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比較是人的天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比較的意義是什麼?這世界有人,就存在比較這件事。比較,一方面是為了社會的遊戲規則,人們各司其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專長與性格適合不同的位置,而這所謂的「不同」就是比較出來的,沒有比較,豈知何為「同」何為「不同」呢?另一方面是讓人們尋找自己的定位,你必須了解自己,所有的性格形容詞都是由比較產生的,也因為這樣讓你更清楚該把自己放在哪裡,更了解什麼樣的人是適合你的。

比較並不負面,而是人的心態負面了,賦予了比誰好、比誰差的好壞。而很多被困在比較裡的人希望跳出這個框架,總是說要和自己比,比以前的自己更好這固然不錯,但是只和自己比如何能知道人類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或最小限度呢?比較是給予一個參考,在這個參考中能尋找到自己的定位,而這定位並無好壞之分,我擅長某事不一定就比較優越,不擅長某事也未必是壞事,人各有所長、有所短嘛!而正向看待比較,能更清楚自己的目標以及與目標的距離,也能更知道在這世界的可能性。

別人對你或多或少有意見,但你對自己有意見嗎?這才是你該問自己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從比較中知道這世間還有許多人比自己厲害太多了,和他們比較是知道這世界有這樣的奇人奇事,或許無法成為他們,但至少能知道我想做些與眾不同的事的時候,有人才能出眾,才知道想做些甚麼的時候可以找誰合作,也才知道這世界有太多的潛能。

在以前時代的國中國小有班級優劣之分,在班級內又有成績排名,讓人們有高低之分、有忌妒心、分別心產生,甚至會有優越感、自卑感、貶低、拉採等等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出現。人總以為比較是萬惡之源,便就此規定不能按資質分班、不能公布成績名次,可是誰人會不知團體內最優秀的人是誰、最差的人又是誰呢?人們總是愛比較的,比較並沒有錯,錯的是面對比較的態度和社會氛圍


avatar-img
5會員
25內容數
生活體驗、生命思索、日常小記,也會有劇集的心得和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草木有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一天早晨,白犀牛和媽媽在家裡一起準備早餐,白犀牛開開心心的上座,準備開吃這美味的沙拉和蔬果汁,這時候,白犀牛媽媽拿著一包核桃想給白犀牛吃,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一段有趣且富含哲思的對話也即將展開。 人人都羨慕黑天鵝的與眾不同,說他美,可若是他自己就不喜歡,那別人覺得再好、再美有什麼用呢?
人在低潮的時候是被動的、封閉的,希望有別人的關注、體諒,但卻因此總在迷茫低落的迴圈中,因為你的渴求不一定會被滿足。《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一書中讓我們認識到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也藉由跟著蛤蟆先生的20次諮商了解並反思自己的狀態和歷程。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每個年紀都是那麼獨一無二、值得紀念。幾年前還挺的大肚子的你恍如昨日,如今已聽到從你口中說著孩子該念高中、高職、還是五專,人生忽如雲啊!怎能不珍惜每個年歲呢?每隔年齡的不同成熟度、不同閱歷造就了別樣的色彩,怎說年輕就是好呢?又怎能說老了才是寶呢?與眾不同的你加上獨一無二的歲月洗禮,每個年紀都是最好的。
當你做出了選擇,你就沒有回頭路了,沒有所謂後悔,只有承擔。 我們常常後悔自己當初沒做甚麼、或後悔自己選錯了,可人生哪有甚麼對錯,曾經那麼青澀、那麼稚嫩的時光,不知道甚麼叫做懂得,不知道甚麼叫做擁有,也不知道甚麼是追求,但後來都知道了。如果沒有痛苦,就將不明白甚麼是快樂和快樂的珍貴。
走在路上,頂著太陽在工地建造的工人、在大雨滂沱裡依然騎著摩托車只求盡快把餐點送到的外送員、在深夜裡還在研究室裡等著實驗結果和數據的研究員、在清晨三點就到魚市場批貨的魚貨攤販,每個人都辛苦,或許別人沒空去理解,也沒義務去理解,但至少還有一個人知道你很辛苦,那就是你自己。
有一天早晨,白犀牛和媽媽在家裡一起準備早餐,白犀牛開開心心的上座,準備開吃這美味的沙拉和蔬果汁,這時候,白犀牛媽媽拿著一包核桃想給白犀牛吃,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一段有趣且富含哲思的對話也即將展開。 人人都羨慕黑天鵝的與眾不同,說他美,可若是他自己就不喜歡,那別人覺得再好、再美有什麼用呢?
人在低潮的時候是被動的、封閉的,希望有別人的關注、體諒,但卻因此總在迷茫低落的迴圈中,因為你的渴求不一定會被滿足。《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一書中讓我們認識到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也藉由跟著蛤蟆先生的20次諮商了解並反思自己的狀態和歷程。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每個年紀都是那麼獨一無二、值得紀念。幾年前還挺的大肚子的你恍如昨日,如今已聽到從你口中說著孩子該念高中、高職、還是五專,人生忽如雲啊!怎能不珍惜每個年歲呢?每隔年齡的不同成熟度、不同閱歷造就了別樣的色彩,怎說年輕就是好呢?又怎能說老了才是寶呢?與眾不同的你加上獨一無二的歲月洗禮,每個年紀都是最好的。
當你做出了選擇,你就沒有回頭路了,沒有所謂後悔,只有承擔。 我們常常後悔自己當初沒做甚麼、或後悔自己選錯了,可人生哪有甚麼對錯,曾經那麼青澀、那麼稚嫩的時光,不知道甚麼叫做懂得,不知道甚麼叫做擁有,也不知道甚麼是追求,但後來都知道了。如果沒有痛苦,就將不明白甚麼是快樂和快樂的珍貴。
走在路上,頂著太陽在工地建造的工人、在大雨滂沱裡依然騎著摩托車只求盡快把餐點送到的外送員、在深夜裡還在研究室裡等著實驗結果和數據的研究員、在清晨三點就到魚市場批貨的魚貨攤販,每個人都辛苦,或許別人沒空去理解,也沒義務去理解,但至少還有一個人知道你很辛苦,那就是你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自己眼裡可能是大事,但別人眼裡是小事。 每個人看事情的輕重性本來就不一樣也沒有對或錯。 如果希望自己不好時也會有愛自己的人,因為這樣一直幫助別人,而去施壓別人,造成不舒服感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一個人的付出本質上是美意,對方要怎麼看待的就並不需要太多期待,如果對方想報答,表示對方心存感激,這樣
什麼是三觀相同的人???重要嗎? 我想,或許不是百分之多少的雷同處 而是,讓彼此都能有舒服的表達方式 能在對方面前做自己而不感到負擔與窘迫 若此,就算三觀再不同,有何可或不可? 因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她是她 有時,有人話說的輕巧,只是因為他沒有不如意過 不懂得,在不順遂的人生路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你會怎麼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和個人評價上存在雙重標準可能表現在多個方面: 行為評價: 對於相同的行為,可能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評價。例如,對於一個朋友的拖延可能給予寬容,但對另一個人同樣的行為可能會感到不滿。 標準和期望: 對於同樣的成就或表現,可能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這可能是基於個人情感或關係的考量。 對
也別太計較,有些人根本不重要,生活不會因計較而變得美好,人與人之間也不會因爭執而靠近。
Thumbnail
人是一種奇特的生物,自己過得好很快樂。大部分的人也希望世界和平幸福,但當人發現有其他人似乎過得比自己輕鬆、比自己還要好,隨之而生的比較之心會讓人變得不快樂...
氣習相近,與會之,“溫馨”。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自己眼裡可能是大事,但別人眼裡是小事。 每個人看事情的輕重性本來就不一樣也沒有對或錯。 如果希望自己不好時也會有愛自己的人,因為這樣一直幫助別人,而去施壓別人,造成不舒服感這樣不是本末倒置,一個人的付出本質上是美意,對方要怎麼看待的就並不需要太多期待,如果對方想報答,表示對方心存感激,這樣
什麼是三觀相同的人???重要嗎? 我想,或許不是百分之多少的雷同處 而是,讓彼此都能有舒服的表達方式 能在對方面前做自己而不感到負擔與窘迫 若此,就算三觀再不同,有何可或不可? 因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她是她 有時,有人話說的輕巧,只是因為他沒有不如意過 不懂得,在不順遂的人生路
Thumbnail
在華人社會長大的我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小孩」吧?從小就被比較到大,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小孩做得永遠比自己好。但是比較心理,並不只有華人社會擁有,這其實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在乎公平,喜歡比較,這帶來的感覺就像性愛、金錢與迷幻藥……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身處於二維的世界。我們經常用是非、對錯、好壞、美醜來定義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事、物。 是我們深處於這個世界的共通語言及維持社會正義、道德標準的方式。 讓我們能明白對方所要傳達、表達的意思、理念。但真的重要嗎?有標準答案嗎?都來自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及解讀吧!是一種意識形態、本能的反應,不一定得要照單
Thumbnail
你會怎麼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和個人評價上存在雙重標準可能表現在多個方面: 行為評價: 對於相同的行為,可能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評價。例如,對於一個朋友的拖延可能給予寬容,但對另一個人同樣的行為可能會感到不滿。 標準和期望: 對於同樣的成就或表現,可能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這可能是基於個人情感或關係的考量。 對
也別太計較,有些人根本不重要,生活不會因計較而變得美好,人與人之間也不會因爭執而靠近。
Thumbnail
人是一種奇特的生物,自己過得好很快樂。大部分的人也希望世界和平幸福,但當人發現有其他人似乎過得比自己輕鬆、比自己還要好,隨之而生的比較之心會讓人變得不快樂...
氣習相近,與會之,“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