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硯老師回饋:我大略看了一下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的深度、難度,和問題意識,其實都蠻細的,就像是你的疑惑與猜測在講的那一段,是在討論「犯罪的強制治療,是否反而讓「性犯罪」的再犯率提升了?」相當深入在檢討現況。
林宣妤的科普閱讀報告 2024年05月撰寫
文章標題:從大腦、基因、環境探討反罪的「過人之處」——黃建、楊政璋專訪
(1) 作者撰文日期:2019.11
(2) 作者:文詠萱
(3) 引用資料:採訪黃建、楊政璋
(4) 明確出版單位:科學月刊
什麼是大腦心智?
犯罪者的大腦在想什麼?
基因會讓人犯罪嗎?
之前好像沒有上過心理學
沒有特別去找
操縱變因:有沒有進行治療
控制變因:台灣罪犯
應變變因:再犯率的高低
實驗組:現在的性犯罪比率為41.3%
對照組:五年前的性犯罪比率為12.89%
性犯罪率從13.45%降到12.24%,下降了1%,但性犯罪的再犯率從35.9%上升到71.43%
紀錄分析
基因會讓人犯罪嗎?
從青少年犯罪來看,不同年齡的犯罪率,有鐘型曲線的趨勢,一種是「青春限定型」,一種是「終身持續型」。而青少年被情緒系統影響的問題,建議可以使用獎賞機制來控制。
男性基因如果是XXY或XYY,暴力的比例比較高,但不是所有暴怒易怒的人都會犯罪。
我覺得還蠻無聊的,一開始以為是講犯罪心理,拿來看才發現講得蠻科學那方面的,但還是了解到一些基因和想法對犯罪的影響。
台灣的犯罪率從12.89%漲到41.3%,而法律的改變沒有讓犯罪率下降,反而更多了,會不會有可能不是法律的問題,而是社會或原生家庭的一些影響?
老師特別回去看這篇科普文章,發現你有一些誤讀喔!那一段在講台灣的「性犯罪」的「再犯率」是12.89%,而41.3%是指,初次犯罪「非性犯罪」,但「再犯是性犯罪」的機率在五年內是41.3%。不是相同的一個數據直接提升,從12.89%提升到41.3%喔!它不是在講同一個東西。
我大略看了一下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的深度、難度,和問題意識,其實都蠻細的,就像是你的疑惑與猜測在講的那一段,是在討論「犯罪的強制治療,是否反而讓「性犯罪」的再犯率提升了?」相當深入在檢討現況。
有些簡單的改善方向為:(1) 這是你的科普閱讀報告~,副標題是要寫你的名字跟你寫報告的日期喔!(2) 問題意識跟重要摘要要相互連結,可以對照自己寫的問題意識,是否有在重要資訊中提及。(3) 在評價文章時,可以直接對我說明的三個評分面向做評論喔!「是否令人容易閱讀理解」、「是否吸引讀者讀完」、「是否有知識收穫」
繼續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