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基因編輯神器IS11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從限制酶一直到最近的CRISPR,科學家們已經能成功地改變生物的基因,小至觀察個別基因在生物中擔任何種功能,大至進行基因治療救死扶傷、增產報國,基因編輯提供了一個快速的途徑,讓我們不需等待太久,就能將研究成果成功應用。


但是,從農桿菌(Agrobacterium)到CRISPR,雖然我們已經從亂槍打鳥進步到能瞄準特定的位置,但是有些人還是覺得不滿意;因為CRISPR仍會出現所謂的「脫靶」(off-target)效應,也就是,它不是100%準確。


所以,仍然有許多研究團隊在各種不同的生物中,像星探一樣地找尋下一個大明星。最近有兩個不同的研究團隊都找到了一個新的系統:IS110。


IS110是什麼呢?它是「移動DNA」的一種,IS是「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的意思。


IS是一個龐大的家族,而其中的IS110家族因為具有一些特徵讓科學家特別感興趣。


首先,它們沒有典型的末端反向重複(terminal inverted repeat)序列。很多移動DNA都有這種序列來定位它們的邊界,但是IS110家族卻沒有。


其次,它們有特定的插入位置。這意味著,IS110家族一定有個辨識系統,可以幫它們找到它們想插入的位置。


於是,研究團隊開始深入研究IS110的插入機制。結果他們發現,IS110裡面除了帶有一個重組酶(recombinase),還有一個「橋RNA」(bridge RNA)。


這個「橋RNA」不產生蛋白質,而是產生一個帶有兩個環狀構造的RNA。他們發現,這兩個環狀RNA構造,其中一個負責辨認宿主上面的目標位置,另一個則是與IS110本身打算要插入的序列結合。


當兩邊都抓好了(所以研究團隊將它命名為「橋」),「橋RNA」就會把它們帶到重組酶那裡,然後重組酶就可以透過剪貼,將這兩段原本分屬於不同擁有者的DNA連接,融為一體。


解出了這個機制,研究團隊馬上就想到:既然辨認宿主與自身是由兩個不同的環狀構造負責的,是不是可以透過改變這兩個環狀構造,來指揮IS110幫我們剪貼各種不同的DNA呢?


研究團隊測試的結果發現,這兩個環狀構造可以各自被改變!這個發現意味著,科學家可以讓這個系統成為新時代的基因剪貼大師,它可以帶著我們需要的基因到我們想要它存在的位置!


與CRISPR比起來,IS110已經具備了插入、切割與反轉DNA的功能,不需要另外再引入其他的系統;而且,它的特異性比CRISPR高;另外,研究團隊發現它可以處理較大的DNA片段。另外,因為IS110系統比CRISPR小,所以比較容易被細胞接受。最後,IS110的重組酶自己就可以處理DNA,不需要依賴宿主的DNA修復機制。


當然,由於「橋RNA」需要形成兩個環狀構造,所以研究團隊發現,在設計時,如果影響到了環狀構造的形成,就會造成IS110編輯神器不太神。另外,IS110編輯神器有自己喜歡的核心序列,如果破壞了核心序列,工作效率就會比較低。


由於本來就是細菌的系統,目前IS110當然在原核生物中運作得最好,而在哺乳動物中好像還沒辦法運作。感覺不太神?不用擔心,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努力調整它,讓它「哺乳動物嘛ㄟ通」,成為真正的基因編輯神器。一旦成功,IS110當可成為繼CRISPR之後的重要基因編輯工具,也就是下一代的大明星囉!


參考文獻:


Durrant, M.G., Perry, N.T., Pai, J.J. et al. Bridge RNAs direct programmable recombination of target and donor DNA. Nature 630, 984–993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552-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06/29
感謝老師分享!原核生物體內的IS110已經讓我佩服自然界的奧妙不已,看到科學家的聯想及突破又讓我佩服人類的奸聰不已!感謝老師,讓我長知識不已🥰~~開心!!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5會員
620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如果你所有東西都可以變成你的任何東西,那會怎麼樣? 你的電腦有能力做無限多的事情。因為你的電腦已經是「可程式物質」,可執行任何程式、顯示任何圖片、發出任何聲音,連接設備等。
Thumbnail
如果你所有東西都可以變成你的任何東西,那會怎麼樣? 你的電腦有能力做無限多的事情。因為你的電腦已經是「可程式物質」,可執行任何程式、顯示任何圖片、發出任何聲音,連接設備等。
Thumbnail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最近的CRISPR更是膾炙人口! 從這一期《自然》期刊熱騰騰剛剛出爐的基因編輯神器是:IS110!
Thumbnail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最近的CRISPR更是膾炙人口! 從這一期《自然》期刊熱騰騰剛剛出爐的基因編輯神器是:IS110!
Thumbnail
CRISPR Therapetics 是一家以基因編輯療法為主打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 FDA 批准該公司基因編輯療法 CASGEVY,用以治療鐮刀型貧血症,華爾街日報形容,此讓「基因編輯革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就是它的投資故事,而在該療法獲批准後的第一個季度,述說的是怎麼樣的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CRISPR Therapetics 是一家以基因編輯療法為主打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 FDA 批准該公司基因編輯療法 CASGEVY,用以治療鐮刀型貧血症,華爾街日報形容,此讓「基因編輯革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就是它的投資故事,而在該療法獲批准後的第一個季度,述說的是怎麼樣的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科技是進步的動力,而非毀滅的元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科技對後代的影響。有人認為,手機、社交媒體等科技產品讓人沉迷其中,導致人際關係疏離,學習能力下降,甚至影響身心健康。然而,這種觀點過於片面,忽略了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巨大進步和便利。我堅信,科技並非洪水猛獸,而是推動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