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文本工程師
授課講師:黃國珍老師
時間:2024.0604
這次學校邀請了國珍老師,和我們分享關於閱讀分析的主題。
之前參加過幾次國珍老師主講的線上研習,真的相當燒腦。可惜這次因為後續還要去上課,沒有機會聽完研習,只參與到其中兩篇的分析。
本次筆記使用「Canva白板」功能紀錄。
僅摘錄其中幾個部分分享。
過去讀完一篇文章,時常會詢問學生:
有哪些人事時地物?主角的心情如何?
你讀完有什麼感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這些提問,能簡單檢核學生是否「讀完」文本,並且有無基本的認識。
但是這離「讀懂」還有一段距離。
讀者對文本特別有感觸的地方,會形成讀者認知的文章「切片」,每個人都會抓出各種不同的、片段式的文章重點。若要完整構築一個建築,則需要從下到上,逐步分析。
立基於文本,先抓取「表層訊息」,再從基礎的資訊找出抽象的「上位概念」,再更進一步從許多抽象概念中,統整出文章的「核心主旨」。
「文本是文字的建築,是理性與感性的工程。」
「從文字進入到『意義』,是從平面到立體建築的過程。」
建築的基底,是文本的擷取訊息。在課堂中的實際操作,便是段落分組、大意整理。
教科書的文本分析時常僅停留在這部分。
但國文老師如果要帶更深層的閱讀,就應該再繼續挖掘文本的意義。
接著運用到上位概念:在閱讀文章時,既然將1~3段組成一組,那就是有更上一層的「組名」──它們為什麼被放在一起?它們有什麼共通的主題?
就好像在分類時,我們將木瓜、橘子、柳丁放在一起,可能基於他們都是「橘色的水果」。橘色水果便是這一個群組的上位概念。
先從段落摘要,到小規模的統整,試著去「解釋」這一組的意義。
到這一步,其實已經能讀出「文章內涵」了。
透過文章的分組再統整,這時我們能大概看見建築的結構了。
文章藉由具體框架,進行有意義的鋪陳。此時再觀察上位概念的排序,可能須結合對寫作時代背景、作者的認識,再提煉一次,找出其意義價值所在。
此時很考驗閱讀者,或者說是引導者(老師)的先備知識與經驗。
但如果能看到這個層面,就能真正完整蓋起文本分析的房子,讀到過去或許沒看見的意義。
國珍老師帶我們分析了好幾篇不同的文本,一層一層從下往上的閱讀,條理分明。
原本若要我摘要介紹一篇文本,會是好幾句話。但正如老師所說:「抽象的概念才是文本的內涵,真正的理解是一句話講明白。」
一路提煉上去,發現確實能用最上層的概念,直接涵蓋全文的主題。
跟著老師一起分析,會有種「啊、原來如此」的感覺。但若要自己分析時,則容易卡在2、3的步驟間。因為要再繼續分析,有時不只侷限於爬梳眼前的文章本身,更要結合其他素材。
所以在研習中,老師也點明「文本分析是一個全新創作的文本」。
如果想帶出這種「更進一步」的閱讀,應該就是備課特別需要準備的部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