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輪葉片-渦輪引擎的硬體瓶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渦輪機提供渦輪引擎的動力輸出,藉著氣流驅動渦輪葉片轉動同軸的壓縮機來做功給氣流,提高氣流的壓力與溫度,另外也藉著渦輪葉片加速氣流,以提供一部分的推力。

一級渦輪葉片分為前置的定子葉片及後置的轉子葉片,在渦扇引擎中,通常會有一到二級的高壓渦輪葉片及4-6級的低壓渦輪葉片,定子葉片在GE的引擎稱為Nozzle Guide Vane(NGV, 噴嘴導引葉片),在轉變氣流的方向及加速,使氣流能夠在設計的角度衝向轉子葉片(Blade),得到最佳的能量轉換,葉片的形狀大抵如下:

圖1. 渦輪葉片與速度三角

圖1. 渦輪葉片與速度三角

氣流大抵會順著葉片的排列角度流動,為了得到最大的速度去衝擊轉子,定子的偏轉角度會很大,約略偏離軸向速度70度左右,原因是在定子出口的軸流速度固定的情況下,出口的偏角越大,其周向速度越大,總和的流速也就越大,最佳進入轉子的角度依據其轉子前緣角度及轉子的額定轉速決定。

圖2. 高壓渦輪組件

圖2. 高壓渦輪組件

圖2顯示一個高壓渦輪中的第一級NGV及第一、二級的轉子,第一級的NGV是鎖在連結機匣的構件上,由於葉片級易損傷,需要更換,通常由單片或是兩個葉片構成的元件組成一個環,轉子則是由單個葉片個別嵌入輪盤上,圖中包含了已組在一起的短軸、第一級輪盤、級間轉動氣封圈及第二級輪盤。

圖3. 定子葉片 (摘自維基百科)

圖3. 定子葉片 (摘自維基百科)

圖3是IAE V2500的定子葉片(以往工作時的照片沒留下來,只好找維基百科的圖),兩側上下都有細槽,組裝時會嵌入薄金屬片來維持葉片組合後的氣密,嵌槽以放電加工製作,非常耗時;白色部分是熱障塗層(TBC, Thermal Barrier Coating),高壓渦輪的定子及轉子葉片都會有氣孔,低壓渦輪則沒有。氣孔加工早年使用放電加工,近代多用雷射,雖然加工時間縮短很多,但需要後處理。

圖4. 渦輪轉子葉片(摘自維基百科)

圖4. 渦輪轉子葉片(摘自維基百科)

轉子葉片大約如圖4,葉片下方(圖左)是鳩尾結構,用於嵌入輪盤的鳩尾槽中,葉片上方(圖右)則是有幾個凸角,作為氣封使用,葉片本身和NGV相似,也有熱障塗層及氣孔,圖4中的葉片尚未披覆熱障塗層。


要提高渦輪引擎的輸出最直接有效的是提高燃燒溫度,在整個引擎中溫度最高的區域是燃燒室,但是燃燒過程中,燃燒室匯入大量的冷空氣,對燃燒室的零件形成保護,反而負荷不像其下游的渦輪葉片嚴重,葉片耐高溫耐腐蝕耐疲勞的能力,直接影響其運轉壽命及引擎大修的間隔,而提高葉片耐熱疲勞的方法分三個方向:

  1. 更耐熱蝕疲勞的材料:各種不同的耐高溫耐腐蝕的超合金陸續被開發出來,基本上都是鎳基的超合金,為了更耐用,其合金從最早的多軸晶結構改進成單軸晶結構,在廿世紀末更全面換成單晶結構,這個冶金技術要求很高,一片葉片不只外型複雜外,內部還有複雜的氣流通道,而整個葉片在鑄造過程中要拉成一個單一的晶體,也就是一片葉片只由一個晶體構成,生產過程中還要維持很高的良率。鎳基超合金的熔點雖然可超過1300度C,但其長時間可工作的溫度約在700度C,目前設計的工作溫度大約在1000度C左右,因此每隔一段時間仍必須更換。
  2. 導入冷卻氣流
圖5. 渦輪轉子葉片與各部名稱

圖5. 渦輪轉子葉片與各部名稱

這個方式最早在二戰德軍的Jumo 004引擎就已經使用,現代的葉片內部管道更複雜,冷卻氣流由壓縮機的主流道中導出,由葉片的下方進入轉子葉片的下方流入內部,圖5是一個轉子葉片的截面示意圖,氣流經由內部彎曲管道流過來冷卻葉片內壁,管道的設計必須考慮到葉片各部分的表面與內壁的溫差能均勻,降低熱應力的差異。


  1. 阻隔熱氣流:最直接的就是在葉片表面塗上熱障塗層,GE的高壓渦輪葉片通常會上兩種熱噴塗的塗層,一層含貴金屬的隔熱鍍層,最後才是常見的釔安定氧化鋯塗層(如圖4白色塗層),
圖6. 氣流隔熱層

圖6. 氣流隔熱層

另外在葉片密集的氣孔是要讓部分的冷卻氣流流出,在葉片表面形成一層低溫的氣流隔熱層(圖6),不只這些氣孔的位置排列非常重要,出來的角度甚至孔的出口倒角對隔熱層的覆蓋都有影響,運轉後的耗損也必須考慮,由於氣流流出所形成氣膜覆蓋並不完全,因此必須保護最容易受損的區域,會依據實際使用的狀況作變更調整,像是波音747使用的CF6-80C2引擎就修改了十餘次。

每次引擎進廠大修時,渦輪葉片必須全部翻修,其中報廢換新的比例也不低。

順道一提,引擎翻修的間隔是以其操作的總累計循環(TAC, Total Accumulated Cycles)次數計算,每次起飛到降落完成算一次循環(cycle),每次翻修後TAC重新歸零,原因是起飛時發動機的負荷最大,內部溫度壓力都最高,直接影響到相關零件,特別是渦輪葉片的壽命。以CF6-80C2引擎為例,起飛時高壓渦輪的出口溫度接近900度C,巡航速度時只有約700度C,因此巡航階段對引擎零件的使用壽命影響不大。常見網友談到引擎壽命,其實講的是翻修間隔,而提及某引擎壽命有幾千小時並不是專業的說法,正確來說是要講多少TAC,而不能換算成飛行小時,例如引擎的翻修間隔是6000 TAC,飛長途的飛機每次10小時,其飛行總時數可以達到6萬小時,但飛短途的飛機每次只有2小時,則其飛行時數只有1萬2千小時。

2024/12/14補充說明:引擎的零件中有所謂的壽限件(Life Limited Part),其最長使用壽命絕大多數也是限制其累計的循環次數,但不會在翻修後歸零,而是在更換新件時歸零,若更換二手件,其循環次數仍在已使用的循環數上持續累計。零件的壽命綁定在零件本身,所以壽限件除了件號外都會有序號單獨識別。

分享關於航空渦輪引擎的知識與工作經驗,歡迎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渦輪引擎是依據布雷頓循環而設計的設備,藉此熱力循環說明增加壓縮比及燃燒溫度對渦輪引擎性能的了解
推力是噴氣式引擎最常被提起的性能,會影響推力大小的因素除了原有的設計外,外在的因素不外乎氣壓、氣溫、濕度、飛行高度及飛行速度,本文主要以物理公式解釋這些因素對推力增減的影響。
常見的航空渦輪引擎有分別是渦輪風扇、渦輪螺旋槳及渦輪軸 渦輪引擎是主要的組成是壓縮機、燃燒室與渦輪機
簡介設計、製造與維修等
渦輪引擎是依據布雷頓循環而設計的設備,藉此熱力循環說明增加壓縮比及燃燒溫度對渦輪引擎性能的了解
推力是噴氣式引擎最常被提起的性能,會影響推力大小的因素除了原有的設計外,外在的因素不外乎氣壓、氣溫、濕度、飛行高度及飛行速度,本文主要以物理公式解釋這些因素對推力增減的影響。
常見的航空渦輪引擎有分別是渦輪風扇、渦輪螺旋槳及渦輪軸 渦輪引擎是主要的組成是壓縮機、燃燒室與渦輪機
簡介設計、製造與維修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內轉子馬達的定子繞線加工,雖以馬達設計觀點理當如出一轍,皆屬槽開口向內之定子設計;然就馬達製造領域而言,卻還得再進一步分類。首先是集中繞與分佈繞的繞法差異,會將對應的馬達生產機台分為針嘴式與入線式兩種類型,本文將以集中繞針嘴式無刷馬達製造工藝介紹說明為主。 以針嘴式稱呼此馬達製程,顧名思義就是在定
Thumbnail
上期有介紹過,內繞式定子加工的生產設備有分為兩種型態,分別為針嘴式與入線式;主要的差異在於馬達繞線設計上是採用集中繞或分佈繞,可參考下圖說明,集中繞就是線圈僅繞於矽鋼片上的單一齒,而分佈繞則會跨越多齒進行遶線。傳統的感應馬達以及永磁無刷馬達大多使用分佈繞的設計,新式的無刷馬則改為採用為集中繞居多,除
Thumbnail
定子代表著馬達當中不會運轉移動的部分,因此在生產加工上要考慮較為單純,不需要考慮旋轉時的離心力作用。除了傳統的有刷直流馬達採用了磁鐵作為定子的結構之外,其它種類的馬達都採用繞線式定子,主體結構也僅剩矽鋼片、絕緣材料及漆包線,而無刷馬達則可能加入了霍爾感測器(Hall Sensor),然定子整體而言的
Thumbnail
在有刷馬達的轉子生產案例當中,一直有個讓筆者覺得有趣但又雞肋的設計,此舉會讓生產難度大幅度地提升,但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那就是斜槽轉子。 斜槽的設計是為了降低馬達頓轉轉矩的存在,雖然名為轉矩,但卻是個不受歡迎的存在;一般人較常接觸的場合僅在嘗試用手去轉動馬達時,在剛要轉動的瞬間,會有種卡卡的感覺,那
Thumbnail
馬達結構當中,會旋轉移動的部分,就稱為轉子;而固定不動的部分,則稱為定子。在電機產業當中,"轉子代工"一詞是針對有刷馬達的繞線轉子而言,因其組成結構較為複雜,至少包括了軸心、矽鋼片、漆包線、整流子等零配件,且加工程序除了常見的組裝配合外,還有絕緣處理、馬達繞線、整流子電焊、整流子車削、動平衡等一系列
Thumbnail
馬達(也稱為電動機)是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的重要裝置,廣泛應用於各種工業和日常生活中。馬達根據工作需求、應用場合的不同而分為多種類型。接下來本文將介紹幾種常見的馬達類型及其應用。
Thumbnail
從失去開始 變成所謂不完整 那斷掉的切掉的兀自在一旁 然後 各自增長失去的那部分 形成兩個或更多個完整個體 據說渦蟲是這樣的呢
Thumbnail
解決了馬達設計上的難題,下一步就是馬達生產上的困擾,以下分為不同的部分一一說明之。 一、繞法變化 平角線若採用傳統馬達繞線法,首先會遇到進出口線的空間問題,導致平角線無法使用傳統馬達線圈的堆疊方式;如下圖所示,會有起繞線堆疊在線圈最內側,需要有額外的空間讓線材跑出來,但平角線缺乏任意成形的自由度
Thumbnail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有提到細線併繞將會導致槽滿率的下降,本文就來深究其原因。 追根究柢就是因為多線併繞時,往往會於繞線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類絞線排列,反倒使原本理想中的細線排列分佈,絞成了一個大圓線的配置,導致更多的間隙使得馬達槽滿率下降。 在線徑與並聯股數換算中有一個計算例,是4股的0.3m
Thumbnail
施展魔法的冒煙砂輪機。
Thumbnail
內轉子馬達的定子繞線加工,雖以馬達設計觀點理當如出一轍,皆屬槽開口向內之定子設計;然就馬達製造領域而言,卻還得再進一步分類。首先是集中繞與分佈繞的繞法差異,會將對應的馬達生產機台分為針嘴式與入線式兩種類型,本文將以集中繞針嘴式無刷馬達製造工藝介紹說明為主。 以針嘴式稱呼此馬達製程,顧名思義就是在定
Thumbnail
上期有介紹過,內繞式定子加工的生產設備有分為兩種型態,分別為針嘴式與入線式;主要的差異在於馬達繞線設計上是採用集中繞或分佈繞,可參考下圖說明,集中繞就是線圈僅繞於矽鋼片上的單一齒,而分佈繞則會跨越多齒進行遶線。傳統的感應馬達以及永磁無刷馬達大多使用分佈繞的設計,新式的無刷馬則改為採用為集中繞居多,除
Thumbnail
定子代表著馬達當中不會運轉移動的部分,因此在生產加工上要考慮較為單純,不需要考慮旋轉時的離心力作用。除了傳統的有刷直流馬達採用了磁鐵作為定子的結構之外,其它種類的馬達都採用繞線式定子,主體結構也僅剩矽鋼片、絕緣材料及漆包線,而無刷馬達則可能加入了霍爾感測器(Hall Sensor),然定子整體而言的
Thumbnail
在有刷馬達的轉子生產案例當中,一直有個讓筆者覺得有趣但又雞肋的設計,此舉會讓生產難度大幅度地提升,但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那就是斜槽轉子。 斜槽的設計是為了降低馬達頓轉轉矩的存在,雖然名為轉矩,但卻是個不受歡迎的存在;一般人較常接觸的場合僅在嘗試用手去轉動馬達時,在剛要轉動的瞬間,會有種卡卡的感覺,那
Thumbnail
馬達結構當中,會旋轉移動的部分,就稱為轉子;而固定不動的部分,則稱為定子。在電機產業當中,"轉子代工"一詞是針對有刷馬達的繞線轉子而言,因其組成結構較為複雜,至少包括了軸心、矽鋼片、漆包線、整流子等零配件,且加工程序除了常見的組裝配合外,還有絕緣處理、馬達繞線、整流子電焊、整流子車削、動平衡等一系列
Thumbnail
馬達(也稱為電動機)是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的重要裝置,廣泛應用於各種工業和日常生活中。馬達根據工作需求、應用場合的不同而分為多種類型。接下來本文將介紹幾種常見的馬達類型及其應用。
Thumbnail
從失去開始 變成所謂不完整 那斷掉的切掉的兀自在一旁 然後 各自增長失去的那部分 形成兩個或更多個完整個體 據說渦蟲是這樣的呢
Thumbnail
解決了馬達設計上的難題,下一步就是馬達生產上的困擾,以下分為不同的部分一一說明之。 一、繞法變化 平角線若採用傳統馬達繞線法,首先會遇到進出口線的空間問題,導致平角線無法使用傳統馬達線圈的堆疊方式;如下圖所示,會有起繞線堆疊在線圈最內側,需要有額外的空間讓線材跑出來,但平角線缺乏任意成形的自由度
Thumbnail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有提到細線併繞將會導致槽滿率的下降,本文就來深究其原因。 追根究柢就是因為多線併繞時,往往會於繞線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類絞線排列,反倒使原本理想中的細線排列分佈,絞成了一個大圓線的配置,導致更多的間隙使得馬達槽滿率下降。 在線徑與並聯股數換算中有一個計算例,是4股的0.3m
Thumbnail
施展魔法的冒煙砂輪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