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念佛法門 ‧ 蕅益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


引 : 当麻曼荼羅図, 江戸時代

引 : 当麻曼荼羅図, 江戸時代

(圖片來源)


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譚玄。祇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

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鉢。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襌定。
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汝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


***


附 開示法語

蕅益大師答卓左車茶話

(原問博山啓附)

上堂則超佛越祖。接眾則權引中下。此流俗宗匠。未悟心法者。所必墮之窠臼。致襌教律及淨土諸法。俱失綱宗。俱成實法。智者無所適從。愚人蔑棄一切。有自來也。

佛言。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襌。如今弄虛頭。逞精魂漢。一味胡言亂語。定不如真實參究念佛底人。寧為上上人撥無淨土。令悟土即心。不應為中下人收作權乘。破壞真法。況法王於法自在。隨時應機。自無陳見。何必依他古宿 。揚襌抑淨。伏乞豎吹毛劍。擊塗毒鼓。大轉法輪。

如何是念佛門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毗盧頂上行作略。如何是學人初下手時。便離四句絕百非念佛。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淆譌處。腦後一鎚。從來宗門語句。壁立萬仞。一涉淨土。定屬廉纖。冀和尚將向來自性彌陀。惟心淨土等語。撇向一邊。親見如來境界。快說一番。震動大千世界。

宗乘與淨土。二俱勝妙法。眾生根性異。不免隨機說。向上一著。非淨非襌。即襌即淨。才言參究。已是曲為下根。果大丈夫。自應諦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設一念與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與佛無間。何勞更問阿誰。故參究誰字。與攝心數息等。皆非淨土極則事也。

淨土極則事。無念外之佛 。為念所念。無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

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即生十方諸佛淨土。此是向上一路。若捨現前彌陀。別言自性彌陀。捨西方淨土。別言惟心淨土。此是淆譌公案。

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惟佛一人居淨土。此是腦後一鎚。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誰敢收作權乘。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誰謂定屬廉纖。但能深信此門。依信立願。依願起行。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 徧坐十方微塵國土。轉大法輪。照古照今。非為分外。何止震動大千世界而已。欲知衲僧家事。不妨借中峰一偈。通箇消息。

偈曰。
襌外不曾譚淨土。須知淨土外無襌。
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


《示念佛法門》 完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 — 蕅益大師
.《金剛經破空論》 — 蕅益大師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蕅益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13會員
35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如諸經所說。或一生繫念。或三月繫念。或晨朝十念。 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時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斷專念。加以深信之力。淨願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極樂。又下而至於逆惡凡夫。臨終十念。亦許得生。」 — 蕅益大師 勸勵眾生 應當痛自鞭策,要「念不離佛,佛不離念」,然後就能感應道交了。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非惟觀世音也。無罣礙。則結業即解脫。究竟方便淨涅槃。無恐怖。則苦果即法身。究竟性淨涅槃。遠離顛倒夢想。則煩惑即智明。究竟圓淨涅槃。依實相般若。得真性菩提。依觀照般若。得實智菩提。依文字般若。得方便菩提。菩提是如如智。智必冥理。涅槃是如如理。理必契智。故影略而互言之。
惟自覺。方能覺他也。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但是歸依於佛。即為佛之弟子。既為佛子。即應恆修此八種覺。言常於晝夜者。明其功無間斷。言至心者。明其親切真誠。言誦念者。明其文義湻熟。記憶不忘也。八大人覺。
「一念覺故。名為一佛。念念相續。至無量念。善覺悟故。名為無量佛所種諸善根。」 — 蕅益大師 已申如實不空義。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融歸一念成觀行。 金剛者。喻現前一念心也。譬如金剛。體則無上至寶。相則純淨無雜。用則廣能利益。現前一念。亦復如是。體即法界。相無塵染。用徧一切。
此經以實相為體。觀照為宗。文字為用。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 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勿起惡取空見如芥子許。蓋空見撥無因果。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如諸經所說。或一生繫念。或三月繫念。或晨朝十念。 或七七日念。或十日十夜六時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斷專念。加以深信之力。淨願之力。佛加被力。皆生極樂。又下而至於逆惡凡夫。臨終十念。亦許得生。」 — 蕅益大師 勸勵眾生 應當痛自鞭策,要「念不離佛,佛不離念」,然後就能感應道交了。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非惟觀世音也。無罣礙。則結業即解脫。究竟方便淨涅槃。無恐怖。則苦果即法身。究竟性淨涅槃。遠離顛倒夢想。則煩惑即智明。究竟圓淨涅槃。依實相般若。得真性菩提。依觀照般若。得實智菩提。依文字般若。得方便菩提。菩提是如如智。智必冥理。涅槃是如如理。理必契智。故影略而互言之。
惟自覺。方能覺他也。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但是歸依於佛。即為佛之弟子。既為佛子。即應恆修此八種覺。言常於晝夜者。明其功無間斷。言至心者。明其親切真誠。言誦念者。明其文義湻熟。記憶不忘也。八大人覺。
「一念覺故。名為一佛。念念相續。至無量念。善覺悟故。名為無量佛所種諸善根。」 — 蕅益大師 已申如實不空義。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融歸一念成觀行。 金剛者。喻現前一念心也。譬如金剛。體則無上至寶。相則純淨無雜。用則廣能利益。現前一念。亦復如是。體即法界。相無塵染。用徧一切。
此經以實相為體。觀照為宗。文字為用。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 經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勿起惡取空見如芥子許。蓋空見撥無因果。
「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蕅益大師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卽心是佛。卽佛是心)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佛陀對大眾開示:用神力把須彌山移動到遠方不算難;佛滅度後,若有人能讀誦、受持《妙法蓮華經》,這才是難事。如果有人能短暫地誦讀此經,十方諸佛歡喜讚嘆、護念此人。此外, 只要念誦或解說《妙法蓮華經》,多寶如來一定會現前隨喜。讀誦《妙法蓮華經》功德殊勝,必定要盡力善勸有緣之人共同誦經,方能增上福田。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我們心裡經常憶念著 阿彌陀佛,外在的相貌、內在的氣質就會逐漸與佛心相應。福報增上之後,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也就能夠吉祥圓滿地順利成辦。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佛陀對大眾開示:用神力把須彌山移動到遠方不算難;佛滅度後,若有人能讀誦、受持《妙法蓮華經》,這才是難事。如果有人能短暫地誦讀此經,十方諸佛歡喜讚嘆、護念此人。此外, 只要念誦或解說《妙法蓮華經》,多寶如來一定會現前隨喜。讀誦《妙法蓮華經》功德殊勝,必定要盡力善勸有緣之人共同誦經,方能增上福田。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我們心裡經常憶念著 阿彌陀佛,外在的相貌、內在的氣質就會逐漸與佛心相應。福報增上之後,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也就能夠吉祥圓滿地順利成辦。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