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紀增長,也許是社會期望又或者生理變化,
我們開始擁有更多情緒。
我們在成長過程甚至擁有情緒,但卻不一定有為這些情緒命名的能力。
即便我們不認得,這些情緒依然會出現在我們的腦中。
在生理醫學的世界裡解釋為腦;
在靈性的世界裡解釋為心輪。
心就像一個房間,不斷收納情緒,
可能經歷愉快、喜悅、憂傷、驚愕、焦慮、擔憂、憤怒、哀傷、無力、羨慕、忌妒、貪戀......,一個又一個收藏進入心中。
心像是深不見底可以無限收納,
於是我們常忘記看看這個空間,
從不清點其中物品,
也不仔細端詳每個情緒。
只是反覆動作不斷把每個經驗到的情緒繼續塞入。
我們極度沉迷於某些情緒的經驗,
甚至沙盤推演這些經驗在更之後的未來可以如何發展,
也殷殷期盼有機會實踐這些推演。
我們將情緒區分好壞 :
這是好的,拿出來給其他人看看,
這是壞的,放到角落藏起來。
這是我不該有的,我要假裝它不存在。
不論你有意識到或沒有意識到,
情緒都會出現,不需要刻意隱避。
當你在被挑釁到情緒很高張時,
你能意識到自己正在生氣什麼嗎?
還是腦中只有不斷浮現接下來你要怎麼對付對方、怎麼擺平情境?
當你在情緒非常低落大哭時,
你能意識到你正在憂傷什麼嗎?
還是滿腦子只有我很難過我很想哭?
你有可能有表面認知到自己的情緒浮動,
但不一定明確知道自已正在經歷哪些情緒的綜合體。
有時候我們需要經驗當下,
然後給自己一段時間得以好好看著這個情緒,
標上時間和名字給這個情緒,
就可以倒空了,
不需要留戀,也不需要過度展演。
當你為情緒命名,才能有放下和清空的機會。
也才能夠空出足夠的大腦資源去解決情境、處理真正的問題。
先解決情緒,才能解決問題。
不需要幫情緒標上等級,
它們都一樣,都是你的一部份,
都是你對外在世界的緩衝,都是你經驗世界得來,
都是用以幫助你得以順利存活。
然而你怎麼處理情緒,有可能會影響你接下來怎麼經驗這個世界。
如果總是焦慮擔憂,不斷推演最糟糕的情境,
不斷去放大自己恐懼的焦點,
有可能會過度衝動激進或者過度貶抑自己導致畏畏縮縮。
如果總是只看向最好的情境,不斷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需要修正,
所有的一切都很完美,
有可能會落於另一個極端偏誤,
最終無法成長前進。
在小孩的教養中,更嚴重有可能形成零罪惡感的人格發展,
覺得一切的錯都是別人有問題。
當你的焦點在哪,什麼就會被你放大。
面對情緒,不需要刻意迴避,也不需要過度放大。
當發生當下,看著它,命名它。
定時好好將情緒拿出來清點一下,
挪出空間給即將到來的經驗會產生的情緒。
每天睡前利用腹式呼吸將氣緩緩吸入,閉氣兩秒,再慢慢吐出。
可以將吸氣和吐氣的時間拉長,盡量個別長於七秒。
過程中請想像粉色的光包圍胸腔心臟位置,
專注感受氣體流過身體的感覺。
粉紅色的光代表著療癒你的情緒,
代表著你被愛也給予他人愛的能力。
希望每個深夜裡因為難以名狀的焦慮而不斷滑手機的你,
希望每個懷疑自己仍然不夠好而遲遲無法跨步向前的你,
希望每個不知道自己能夠被愛也能夠給予他人愛的你,
都得以在粉色的光裡獲得平靜、獲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