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23)去聽成大外語系蔡美慧教授的演講:【台語人名集體失聲的命運】,裡面一些內容讓我得到一些啟發,且很值得和大家分享!
◆八點檔裡台語對話人名卻多是華語
◆司公叫到自己名字卻很陌生
「名字」,背後藏有許多意涵與透露出訊息,如:性別、時代背景、族群、宗教、期許等,也是眾人認識自己的第一印象,如果在初次見面,用華語發音介紹,即使日後多麼有台語意識、對話台語比例提高,卻仍有高強度的「稱喚詞凍化」。
◆台語流失過程,為什麼人名是最快丟失的,最難復振
使用台語名字(或其他母語),是具有高度意義的,像是文化自我認同、提升自我賦權和尊嚴、促進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看到「漢字」名字,其實要知道它不一定華語,可能是台語、客語等。
◆即使多數台語教師們,認為教授學生名字台語台語發音是重要的,師生或生生間卻高比例仍是用華語稱喚
相信大部分台語教師們會在學期初,查好學生們名字台語發音、做名牌等教授課程,然而長期卻是仍用華語稱喚為主,背後是有很多困境在,如:名字生僻字多查詢台語發音不易;授課時間少學生數多,難以記憶與熟悉;學生對台語名字接受度低,容易有奇怪發音、不雅諧音或不順口,需要課堂溝通成本;稱喚詞凍化;名從主人原則,尊重家裡發音與字典不同;授課時間短,以課程內容效率為首要。
因此,需要教師端意識與態度的覺醒,以及更細緻的課程設計,讓學生自然接受與熟悉使用,並且生生之間自然使用台語稱喚彼此;學生端,則是需要情感教育,了解本土語言的學習意義、名字自我認同、認識接受彼此台語名字,並且實踐。
★備註:
現在可以利用《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查詢自己名字台語發音,從網站裡頭的「附錄」的「姓名唸法查詢」,且可點旁邊按鈕聽到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