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勸念佛文 ‧ 蓮池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5 分鐘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
— 《彌陀經》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

大師曰:

《彌陀經》言,若人念佛,臨命終時,必生彼國。

又《觀經》言,念佛之人,生彼國者,蓮分九品,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一人不可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
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普勸世人,火速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釋義

蓮池大師著 唐湘清居士釋義

前言

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曾著普勸念佛文,勸導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為什麼人人都應念佛?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究竟有什麼益處呢? 原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大覺清淨心,世界上所有的人,人人先天具有與阿彌陀佛同樣無量光明,同樣無量壽命,同樣清淨大覺的本心,只因後天一念妄動的無明黑暗,把先天本具的光明清淨本心遮蔽了,以致使人陷入罪惡的苦海,不能自拔。念佛就是要把人人先天本具的光明清淨心發掘出來,驅除後天的無明黑暗,使人心充滿了無量光明,那麼人人都不會犯罪,人人都可過著快樂幸福的精神生活。

因為「南無」的意思是歸向,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心一意歸向先天一念未生以前光明清淨的大心,這樣就可解脫一念已生以後罪惡的束縛。且阿彌陀佛曾發大願,要把所有眾生本有的光明清淨心結合起來,建立一個無量光明絕對清淨毫無污染的極樂世界,希望念佛的人,能把身心歸宿安頓在這樣至真至善至美的清淨國土,心生淨土,邪惡無法侵入汝心,一切煩惱無從發生,使你成為一個快快樂樂的極樂人,全世界人類都能這樣做,這個世界就可成為極樂世界。因此蓮池大師要普勸世界的人類,人人都念南無阿彌陀佛。

全文共計二十節,茲逐節解釋如下:

一、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富貴的人,生活很舒適,物質享受極滿足,如果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墮落堪慮。俗語說:「飽暖思淫慾」,富貴者生活飽暖,就很容易發生娶姨大大,玩舞女,金屋藏嬌等荒淫之事。所以富貴者更需要道德修養,更需要追求清淨的精神生活,否則富貴常能使人墮落。富貴人如果不知修行,常因作惡而失去富貴,即使沒有作惡,世間也很少長久的富貴,往往時轉星移,一旦失去富貴而潦倒窮途者,比比皆是。

明代狀元羅洪先所作醒世詩有云:「人間富貴花間露,紙上功名水上漚」。又云:「世間最大惟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

上述醒世之語,十分正確,世間的富貴,好比花間之露,水上之漚,虛偽不實。只有生死才是人生大事,人若不能了生脫死,勢必沉淪苦海。富貴人應當明白上述道理,趕快念佛修行,因為念佛是發掘人心本具的光明,接受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與無量智慧,就可掃除心中的黑暗與愚癡,這樣就不會因富貴而造業,且可藉富貴而多做善事。

富貴人念佛,把心歸宿安頓於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作為精神上的住宅,就可享受平安愉快的精神生活,遠比物質享受快樂得多,現在社會上的富貴人很多,大家都爭著購買華麗的房屋。這種物質上的住宅,誠然是人們生活所必需,有了堅固的房屋,才能防止盜賊的侵害,躲避風雨的襲擊。可是大家要明白,精神上的住宅,比物質住宅的房屋更重要,人們如果缺乏高貴清淨的精神住宅,就會受到邪鬼妖魔的侵害,貪瞋癡慢的襲擊,因而發生精神痛苦不安,道德墮落下流的惡果。

因此奉勸富貴的人,你們居住在華美高大的房屋裡,物質上已夠享受,應進而追求平安清淨的精神住宅,念佛求生淨土,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遠比物質住宅的房屋更快樂,更平安。要知物質住宅的房屋雖高大,卻是不穩固的,遇到火災可能被燒掉,遇到大地震可能被毀掉,即使不會遭遇上述災害,可是到你死的時候,你能把這高樓大廈帶走嗎? 倘若你擁有極樂世界清淨美好的精神住宅,不僅火災不能毀,地震不能倒,且一直到你死了以後,永遠屬於你的住宅,但受諸樂,無有眾苦,脫離六道輪迴的苦海。聰明的富貴人應知道,念佛是保持永久精神富貴的上策。

二、若人貧窮,家累甚少,正好念佛

世人所謂貧窮,是指物質的貧乏,這種物質貧乏的窮,只要有崇高的精神生活,照樣活得比富人更快樂。試觀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那樣的貧窮不堪,為什麼十分快樂呢?因為他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把物慾看得很淡,不以貧窮為憂,故能不改其樂。顏回是孔子的弟子,尚且如此,念佛人精神世界的層次,比孔子更高,因此貧窮者如能念佛,更能使精神生活富足,因而無憂無慮,十分快樂。

永嘉大師證道歌云:「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身藏無價珍」。大家要知道人人本具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光與無量壽,就是人人本心具有的無價珍寶,可是因煩惱妄心的遮蔽,把本心原有的無價珍寶埋沒,才感覺心靈貧乏。楞嚴經云:「譬如有人,於自衣中,係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這一段經文,是說人們心中原來藏有如意寶珠,為無明妄想所蔽,以致忘失而不自知,好比一個乞丐,忘失了自己內衣中藏有寶珠,卻要到外行乞,後有智者指示他,寶珠藏在他自己內衣中,趕快取出,頓時成為大富翁。

世界上芸芸眾生,都像此乞丐一樣,不知自己本心原來藏有與阿彌陀佛同樣的無量光明,迷失了隱藏的如意寶,感覺精神上很貧乏。倘有智者教他們念佛,把隱藏在本心原有的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發掘出來,就能頓顯本心立見光明,從此精神上得到充實富足,獲致身貧道不貧的真快樂。

三、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俗語說:「有子萬事足」,因為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了兒子,可以傳宗接代,宗祀得托,故云萬事足矣。有人得了兒子,感謝菩薩之賜,從此發心精進念佛,終於淨業成就,高壽後快快樂樂的在笑聲中往生,下面就是這樣的例子:

民國時代的楊母,貴州三穗縣人,自幼為楊家童養媳,年十七,與楊維新結婚,十九歲,因難產痛甚而昏迷,夢跪佛前,求生貴子,蒙白衣觀音,進子入懷。甫以甘露入口,忽覺身心清涼而醒,兒已呱呱墮地,始悉昏死一日,幸公婆信佛,求觀音菩薩賜大悲水,佑媳母子平安,願婆媳長齋奉佛,以報佛恩,甫灌唇而蘇,從此長齋念佛。後來丈夫早逝,公婆亦先後去世,兒子出外求學,從軍抗戰,家中僅留楊母及婢女,日夜數珠不離手,念佛不離口,早晚功課,寒暑無間,年逾九十,而發白轉青,齒落復生。

1945年八月,抗戰勝利,她的兒於楊少新,已榮任司令官,復員還鄉,帶著美籍妻於刁斯皮,二子戎戎、球球,二女梅姑、梅娘,及洋女婿奚不得牧師等,榮歸團聚。這時只有她兒子隨母茹素念佛,其餘媳婦、孫兒、孫女婿等都是基督教徒,指楊母是魔鬼。次年孫女等在貴州鎮遠創建悔心布教所,宣傳基督。豈料長孫戎戎忽患重病危急,經護士施惠人代求現音菩薩垂佑而速愈,從此娶惠人為妻,改信佛教,從超凡和尚受三歸五戒。孫女梅姑因夫遭車禍而死,悲傷欲絕,亦經勸化而改信佛教,皈依西天寺不空老和尚。從此就將原來基督教的悔心布教所,改為佛教誨心居士林。

1948年六月十九日居士林舉行落成,及西方三聖像開光典禮,啟建護國息災法會,請不空老和尚主持,並公推祖母為林長。法會當日下午通俗演講,楊母登台云:

一、我要往生極樂世界,現將居士林交長孫戎戎負責。
二、勸大家要念佛求生西方,其法並無巧妙,即日夜不歇念下去,功夫到家,決定往生。
三、今預告汝等,我將生西,希皆親見,可為念佛榜樣,增加信願。

至二十一日法會圓滿,皈依三寶者千餘人,楊母登台笑向大眾云:我早年提倡青年信佛,及佛化家庭,汝等青年,現均皈依三寶,我家亦已佛化,完我畢生心願,三天來承諸位功德加被,我已淨業成就,月前觀音菩薩約定今日來接,茲向諸位告假,說罷哈哈大笑,笑聲漸低而逝,親屬哭泣,老和尚即警策云:不許哭,不許動,是孝子賢孫,速為念佛,增高品位,即齊聲念佛,次日移回治喪,面容如生。(節錄毛惕圓居士編淨土聖賢錄四卷下往生女居士)

上述楊母早年因感謝觀音菩薩送子之恩,得子後即長齋念佛,後來兒子貴至司令官,雖因娶了美國籍的媳婦,以致孫兒、孫女、孫女婿等一度信仰基督,均經楊母感化而改信佛教,乃至把基督教的布教所改為佛教居士林,可謂自利利他,功德巍巍,故能壽至九十餘歲而彌健,無疾而壽終,哈哈大笑而往生,如此瑞相,真是稀有。若楊母者,在世法上,福壽全歸,在佛法上依其臨終瑞相,必能上品上生。

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在世俗看來,無子也許是人生的缺憾,可是在佛法說來,無子正是最大的福氣。因為沒有兒女之累,可以專心修行念佛,以致淨業上有極高的成就,佛教中有很多的例,最著者當推浙江嘉興范古農居士。

范居士是當代頗負盛名的大佛學家,記得1947年春季,我與范居士在蘇州妙香蓮院朝夕相處,約有數月,他雖早年娶妻生子,但兒女均早夭亡,因此孤身自由,正好修行念佛,把全副精神,完全用在佛法上。他的佛學造詣甚深,任何人有佛學問題向他請教,都能圓滿解答,故有佛教活辭典的稱號。曾在上海省心蓮社主講淨土三經一論,1946年冬,出其歷年文稿,輯成幻庵文集、古農佛學問答等書行世。他因無兒無女,財產乏人繼承,曾將房屋地產,施作念佛堂,弘揚念佛法門,不遺餘力。據覺有情月刊第十二卷第五期的記載,范居士於1954年三月初七日中時微笑安詳往生,年七十一,初十日未時大殮,頂暖肢柔,趺坐缸中,如入禪定,膚色光潤,有逾生時。

上述范居士無子而專心念佛,真是最好的福氣,可是世上像范居士那樣精通佛理而看得開的人很少,世上多數人往往為了無子而煩惱,佛菩薩為了拯救這類眾生的痛苦,因此也有因念佛而菩薩送子的事實,例如陳柏達居士編著神奇的感應一書中,載有下列念佛得子的事:

屏東潮州郵局許桂樹,原有一女二男,可是最小的男孩得了先天性蒙古症,次男又在一次意外中去世,許先生想到無後為大,十分傷心,很希望再生一男孩,奈何他的妻子早已做了輸卵管結紮手術,生產希望極微。有人勸他念佛,他就老實念佛,終於奇跡出現,後來妻子輸卵管接合的手術成功,平安地生了一個男嬰,十分健康可愛。(神奇的感應一七七頁)

綜上所述,沒有兒子的人,誠心念佛,可有得子的希望。即使無法得子,更要像范古農那樣的專心念佛,克享高壽而含笑往生,了生脫死,是無上的幸福。

五、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人有孝順的兒女,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精神上十分愉快,實是很大的福報,這種福報是前世修來的,應知珍惜。且應明白世間福報是不究竟的,念佛求生淨土,脫離生死苦海,才能獲得永遠的安樂。

兒女既能極盡孝順,生活無憂無慮,實在是專心念佛的好環境。念佛不僅為自己了脫生死,更為兒孫增福慧,因為念佛是樹立良好的身教,兒孫在你朝夕念佛的薰陶下,潛移默化,必能養成高尚的人格,仁慈的德性。

六、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世上孝子雖不少,逆子也很多,倘若不幸遇到忤逆不孝的兒子,那又怎樣辦呢? 這樣你更能體驗娑婆世界的痛苦,加強對極樂世界的羨慕。觀經載韋提希夫人,因子惡逆,起心厭離,即得見阿彌陀佛,受記往生。在淨土聖賢錄中,不乏因為兒子忤逆,才發心念佛,終於淨業成就,下面就是一例:

民國初年,浙江省慈溪縣某貧婦,家貧,兒子又很忤逆,常被兒子責罵。某日,她被兒子責罵後,十分悲傷,就到鄰近寺院去向師父訴苦。師父說:「你已知苦,為什麼不把苦賣脫呢?」婦人答:「怎樣把苦賣脫呢?」師父說:「你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以西方淨土作為你的身心歸宿處,這樣就可獲得身心愉快。將來臨終時阿彌陀佛來迎,更能永遠離苦得樂,豈不就可把痛苦賣掉嗎!」婦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依教奉行,專心念佛,日夜不斷,果然身心愉快,忘卻痛苦。三年多後,臨終前數月,她預先告訴兒子說:「某月某日,我將往生西方,你不要外出,為我料理後事」。到了臨終前,她的兒子忽聞異香撲鼻,不知香氣從何而來,旋即看到母親沐浴更衣,端身正坐,念佛而逝。(淨土聖賢錄下冊一二九頁,神奇的惑應一七三頁)

上述婦人因兒子忤逆而發心念佛,後因念佛精進,不僅自己身心愉快,臨終安祥往生,永離輪迴之苦,且亦感化了她的兒子,使兒子改變了忤逆妁惡性。從此看來,念佛實在是自利複利他的最大善事。

七、若人無病,趁今健康,正好念佛

中國醫學黃帝內經有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掘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是說一個人要在無病健康的時候,保健預防,若到已病而求醫藥,好比臨渴掘井,未免大晚了。因此蓮池大師勸人要趁無病健康之時,努力念佛,切不可臨死抱佛腳。

古代大德說:「人命無常,在呼吸間,一息不來,便成後世」。一個原來健康的人,保不住任何時間會發生難以預料的疾病,甚至因急病或意外事件而猝然死亡者,時有所聞,所以任何人不能自恃健康而疏忽。要在健康之時,精進念佛,念佛可使心平氣和,精神愉快,肉體就不易發生疾病。有的人病了以後,往往神識昏迷,就無法念佛了。明乎上述道理,大家要趁今健康而念佛。

八、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佛經上說阿彌陀佛是總治萬病的阿伽陀藥,所以病人念佛,能使疾病速愈。可是很多人不明白此義,誤以為持念阿彌陀佛僅是求往生,藥師佛才能治病,弘一大師曾為文批此誤會,所作「淨宗問辨」一文有云:「問:有謂彌陀法門專屬往生之教,若藥師法門能消災延壽,豈不更善? 答:彌陀法門於現生亦有利益,今述餘親聞事實證之:

一、瞽目重明。嘉興范古農友人戴君,忽雙目失明,古農勸彼念阿彌陀佛,並介紹居住平湖報本寺日夜一心專念,如是年餘,雙目重明。

二、沈疴頓愈,海鹽徐蔚如,屢患痔疾,經久不愈,曾因事遠出,歸寓後痔疾大發,痛徹心髓,七晝夜不能眠,病已垂危,後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後痔疾頓愈,迄已十數年不發。」

上述弘一大師的文字,可以證明持念阿彌陀佛治病,較藥師佛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深信有痛時念佛,可以輔助醫藥,以佛力增強醫藥的力量,有時醫藥無法治療的疾病,往往可用念佛信仰的力量治癒。但世間醫藥能治的病,可以念佛輔助,不要完全廢棄醫藥,否則會受到社會的譭謗,被人譏為害人的迷信。我們弘揚佛法,要合情合理,才會獲得社會大眾的信受。至於念佛求往生,往生的意義,並不限於死後,生前活著也可把心寄託於極樂。

大虛大師悅:「往生之義,若就意識而言,定中亦得往生,如廬山慧遠大師定中三次得見極樂淨上,不須舍此報身,始至往生。若就賴耶,報體而言,賴耶普遍十方,而眾生為業所障,不能成就極樂報身,若修淨業,即得舍離煩惱業報之身,往受極樂清淨報身」。(見太虛大師著往生淨土講要)。

可知往生意義有二:

一、生前定中生淨土
二、死後舍報生淨土。

所以往生並不意味著求死,病人若能念佛,把身心寄託於淨土,可以忘記病的痛苦,使病易於痊癒。萬一得了群醫束手的絕症,切近無常,報盡壽終,念佛也可快快樂樂的舍報往生,不像一般人死得那樣痛苦。

九、若人弧寡,孑然無礙,正好念佛

無父的孤兒,喪夫的寡婦,精神上不免感覺孤獨而痛苦。如能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有阿彌陀佛的無量慈光時時刻刻照拂著你,使你感覺無限的溫暖與安慰,絕不會再有孤獨之感了,孤寡者體驗娑婆世間的痛苦,更能強烈羨慕極樂世界,且孑然一身,無掛無礙,尤能專心修持念佛,由此孤寡實為助益淨業成就的增上緣,在淨土聖賢錄中,孤寡者念佛成就很高的特別多,茲略舉二則如下:

一、宋項氏,名妙智,夫喪寡居,有二女,悉令為尼,精勤念佛,臨終時異香滿室,西向結印,微笑而脫。(西歸直指)

二、民國羅全佛德女士,江蘇吳江縣人,夫早喪,青年孀居於蘇州穹窿山下崇化庵,長素念佛,不識字,不蓄財,皈依印光大師,用功益猛,1930年臘月廿三日,微疾往生,次年清明節,在靈岩山火化,得舍利甚多,由庵供養。(弘化月刊第一期)

以上二則,是孤寡者精進念佛的好榜樣,願世之孤寡者,都能從念佛中得到精神的愉快,離苦得樂。

十、若人遇難,遭逢如此,正好念佛

在這世界上,隨時隨地都可能遭遇災難。颱風,地震、車禍、暴亂、水災、火災,登山失蹤、飛機失事、牢獄之災等等,俗語說:「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試問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避免災難? 或遇到災難而可逢凶化吉呢? 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實在是消災免難最可靠最保險的法門。雲棲法匯裡載念佛十種功德,前五項功德,都是說念佛能得諸天大力神將,及諸菩薩日夜隱形守護,茲照錄如下:

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並諸眷屬,隱形守護。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現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 光明,攝受此人。
四、一切惡鬼,若夜又、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難、水難、怨賊、刀箭、牢獄,杻枷,橫死、枉死,悉皆不受。

念佛能有上述功德,因此時常念佛,對於一切災難,都可高枕無憂,安若泰山。弘一大師所作淨土問辨一文,記載一位平日誠心念佛的居士,大颱風中因牆壁傾倒而被壓在地上,幸未死傷的事實,錄之如下:

溫州吳璧華,勤修淨業,行住坐臥,恆念彌陀聖號,1922年七月下旬,溫州颶風暴雨,牆屋倒塌者甚多,是夜壁華適臥牆側,默念佛號而眠,夜半,牆忽傾倒,磚礫泥土墮落遍身,家人疑已壓死,相率奮力除去磚土,見璧華安然無恙,猶念佛號不輟,察其顏面以至肢體,未有毫髮損傷,乃大敬嘆,共感佛恩。

上迷事實,是念佛能獲諸佛菩薩,諸天神將隱形守護的鐵證。

十一、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這一節專勸老年人念佛,究竟怎樣才算老年,由於醫藥衛生的日益發達,老年人的標準,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異。一百年以前,五十歲就是老年;幾十年以前,六十歲才算老年;可是到了今日,五十或六十歲已不算老年,根據政府製定的敬老標準,要到實足年齡七十歲,才是老年。

善導大師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所謂雞皮鶴髮,行步龍鐘,就是說年紀已經老了。既到老年,即使金玉滿堂,縱有千般快樂,奈何夕陽無限好,惜已近黃昏,無常到來,一切金銀財寶都不能帶去,只有隨著一生所造的業,流轉於六道輪迴,豈不可怕! 所以人到老年,更要警惕光景無多,趕快努力念佛,把精神歸宿於西方極樂世界,以期死後必能往生淨土,免受六道輪迴之苦。

念佛不僅了生脫死,且有延緩老化的作用,世俗不念佛的人,或雖念佛而功夫不深,由於七情六慾戕害身體,所以衰老得很快。倘若念佛的功夫好,心地一片光明,煩惱無從傷害肉體,就可延緩老化。試觀念佛功夫很深的廣欽老法師及李炳南導師等,他們的壽命都接近一百歲,在他們九十多歲的時候,還沒有顯得十分衰老,這是念佛能延緩老化的明征。

十二、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很多年來,社會上普遍流行著十分錯誤的觀念,他們認為青少年有錦繡的前程,要在社會上做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不能修行,不能念佛。這種錯誤觀念不僅損害佛教,更嚴重的貽害社會,試現現在社會青少年犯罪的越來越多,犯罪者的年齡有日益下降的趨勢,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急應革除過去錯誤的舊觀念,使青少年都能認識念佛的益處,念佛能使青少年發掘光明清淨的本心,培養高尚的品德,這樣不僅可以遏阻青少年的犯罪,且可為他們的一生奠定光明錦繡前程的基礎。

青少年們都應認清,若要立志做一番入世的大事業,必需具備出世的精神,為什麼呢? 先哲有言:「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我覺得要實行這二句名言,需有出世精神為前提,倘若缺乏出世精神,就很難置個人生死於度外。

念佛的人心生極樂,把身心寄託於淨土,就是最具體的出世精神,這樣就能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因而肩負復興國家民族的大任。青少年念佛,心生極樂,使身心不受世俗貪瞋癡的染污,就不致誤入邪道黑道,這樣才能專心學業,將來做一番大事業,開創光明燦爛的前程,所以念佛對於青少年,十分有益。

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雖然現代醫學日益發達,但青少年因意外事件夭折者,時有見聞,所以青少年應乘精神清利之時,努力念佛。

十三、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閑極無聊,最容易做壞事,很多人沉迷於賭博、煙酒、色情等等,當初都因閑極無聊而起。因此怎樣處置閑暇的時間,可說是人們生活上一件重要的課題。在我看來,能有閑暇念佛,實在是人生最大樂事。可是很多人不知念佛的樂趣,反而以賭博、煙酒、色情為樂,好比糞坑中的糞蛆,不知脫離糞坑的穢臭,反而以追逐糞臭為樂。因此閑著從事賭博、煙酒、色情的人,比比皆是,能利用閑暇念佛的修行者,真是鳳毛麟角。

我們勸人念佛,就應使人徹底認清念佛的樂趣,靜權老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中說:「我們現今欲入彌陀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但須念念心存至誠,持佛名號,心心覺照,勿令遷流,自然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佛果覺,住佛正定,若覺遷流,攝之令還,久習純熟,不須勉強。何以故?法味之妙,勝於醍醐,三昧之樂,超過五欲。如蜂採蜜,若得蜜味,取味無厭,拔之不去,追之復來,念佛行人,亦復如是,若覺三昧樂味,自然心不遷流,住佛正定,如如不動」。

靜公這一段話,說明念佛三昧之樂,好比蜜蜂採蜜一樣,欲罷不能,願大家對靜公這一段開示,細細玩味。瞭然大師在淨修導言一書中也說:「念佛功夫,最易明瞭,試看小兒吃糖,越吃越要吃,念佛念到有味,亦復如是,越念越要念,念到欲罷不能之時,略有少分相應」。

為什麼念佛念到住佛正定,就會像蜜蜂採蜜及小兒吃糖一樣的樂趣呢? 就因為念佛三昧之樂,超過五欲,大家能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在閑著無事的時候,就不會去幹賭博煙酒色情等勾當,可以靜下心來,一心一意的念佛。

十四、若人處忙,忙裡偷閑,正好念佛

一個人在閑暇的時候,會感覺極無聊,可是如果太忙,又會感覺精神緊張,心意煩躁,甚至容易發脾氣。所以事忙的人,更應忙裡偷閑,抽暇念佛。事忙的人念佛有什麼好處呢? 念佛能使緊張的精神鬆弛下來,更能使煩躁的心意平息下來,因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或問事忙的時候要應付工作,怎能念佛呢? 要知事忙時不必口念,可以心中默念,若心中默念佛號,可以加強定力,使頭腦清醒,不但不會妨礙工作,且會使工作做得更圓滿。何況有些機械性的呆板工作,也可工作時一面工作,一面出聲念佛。

例如宋朝湖南潭州有一位以打鐵為生的黃打鐵,終日忙碌,十分辛苦,有僧勸他修行,他說:「我終日忙於打鐵,怎能修行呢?」和尚說:「你可一面打鐵,一面念佛,修行不會妨礙你的工作」。黃打鐵依教奉行,每當手掣風葙時,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推進時,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到鐵紅取出,打一錘,念一句,錘錘如是,不打鐵也念,未睡著也念,念了幾天以後,竟忘了火爐邊炎熱的苦,也忘了打鐵辛勞的苦,感覺身心沐浴在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中,十分愉快,從此更加精進,過了幾年,預知即將命終,沐浴更衣,向家人告別,並說偈曰:「釘釘鐺鐺,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遂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而立化,身出異香,天樂鳴空,眾皆聞香,無不驚嘆。這證明工作忙碌的人,也可修行念佛而得成就。黃打鐵是一位勞力工作者,倘是從事勞心工作的人,也可於工作時默念佛號。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縱然忙似箭,不廢阿彌陀」。靈源大師念佛偈:「念佛不礙工作,事忙心中憶佛」,從此看來,怎可因事忙而廢棄念佛呢!

十五、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龍舒淨土文說:「僧家當自念云:我為出家人,了達生死,乃本分事,不能如此,遂汩沒俗塵,一日大限到來,有何倚賴?平日雖有善業,不免逐輪迴去,善業報盡,又復墜墮,不如早修淨土,直脫輪迴,面見阿彌陀佛,方是出家事畢,如永明壽禪師、長蘆頤禪師、萬年一禪師等,皆修此道,又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豈不效彼乎! 凡受人一錢之施,一食之供,皆當為說淨土以報其德」。這說明出家人不僅自己應早修念佛的淨土法門,更應盡力勸化他人念佛,這樣才能負起出家人以弘法為家務,以利生為事業的神聖使命。且出家人最重要的是戒律,戒是出家人的生命,而念佛是持戒最有效的方法。

經云:「攝心為戒,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則是名為三無漏學」。念佛有攝心的特效,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妄念不起,意業清淨,眾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都由意業而起,身業作殺盜淫,口業說妄言、兩舌、惡口、綺語,都是意業驅使,念佛攝心,清淨了意業,身口亦可隨之清淨,這樣就可具足眾戒,成為人天師表的高僧。過去在大陸,印光大師是最負眾望的高僧,後來在台灣的廣欽老和尚獲得大家的一致崇敬,他們都因念佛功夫很深,所以能獲致偉大的成就。

十六、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俗語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從這一句流行的俗語,可知每一家庭都有難以為外人道的痛苦與困擾,所謂家庭是火宅,確非過言。怎樣能把火宅化為清涼?怎樣解決每家難念的經? 只有念佛,才是促進家庭和睦,化除一切家庭糾紛最好的方法。為什麼念佛能把火宅化為清涼呢?因為火宅的火,是指無明之火,一切糾紛或煩惱,都從無明之火產生,念佛能把無明之火消滅,所以能把火宅變成清涼。

無明是從一念既生以後的妄想而起,念佛是發掘一念未生以前的本心光明,所謂念佛就是持念一念未生以前的光明清淨心,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能驅除一念既生以後的無明黑暗,因此虔誠念佛,可以經常保持本心不動的光明,無明之火就不會發生,故能化解一切個人的煩惱,清除一切家庭的糾紛。近年報紙上,經常看到夫殺妻,妻殺夫,甚至父子相殘,兄弟互殺的新聞,今日的社會,家庭糾紛的悲劇,時有發生,負有救世使命的佛弟子,怎能坐視不救呢?

我們急應發揚念佛法門,把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普照每一家庭,以期家家都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相敬,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太平。念佛可以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俗語說:「家和萬事興」,大家一起來念佛,促進家家和睦,萬事興盛。

十七、若人聰明,通曉經義,正好念佛

圓瑛大師:「或謂念佛,乃愚夫愚婦所修,而智識階級,何必修此法門? 試問:今之智人,能超過文殊、普賢二大士否? 彼皆發願,求生淨土。

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吾人智慧,又能超過永明、蓮池二大師否?

彼二師,智海弘深,才華煥發,為古今所共仰,皆是專心念佛,力弘淨土法門,著述豐富,並行於世。我何人斯! 而說何必念佛。即如諺云:聰明多被聰明誤,即此輩也」。

以上圓瑛大師舉出文殊、普賢二位大菩薩,以及永明、蓮池二位淨土宗祖師,他們的智慧學問,都是高人一等,可是他們都能專心念佛,力弘淨土,可見真有智慧的大聰明人,他們因徹底的通曉經義,故能力行念佛法門。可是也有少數人自恃聰明,專鑽故紙,不肯念佛,這樣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便如印光法師文鈔中,曾經說到一位顯蔭法師,是精通佛學的大通家,不僅精通顯教,且曾赴日學密,更是密宗的大阿闍黎,在他臨終的時候,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糊里糊塗的去了。印光大師以顯蔭法師為例,就是勸人不可自恃聰明而忽視念佛。

十八、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西歸直指云:「以淨土之說,勸大智慧人,化導甚易,因其宿福深厚,根器不凡也。以淨土之說,勸愚夫愚婦,化導亦易,因其胸無成見,如甘之可以受和,白之可以受采也。獨是以其說告之吾輩讀書人,卻甚不易,由其先有一番敷淺套語,牢結於胸,故雖有至道而不欲聞,雖有良言而不欲聽也」。

以上所述,很合事實,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因宿福深厚,很易信仰淨土。可是有一部份讀書人,雖然讀了很多書,但因缺乏智慧,成見很深,往往很難對淨土發生信仰。至於不讀書的愚夫愚婦,或生性愚魯的人,他們胸無成見,也很容易接受淨土念佛法門的化導。因此古今以來,愚魯的人老實念佛,獲得很高成就者,不知凡幾。

例如染香集載:「清代直隸省 (今之河北省),有一位姓王的癡頭道人,極愚笨,親亡乏食,住在破屋中,無法生活,有人給他錢,他也無法分辨錢的多寡。後來有一位陳道人收他為徒,每天教他掃地拾柴,並教他晚課念阿彌陀佛聖號數百聲,禮拜一炷香為度。王某最初念佛不成韻,常昏昏欲睡,陳道人以長竹竿打他,督責他說:「你這樣愚笨,怎麼還不知精進!」從此王某精進念佛,過了三年,有一天晚上,王某哈哈大笑,陳道人又想打他,王某說:「你不能再打我了」。陳道人問他原因,王某答道:「你老師枯坐了十八年,不懂修法,你倘能像我一樣的老實念佛和禮拜,就可早已往生西方見佛了」。陳道人聽了很奇怪,莫測高深。那知過了一天,這位王姓癡頭道人,登上高山,向西合掌立化。火化以後,發現二顆晶瑩的舍利」。

從這一事實,可知愚人老實念佛,成就常超過聰明人之上。印光大師說:「愚夫愚婦,老實念佛,常能暗合道妙」,確有至理。

十九、若人學禪,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所以學禪而悟得唯心,都能至誠念佛。清代周安士居士有言:「問:禪宗悟達之士,既曰見性咸佛,何必復求淨土耶? 答:惟其悟達,故願求生,汝但未悟耳,使汝既悟,則淨土之趣,萬牛莫挽矣」。可見沒有悟達的人,才不願念佛求生,倘能參禪悟達,那麼念佛求生淨土的決心,將如萬牛莫挽。

試觀淨土宗六祖永明大師,八祖蓮池大師,九祖藕益大師,十二祖徹悟大師等,都是曾經參禪大徹大悟之士,轉而念佛求生淨土,且大力勸化眾人念佛。

徹悟大師曾說:「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 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 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 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經云: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 夫(禪宗)成佛、(淨土)是佛,理無二致,而(禪宗)見性、(淨土)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禪,尤為直截痛快也哉! 一是祖語,一是佛語,何重何輕? 何取何舍? 學者但當盡舍舊習,虛其心,平其氣,試一玩味而檢點之,當必首肯是說為不謬矣」!

以上徹悟大師辨析念佛作佛較見性成佛更易,念佛較參禪更為直捷痛快,實為披心瀝肝之語。

淨宗六祖永明大師所作四料簡,更明白的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有的書本是說十人九蹉跎,不論是錯路或蹉跎,總而言之,修禪而不修淨,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什麼危險呢? 就是有禪無淨,極易墮落輪迴,所以四料簡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它去」,例如青草堂禪師後身為曾魯公,五祖戒禪師身後為東坡,惠古長老身後耽富貴,足見參禪不修淨土,難免瞥爾隨它去,可不畏哉!因此蓮池大師勸請學禪之人,悟得唯心,正好念佛。

二十、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

長生不老,是古今以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因此以長生為號召的中國仙道,贏得無數人的嚮往追求,至今不衰。奈何有生必有死,古代的彭祖,壽至八百歲,是歷史上傳說最長壽的人,仍不免一死,可見在這娑婆世界,要求長生不死,絕不可能。惟有持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才能達到無量壽命,永遠沒有死亡之苦,得享無生而長生之樂。因此古今追求仙道長生術的人們,到後來進而修持佛教淨土法門者,頗不乏人。

例如曾著《往生論註》的曇鸞大師,青年時代曾醉心於長生不老的仙道,經仙家陶隱居真人授以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大師,他問:佛教中是否也有長生不死之法,勝於中國仙經的呢? 菩提流支告訴他:學仙即使能得長生不老,仍然難免墮落輪迴,惟有修學佛教淨土法門,才能長生而得無量壽,並授以《觀無量佛經》,曇鸞大師從此棄仙經,專修淨業,臨終誡眾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不可不懼,淨業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佛,向西稽首而去,眾聞天樂西來,良久乃寂。

又如呂洞賓,是仙道界一致崇拜的祖師,眾稱呂祖,據《徑中徑又徑征義》一書記載:「揚州石天基,雖慕佛老之學,而未能專心淨土,一日聞純陽呂祖臨壇,欣然往叩之。呂祖示偈云:念佛虔誠便是丹,念珠百八轉循環,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結菩提了聖凡,念意不隨流水去,念心常伴白雲間,念開妙竅通靈慧,念偈今留與汝參。後題「純陽子贈揚州覺道人」九字。可見道與釋通,求仙而不信念佛,必為呂祖所不取,安冀有成真之日乎!」呂祖尚且勸人念佛,仙道界人士,怎可不聞風而起,念佛求生淨土呢!

又清代道光年間,有一位仙道造詣甚深的方內散人,曾著南北合參法要一書,是仙道的名著,但書中卷二有修淨土說一節,極力勸人念佛求生淨土,其言曰:「淨土法門,至簡至易,三根俱可接引,上根修之,為上乘;下根修之,亦不失為下乘,乃度人一大慈航也。顧玄門中,往往辟之,餘幼時觀慧命經,先入為主,極不喜。中年閱諸大乘經典,及修淨土家數十種,罔不引經據典,切切諄諄,教人念佛往生。言彌陀立四十八願,以度眾生;說有人念佛憶佛,決定成佛。凡久修淨土者,臨命終時,神清氣爽,預知時至,雖未能現身成佛,具大神通,而往生極樂,則必有之事也,遂信之無疑」。(見台灣自由出版社刊印《南北合參法要》卷二)。

可見仙道家有識之士,都能轉而念佛求生淨土,總而言之,仙道雖有益於健康長壽,但不能了生脫死,希望仙道界人士,能遵上述呂祖的訓示,並依前哲方內散人為榜樣,精修淨業,念佛求生淨土。

後言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各本所載,內容有出入,例如本文所載:「若人孤寡,孑然無疑,正好念佛。若人遇難,遭逢如此,正好念佛。若人學禪,悟得唯心,正好念佛。若人修仙,求無量壽,正好念佛」。別本無之,而別本最後四節是:「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亦與本文最後四節不同,雖內容稍有出入,但普勸世人念佛的意旨則同。原文最後的結論是:「普勸世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因此我們讀了蓮池大師此文,即應火急念佛,不要悠悠忽忽,虛度此生。


raw-image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

.《阿彌陀經要解》— 蕅益大師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圓瑛法師

.《西方發願文》 — 蓮池大師
.《西方發願文注》 — 省庵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結釋呪意 ~ 蓮池大師 述「正法滅時。諸經悉滅。此經獨存。念佛一門。 廣度羣品。則諸經已滅而不滅。即是以一存餘。流轉無盡。」— 華嚴論云
「當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 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
《阿彌陀經疏鈔》「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無其心。誰是往生者。無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當生。」 — 蓮池大師
《阿彌陀經疏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 . . .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蓮池大師
正宗分: (1) 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 蓮池大師 述 「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 . . .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蓮池大師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 蓮池大師
結釋呪意 ~ 蓮池大師 述「正法滅時。諸經悉滅。此經獨存。念佛一門。 廣度羣品。則諸經已滅而不滅。即是以一存餘。流轉無盡。」— 華嚴論云
「當知自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 — 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
《阿彌陀經疏鈔》「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無其心。誰是往生者。無生而生。是名已生今生當生。」 — 蓮池大師
《阿彌陀經疏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 . . .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徑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 蓮池大師
正宗分: (1) 詳陳依正令生信樂 ~ 蓮池大師 述 「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 . . .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蓮池大師
「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脩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 — 蓮池大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宣說人人都能獲得跟佛陀一樣的圓滿智慧,也就是所謂的「成佛」,其方法是「行菩薩道」,包括布施、禪定、遵守戒律過嚴謹的生活、發願以慈悲心利益眾生等,希望修行者將學習的典範,從羅漢轉變為菩薩。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佛陀對大眾開示:用神力把須彌山移動到遠方不算難;佛滅度後,若有人能讀誦、受持《妙法蓮華經》,這才是難事。如果有人能短暫地誦讀此經,十方諸佛歡喜讚嘆、護念此人。此外, 只要念誦或解說《妙法蓮華經》,多寶如來一定會現前隨喜。讀誦《妙法蓮華經》功德殊勝,必定要盡力善勸有緣之人共同誦經,方能增上福田。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我們心裡經常憶念著 阿彌陀佛,外在的相貌、內在的氣質就會逐漸與佛心相應。福報增上之後,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也就能夠吉祥圓滿地順利成辦。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宣說人人都能獲得跟佛陀一樣的圓滿智慧,也就是所謂的「成佛」,其方法是「行菩薩道」,包括布施、禪定、遵守戒律過嚴謹的生活、發願以慈悲心利益眾生等,希望修行者將學習的典範,從羅漢轉變為菩薩。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佛陀對大眾開示:用神力把須彌山移動到遠方不算難;佛滅度後,若有人能讀誦、受持《妙法蓮華經》,這才是難事。如果有人能短暫地誦讀此經,十方諸佛歡喜讚嘆、護念此人。此外, 只要念誦或解說《妙法蓮華經》,多寶如來一定會現前隨喜。讀誦《妙法蓮華經》功德殊勝,必定要盡力善勸有緣之人共同誦經,方能增上福田。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我們心裡經常憶念著 阿彌陀佛,外在的相貌、內在的氣質就會逐漸與佛心相應。福報增上之後,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也就能夠吉祥圓滿地順利成辦。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