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要加入海生館前竟然要參加「入職訓練」?進入職場後還有一條必須遵守的員工準則,否則會被吃掉?想知道是什麼,歡迎跟著我一起進入後場體驗活動,一窺海洋生物神奇刺激的職場生活吧!
週末第五次去海生館,原本只打算去看看可愛的企鵝和台灣首座藍鯨骨骼標本巨鯨之路,但一走進大廳就被館內正在宣傳的魚你同行後場導覽活動吸引,便臨時決定要報名參加。到櫃檯填寫報名資料,並繳納報名費一人250元,工作人員就會在手背蓋上手章,集合後會以此認證。
跟著導覽員阿古老師從大廳二樓進到珊瑚王國館的後台探索體驗,讓我覺得收穫滿滿。除了能親眼目睹原來海底隧道的水缸上方,有許多大型燈具與設備,工作人員辛勤的維護,讓我們能看到美麗的海底景觀,還發現少了33公分厚玻璃的隔離,魟魚、鯊魚等生物的真實體型其實更巨大,而隧道中的人們相比之下十分渺小。
導覽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環節之一是「生物的入職訓練」。沒錯,就是入職訓練!原來,海生館裡的生物在正式進入水族缸與其他魚群共處前,要先經歷一段「適應期」。首先,牠們要認識海生館中的食物,是許多種類的魚肉塊與浮游生物。再來,要認識魚同事和人同事,通過這樣的訓練,才可避免新人魚「誤吃同事」。
同時餵食員特別提醒有項員工守則,就是必須慎重看待攝取的脂肪量,小魚如果吃得太胖,夜間要進洞裡休息,卻在洞口卡住,很有可能會被出來巡遊的鯊魚吃掉。
另外營養均衡也很重要,所以下次在海生館看到缸裡掛著高麗菜,別懷疑,魚魚也要多吃蔬菜更健康。雖然海中魚類多是以啄食藻類來攝取纖維與養分,但海生館為了不過度採集藻類破壞生態,用高麗菜代替,想不到也能大幅改善魚群的健康狀況。此外隨著入職時間漸增,生物們對於員工伙食的標準也會提高,沒有去頭去尾去魚鰭可是不吃的喔!牠們會確認餵食員將魚鰭除乾淨後才願意吃下肚。
而既然到了珊瑚王國館的後場,就一定要了解一下有「海洋建築師」封號的珊瑚,隨著珊瑚擴展領土的過程,也吸引了許多生物一起創造多元繁華的生態。但珊瑚本身對於環境條件極度敏感,光線、溫度、水質缺一不可。因此館中最大的珊瑚缸有著密集又強力的燈光照射,只要稍微靠近一點就能感受到燈具的灼熱。
珊瑚本身還帶有螢光素,能夠在接受強烈光照的同時不受光線傷害,因此館中有些展示珊瑚的水缸會用藍紫燈光照射,讓我們能觀察到珊瑚各色各樣的螢光。
而為了搶救極端氣候逐漸消失的珊瑚,海生館正在進行珊瑚復育計畫,但上次山陀兒颱風來襲,把研究中心培育的小珊瑚都吹沒了,希望這次珊瑚們能平安度過。
這一趟探索後台的體驗,讓我更加體會到水族館的每一隻生物都不僅僅是「展覽品」。它們也是生活在自己特定領域中的居民,有著特有的成長過程與生活需求。看到牠們的「入職訓練」和「生活習慣」,竟與我們有些奇妙的共通點,也讓我更感受到生物的奧妙。每個生態環境都是在多樣性與平衡中運轉著,我們每次接觸到的點滴都是一次新的認識。每次去海生館或海邊,觀察這些生物如何生活、互動,就像看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或許,這也是我總是愛去海生館的原因之一吧。之後也想和大家分享看完巨鯨之路的震撼感想。
想問大家有去過海生館嗎?喜歡看什麼呢?或對海洋有什麼特別的記憶嗎?歡迎留言與我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