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沈伯洋在社群媒體上發表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觀點:
A片能夠預測政治立場。
他引用了Justin Lehmiller的研究作為證據。但這個說法真的站得住腳嗎?
作為一個關心資訊真實性的讀者,我們有必要仔細檢視這個論點。首先,研究到底說了什麼?
政治立場與性幻想的關係
Lehmiller在《Tell Me What You Want》這本書的第4章第4節中,討論了政治立場與性幻想的關係。他的基本論點是這樣的:
- 共和黨人因為生活在較多傳統限制下,所以在性幻想中會透過多P、野戰、窺淫等方式來滿足被壓抑的慾望。
- 民主黨人雖然生活中較少傳統束縛,但在追求改革與平等的過程中承受壓力,因此在性幻想中偏好BDSM或高風險性愛來逃離現實。
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問題就出現在這裡。
問題一:缺乏具體數據
最大的問題是,書中並沒有提供民主黨和共和黨成員在性幻想偏好上的具體數據。作者只是用「數據明顯透露」這種模糊的說法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你想想,如果真的要證明兩個群體有差異,至少要告訴我們具體的百分比吧?比如說:「65%的共和黨人偏好A類型,而只有35%的民主黨人有同樣偏好。」但書中完全沒有這樣的數據。
問題二:忽略了其他政治傾向
更嚴重的是,這個研究只比較了民主黨和共和黨,完全忽略了獨立選民或其他政治傾向的群體。在美國,獨立選民的比例其實不小,這樣的研究設計根本無法提供完整的圖像。
問題三:文化差異的問題
《Tell Me What You Want》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美國人。
美國的政治文化、社會背景跟台灣差異很大。
如果要用A片偏好來判斷台灣人是「頑固台獨份子」還是「大中華夢支持者」,恐怕需要重新做一份針對台灣的研究才行。說不定熱愛偉大敘事夢的人,會喜歡小情小愛的題材也說不定。
邏輯上的根本問題:因果關係不能隨便顛倒
這裡有一個更基本的邏輯問題。即使Lehmiller的研究完全正確,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反向推論。
讓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假設小美喜歡吃巧克力。小明看到有人在吃巧克力,就認為對方是小美。這樣推論對嗎?
當然不對!因為喜歡吃巧克力的人很多,不只小美一個。小明如果要確認對方是小美,還需要確認很多其他特徵——穿著、髮型、走路姿態等等。
同樣的道理,就算民主黨人真的比較喜歡BDSM(這個假設本身就缺乏充分證據),也不代表所有喜歡BDSM的人都是民主黨。
喜歡BDSM的人可能是:
- 被共和黨嚴厲父母管教的青少年
- 受到人際關係約束的共和黨員
- 行為保守的無黨籍人士
- 或者任何其他背景的人
從邏輯關係來看,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如果一個人完全不喜歡某種性幻想,那他可能不屬於據說偏好這種幻想的政治群體。但反過來推論就很危險了。
學術圈正在研究,難道是政治作戰的顯學?
沈伯洋使用了「學術界正在研究的議題」、「可以參考的相關研究」等說法來增加權威性。但我們需要問:什麼算是「正在研究的議題」呢?
學術界研究的主題五花八門,從船蠹蟲對威尼斯的影響到古代陶器的製作工藝都有人研究。「正在研究」並不等於「已經有確鑿結論」或「獲得學界共識」。
更重要的是,Lehmiller在書中對於性幻想與政治傾向關係的最終結論,其實是用「蛋生雞,雞生蛋」來形容——也就是說,連作者本人都承認這個因果關係並不明確,既不可能成為顯學,更不可能成為定論。
網站確實能預測政治傾向,但不是A片網站。
讓我們回到現實層面。A片網站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它們真正想要的是:
- 信用卡資料
- 帳號密碼
- 網路IP位址
- 搜尋紀錄
至於A片的具體內容,更像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招牌。
比起分析你的政治傾向,網站更關心的是如何讓你掏錢或洩露個資。
相比之下,你平常關注的政治新聞、按讚的貼文、參與的討論,這些都是更直接、更準確的政治傾向指標。
結論:提高警覺是對的,但論證需要更嚴謹
沈伯洋提醒大家注意中共和資安問題的出發點是好的,這種警覺心確實很重要。但如果要用學術研究來支持論點,就需要更嚴謹的證據。
從目前的分析來看:
- Lehmiller的研究本身就不夠嚴謹——缺乏具體數據,忽略其他政治群體
- 文化差異讓美國研究難以直接套用到台灣
- 邏輯上無法從性幻想偏好反推政治立場
- A片網站的真正目標是個資和金錢,不是政治分析
因此,雖然我們應該保持對資安威脅的警覺,但「A片能預測政治立場」這個說法,恐怕還需要更多證據才能成立。
真正需要擔心的,可能不是你看了什麼A片,而是你在這些網站上留下了什麼個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