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畢業當天,我頂著大太陽騎著腳踏車去菜市場找畢業花束的花材。平常沒在買花的我,就像吃米不知道米價一樣,對於花材的價格摸不著頭緒。花店老闆娘忙著插花,一副沒空理我的樣子。
我開口問:「向日葵一支多少錢?」
老闆娘:「沒有向日葵!」
我指著紅色粉色的花:「這不是向日葵嗎?」
老闆娘:「那是太陽花!」
我才知道花店對於向日葵和太陽花有不同的定義。
老闆娘聽到我要準備畢業花束,突然開啟她的聊天開關。
老闆娘說:「畢業其實也沒什麼!像我二個女兒,畢業當天很開心,之後找工作有一搭沒一搭的,做沒多久就辭職不幹,唸他們二句,整個家就吵吵鬧鬧,還揚言要自殺。有一個女兒好不容易考上公務員,做沒幾年就說沒挑戰性,辭掉鐵飯碗,去日本找工作。」
我說:「我家女兒是護理系,應該不會找不到工作啦!」內心想著快點挑幾束花材,不然來不及趕上畢業典禮。
老闆娘話閘子似乎關不了,又說:「護理系是太多工作選擇,像我隔壁鄰居的女兒,在醫院做沒多久,就說想去學校教書比較輕鬆,到處考試,現在也不知道在做什麼」。
話語間,老闆娘對於年輕人似乎頻頻搖頭嘆氣。
《經濟學人》雜誌四月份針對全世界的Gen Z做了經濟面向的分析。從戰後嬰兒潮開始(1946-64年出生稱為Baby Boomer),就有學者專家針對不同世代的人做分析。Generation X是1965-80年出生、Millennial是1981-96年出生,接著就是Gen Z。
Generation Z是出生在1997年至2012年的人,也就是現在小學六年級的青少年到27歲的年齡區間。許多國家將16歲以上的青年列入能提供勞動力的族群,Gen Z是目前勞動人口中的經濟指標。在已開發國家不同世代的同齡收入,Gen Z的收入勝過Baby Boomer 50%,同時也是最願意花錢享受生活的世代。
我是Gen X,生了二個Gen Z小孩。明顯呈現live to work和work to live的工作與生活哲學差異。女兒打工是為了出國遊玩,兒子打工是為了買I phone、I pad和筆電(work to live)。
我從16歲就開始當打工仔,現在回想當初為什麼要打工?似乎沒有特別的理由,就只是爸媽叫我去賺錢,把錢存下來,以後用得到(live to work)。
《經濟學人》指出Gen Z的實體社群連結程度,遠少於他們長輩的年代。較不出門跑趴喝酒、認識異性,甚至上床愛愛的比例少之又少。據報導,15歲到24歲的美國人,平均每天的實體社群活動只有38分鐘。
不過,這個數字是不是具有參考性,也要看每個人的個性。我家二個Gen Z,一個是大E人、一個是大I人(MBTI-16型人格測驗),他們在大學生活都有一群同學一起玩樂,每天的實體社群活動時間,肯定比38分鐘還多好幾倍。
回到女兒的畢業花束,老闆娘邊幫我處理,邊念念有詞:「小孩就是不要管他們,讓他們搬出去住,獨立自主,他們才會長大!」
畢業當天,導師幫畢業生撥穗,象徵畢業生已學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飛。女兒的導師督促同學們:「快點準備好學士服、學士帽,家長都在等......」導師停頓了幾秒,「等你們快快出社會賺錢呢!」現場家長都笑了!
畢業後,才過沒幾天,女兒此時此刻花著自己打工的錢,正在日本獨自旅行......這樣算不算是獨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