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伶《隱形古物商》|讀後隨筆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理解自是更困難而珍貴,而真正的理解通常十分漫長。


寡淡如水。這是對作者運筆的整體印象。文字密度甚低,用語淺白通俗,雖頗有些裝飾,倒不至左右風格的程度。就偏好言,不是個人喜愛的類型。乾脆得直接,直接得近乎刺眼。散文是作者真實人生的投影,可以為文中表現欲太濃重。閱讀過程常以為毋須寫出那麼多「我」,亦不必要次一句即連結「我家的瓷器」抑或「我家的老厝」,明明只略去「我」一字也會提升閱讀體驗。此不假文飾的筆調有時甚至令口吻隱隱然產生一種不太友善的炫耀──至少私以為描述「上好的瓷器」如何後,繼而忽道「我家的某某碗盤」如何,實在稱不上高明的安排。


其次,金錢價值的敘述多得稍嫌搶眼。雖無意指一名收藏家不應拘泥於開銷,然搜羅古物的過程一逕穿插貴或不貴,咬牙或不咬牙,相當影響文句節奏。一寫宋代便不斷強調GDP亦很煩膩,至少個人懷疑缺乏精準參照資料的千百年前是否可以這樣輕易地換算、斷言經濟規模。


除了字裡行間總離不開金錢,〈麻六甲〉一文當寫城市風光,卻不忘先後指謫同遊的學生甲乙如何,反倒不意傳達一種作者似乎慣於斤斤計較的性格。另外言甲借錢之任性時寫「拒吃之氣未消」,可前述道不肯吃過鹹台菜的是乙,不知是否為寫作時不慎疏漏。其次〈洋蔥〉一章敘一段友情之破滅,內文卻像抒發情緒的牢騷。興許作者確實站穩正確立場,但終究為單方面說詞,且不論理虧或理直,都很難喜歡上數落他人的文章。


倒不盡是不滿意的。寫古物、文物時,不僅展現一名收藏者揀選、賞覽的品味,亦提及墓葬出土、沉船探勘的細節,觀點不少和曾粗淺涉獵的人類學暗合。譬若〈曜變天目〉寫史事軼聞的多,寫主觀思維的少,提供了以物為主體的切入角度,像是一齣將茶碗目作主角的大河劇。類如此篇闡述的歷史段落,也散見甚感新鮮的觀看方式。


又〈女子之月〉與〈花磚之屋〉是相對符合喜好的,以自身出發,走筆焦點為他物的架構。前者以閏月為端,撰寫女子之性別、認同、心理與作者曾目睹的真人真事,適宜此作者感性乃至有點情緒化的運筆習慣;〈花磚之屋〉的主角乃兩種不同的住屋風格及其居民,聚焦人生但不過分強調自我。許是這兩篇的主題都適合抒發,又未曾給作者帶來不愉快之故,和段落間常急轉近乎破碎的前幾篇相比流暢不少。


梳理思緒的過程中,重新思考了自己想在某人的散文看見什麼。是人生、是評論,抑或藉由他者之眼走訪全然陌生的國度地域。是體會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還是從中得到一點共鳴似古人嗜愛穿越時空結交知音。然散文很難從書店一兩頁翻閱判斷作者和自己契合與否,選書確以為困難。

1會員
15內容數
・讀書心得(暫時為舊紀錄上傳期間) ・原創作品《原初之海》系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