo-ji̍t-tseh tsàng, phuà hiû m̄ kam pàng.
端午節後,臺灣正式進入夏天,天氣炎熱潮濕,
蚊蟲孳生,瘴癘之氣,各種傳染病盛行,
因此,人們會在門口插艾草、榕枝、香茅等
以達到驅蚊的作用,而非ㄑㄩ ㄩㄢˊ。
還有「虎仔芳 hóo-á-phang」(香包)也是用來防蚊。
用「午時水 gōo-sî-tsuí」洗澡以趨吉避凶、驅邪化煞。
📍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
tshah tshîng khah ióng lîng, tshah hiānn khah ióng-kiānn
夏天容易大雨致災或乾旱缺水,
所以延伸出和雨、水、雲、龍有關的活動,
以祈求風調雨順、四時無災,
划龍舟相關活動前會「洗江淨港」,
沿途灑冥紙以安撫水中靈體,
就是希望水鬼不要抓交替,
讓人心安定,希望境內平安。
那肉粽呢?也不是要給魚吃的,
很久以前(比屈原年代早),
「角黍」就是傳統在夏至、端午會吃的時節食物,
在臺灣民俗意義來說,
食肉粽前要先解外面的繩子,
所以食肉粽也有「解厄」的象徵意義。
端午節食物也不只粽子,
還有茄子、長豆、綠豆湯、麻穎(muâ-ínn)等。
然後「雄黃酒」呢?
其實臺灣並沒有這個風俗習慣,
而且雄黃酒加熱之後是有毒的!
📍臺灣各地風俗:
台中南屯犁頭店「穿柴屐,蹔鯪鯉」
苗栗竹南媽祖繞境洗港
宜蘭礁溪二龍競渡
淡水清水巖暗訪
...
然後不只臺灣有在過端午節,
日本、韓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
也有自己的端午風俗活動;
另外,近3、40年來,
美國和德國也開始有划龍舟活動呢!
總結,
各地或各國其實風俗民情不同,
節慶活動、象徵意義、詮釋角度也會略有差異,
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點滴累積而成,
如果是用別人的文化觀點來詮釋自己的風俗,
那將會失去我們文化主體性,
我們應該要好好認識我們在地文化,
並將其納入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