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紀錄】《給薇拉的信》──延綿了五十年的情書(原作:納博科夫)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噗寫於2023.07.14:


《給薇拉的信》(Letters to Vera)如書名所說,是知名的俄裔小說家納博科夫寫給妻子薇拉的書信集。光是看編者寫的介紹序,我就快被納博科夫濃厚的愛意給淹沒了,不愧是能寫出《蘿莉塔》的男人。

下面收一點譯者提到翻譯信件時遭遇的困難,列舉證物A:

納博科夫在信件中不辭辛勞地為妻子薇拉想出各種暱稱,讓譯者在翻譯時很困擾,比如俄語中的老鼠(mysh/мышь),納博科夫就在尾巴的sh延續了好幾個-sh-sh-sh,並且使用了各式各樣的變體,讓譯者摸不著頭緒。

而且納博科夫想出的動物暱稱還不只於此,他還使用過小麻雀、小猴子、蛾、臘腸犬等等諸多奇妙稱號當作妻子的暱稱,大概是因為他們夫妻倆都很喜愛動物吧。

證物B:

即便納博科夫沒有採用這麼古怪的拼法或稱呼,他選用做來愛稱的字彙在英語中也甚少有可以直接對應的。舉例來說,他常常會稱呼妻子為「душенька」(dushenka),是俄語的靈魂(dusha/душа)的衍伸字。譯者選擇譯成親愛的(darling)。

但納博科夫又會在душенька後面加上許多形容詞,譯者想方設法變出最親愛的(dearest darling)、摯愛的(beloved darling),甚至是我摯愛且珍貴的(my beloved and precious darling)應對。

但他們還是太嫩了。

因為納博科夫在其中一封信寫到:"душенька моя любимая и драгоценная"(我摯愛的、珍貴的靈魂)

譯者:Kill me(這句是我自己腦補的)


看到「某些情況下,讀者只能接受,納博科夫毫不吝嗇地使用他的柔情。」這句吐槽真的讓我笑到不行。除了這些有愛到不行的暱稱之外,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弗拉基米爾與薇拉結婚數十年來,他每次遠行或與妻子因故分離時,都會以幾乎是一天一封的頻率寫信給妻子,紀錄他今日的穿著、飲食、與誰見面,又見到了什麼樣的風景。

想到納博科夫一生都在到處跑來跑去,以前在歐洲是為了出版書籍和安頓家人,在美國則是為了養家糊口在不同的大學演講授課,這股毅力真是可怕。

這本書一個最讓人惋惜的點在於,薇拉寫給丈夫的信通通沒有留存。原因無他,是薇拉親手銷毀了。編撰納博科夫傳記和相關研究的作者在序中提及此事,在他為了納博科夫的信件前往拜訪薇拉的途中,她就動手將自己的回信都給毀掉了。導致這段感情中,她到底是怎麼回應納博科夫熾烈又溫柔的愛意,已經永遠成謎。

那麽,這段長達近五十年的婚姻是完全美滿,沒有任何苦難的嗎?其實不,經濟窘困的弗拉基米爾和薇拉不得不一再搬家,曾經出身鉅富貴族、卻因為革命而一貧如洗的弗拉基米爾得自己為獨子狄米崔包尿布,還得要在全美各州的大學開辦巡迴講座。薇拉也需要不停打零工賺取家用。然而想來他們是很擅於苦中作樂的夫妻,弗拉基米爾左手打網球右手寫書,薇拉則是他的編輯與校稿者。

弗拉基米爾也曾在與妻子分離的期間有過婚外情,但最終,婚姻仍持續了下去。而正是薇拉對丈夫的一再苦勸,才讓納博科夫一家在納粹佔領巴黎的三個月以前,幸運地前往美國(他們到達美國後的兩週後,在巴黎的原住處就被轟成平地了),並且在這片土地上,她挽救了《蘿莉塔》的原稿,這本弗拉基米爾三番兩次想要焚毀的偉大小說。納博科夫的最後一部遺作《蘿拉的原型》也因為被她放入保險箱封存,才得以在多年由他們的兒子狄米崔整理出版。


納博科夫在《蘿莉塔》寫出了著名的小說開場,呼喚著縈繞整部小說的美麗少女的名字:

蘿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

他也如此稱呼著他摯愛的薇拉:

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生命。


《給薇拉的信》的兩種封面,第一張為納博科夫與妻子的合照。納博科夫喜愛研究昆蟲,尤其是蝴蝶,南美洲的一種蝴蝶便以納博科夫命名。

raw-image


raw-image



51會員
93內容數
彙整一些雜感、歷史藝文知識分享與讀書心得,想到什麼就放上什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作者Poche在精神科診所任職超過十年,想預約Poche的諮商門診往往需要等上好幾個月;為了幫助更多人有效排解煩惱,Poche開始在社群發文,透過文字陪伴大家,讓更多人可以學習察覺自己的情緒,找到活得更自在的契機。
「生活十講」是在談論蔣勳所觀察到的現今「社會現象」。在物質生活越趨於富裕、穩定、便利的同時,在文化、思想和「心」的本質上卻越來越單薄、脆弱,這是蔣勳在這世代所看見的擔憂。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更有意識地覺察我們處在什麼型態的大環境裡,這些現象是如何滲透在我們的生活和行為之中。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都會說話,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好好說話,學會說話能讓你在生活中和工作上都更加如魚得水。
Thumbnail
這本書用很具故事張力的方式寫穆赫塔的傳記,藉由穆赫塔作為阿拉伯裔美國移民二代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美國舊金山光鮮亮麗下的移民社群。而在他返回家鄉葉門發覺當地的咖啡歷史,並設法支持在地咖啡產業的過程中,也帶讀者走進複雜的阿拉伯世界,發覺葉門的咖啡歷史與傳統部落的文化。
Thumbnail
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好清爽明朗的書名啊,而時報出版重新製作的封面設計,讓《聽風的歌》有很吸引人的視覺呈現。於是《聽風的歌》成為了我的第一本村上春樹長篇小說,閱讀時的我時年二十四歲。 「 村上春樹以第一本小說《聽風的歌》躍登日本文壇。寫作時的他時年二十九歲,」點開網路書店平台的內容簡介是這樣寫道的
Thumbnail
多年後再看一次,還是一樣喜歡作者的文筆和獨特之見。 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吧!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這篇閱讀紀錄,是關於目前為止我所讀過的三毛,其中三本《撒哈拉歲月》、《稻草人的微笑》、《夢中的橄欖樹》是三毛流浪在這世界中所發生的故事,另外一本《把快樂當傳染病》是與讀者書信往來的記載。我偏愛前三本她對於生活細膩又生動的描寫。
Thumbnail
面對千變萬化的社會,不變的就是本質,認清這個社會運作的底層邏輯,才能多角度地看世界,不會被侷限住。非常地推薦這本⟪給孩子的商業啟蒙⟫,不僅淺顯易懂,故事也非常有趣,裡面講述的內容,不僅對於小孩有啟發,對成人去看懂這社會的運作,也一定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最近(應該超過一個月)讀完的幾本書,翻翻手機照片組個圖,不太完整但總歸是個紀錄。
Thumbnail
作者Poche在精神科診所任職超過十年,想預約Poche的諮商門診往往需要等上好幾個月;為了幫助更多人有效排解煩惱,Poche開始在社群發文,透過文字陪伴大家,讓更多人可以學習察覺自己的情緒,找到活得更自在的契機。
「生活十講」是在談論蔣勳所觀察到的現今「社會現象」。在物質生活越趨於富裕、穩定、便利的同時,在文化、思想和「心」的本質上卻越來越單薄、脆弱,這是蔣勳在這世代所看見的擔憂。透過這本書,我們得以更有意識地覺察我們處在什麼型態的大環境裡,這些現象是如何滲透在我們的生活和行為之中。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都會說話,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好好說話,學會說話能讓你在生活中和工作上都更加如魚得水。
Thumbnail
這本書用很具故事張力的方式寫穆赫塔的傳記,藉由穆赫塔作為阿拉伯裔美國移民二代的成長過程,可以看到美國舊金山光鮮亮麗下的移民社群。而在他返回家鄉葉門發覺當地的咖啡歷史,並設法支持在地咖啡產業的過程中,也帶讀者走進複雜的阿拉伯世界,發覺葉門的咖啡歷史與傳統部落的文化。
Thumbnail
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是:好清爽明朗的書名啊,而時報出版重新製作的封面設計,讓《聽風的歌》有很吸引人的視覺呈現。於是《聽風的歌》成為了我的第一本村上春樹長篇小說,閱讀時的我時年二十四歲。 「 村上春樹以第一本小說《聽風的歌》躍登日本文壇。寫作時的他時年二十九歲,」點開網路書店平台的內容簡介是這樣寫道的
Thumbnail
多年後再看一次,還是一樣喜歡作者的文筆和獨特之見。 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吧!
Thumbnail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以老師與學生的成長故事刻畫不同世代的煩惱與壓力。閱讀過程中能漸漸體會,有些抉擇後的失望與放棄是不是因為年輕,只是單純的人生常態。這是本讀起來很快,卻能在閱讀後的未來細細回味每一個過去的書。
Thumbnail
這篇閱讀紀錄,是關於目前為止我所讀過的三毛,其中三本《撒哈拉歲月》、《稻草人的微笑》、《夢中的橄欖樹》是三毛流浪在這世界中所發生的故事,另外一本《把快樂當傳染病》是與讀者書信往來的記載。我偏愛前三本她對於生活細膩又生動的描寫。
Thumbnail
面對千變萬化的社會,不變的就是本質,認清這個社會運作的底層邏輯,才能多角度地看世界,不會被侷限住。非常地推薦這本⟪給孩子的商業啟蒙⟫,不僅淺顯易懂,故事也非常有趣,裡面講述的內容,不僅對於小孩有啟發,對成人去看懂這社會的運作,也一定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最近(應該超過一個月)讀完的幾本書,翻翻手機照片組個圖,不太完整但總歸是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