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與我》的作者菲琳絲•那勒到西維吉尼亞參觀時,遇見了一隻小狗喜樂,她説:「那是我所見過的可憐的小狗。」回到家中過了好一段時間,她還是無法忘卻那隻狗,於是她決定用文字寫出一直縈繞在她腦中的那隻惹人憐愛的小狗,於是菲琳絲•那勒寫出了《喜樂與我》。
《喜樂與我》這本書為她贏得了1992年的「紐伯瑞金牌獎」。菲琳絲•那勒是一位多產的美國女作家,她大約出版了70餘本書,有適合兒童看的,也有給大人閱讀的。她的靈感大都來自日常生活,她曾說,小説就像拼花被單一樣,是由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想象交織而成的。她熱愛寫作,説:「寫作過程中,快樂的就是看到熟悉的人物活現紙上,或是一向只存在於腦海的情景成真。創作歷程雖然孤單―沒有樂隊伴奏,聽不到觀眾的掌聲,但卻是我喜歡的。」
《喜樂與我》,寫的是一個男孩和一隻小狗的故事。一隻遭受酗酒且脾氣暴躁壞主人賈德虐待的小獵犬,牠經常被用腳踹,常常挨餓。在一次狩獵中,小獵犬偷偷逃走了!住在友誼山山坡上的小男孩馬提,就是在小獵犬逃離主人賈德的途中,和牠相遇。
「今天下午對我來說,似乎很特別。我沿著小河,走了大約一半的路程,突然從眼角瞄到一樣東西。那樣東西正在移動,我側頭一看,距離我十五碼左後方,有一隻白中帶黑全身有棕色斑點的短毛狗,靜悄悄地跟著我。牠頭兒低垂、尾巴夾在兩條腿中間,默默地看著我,樣子非常卑微。我看牠像一隻獵犬,大約一歲或兩歲。」
這是男孩馬提與小獵犬的第一次相遇。
「有時候,看到這樣卑微、畏縮的狗,會令人感到心痛,因為牠可能常受到虐待,或被踢打,才會嚇成這副德性。」馬提想著。
馬提一直想養條狗,可是他知道自己家境困窘,不可能實現願望。
「媽媽常說,如果你沒有錢替寵物買食物,牠生病了也沒辦法送牠去看獸醫,那你就沒有權利擁有牠們。不錯,這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馬提理智上明白媽媽說的道理,但在情感上,他還是渴望能擁有一隻屬於自己的可愛小狗。小獵犬繼續跟著馬提,尾巴低垂,沒發出半點兒聲音,馬提開口對小獵犬說話,伸手撫摸小狗。男孩和狗一起走,經過喜樂學校的舊校舍。馬提明白家裡不准養寵物的規定,頓時感覺沮喪。回家的後半段路程,馬提沒有再對小狗說半句話。馬提希望小狗走到某一個地方,會自己回頭走開,但小狗還是一直跟著馬提。當馬提淋雨回到家,發現小狗還在他家窗外等待他的時候,他在心裡對自己說,「我決定幫牠命名為『喜樂』。」
喜樂先後兩次從兇惡的主人賈德那裡偷偷逃跑,向馬提求救。馬提決定不顧父母的反對,要盡他所有的一切力量拯救喜樂、保護喜樂。他將喜樂藏在山林中,每天節省自己的食物偷偷餵喜樂,平日撿拾鋁罐賣錢,想盡辦法給喜樂買食物吃。
在一場意外中,喜樂被鄰人家的巨大德國牧羊犬咬傷,命在旦夕,而馬提窩藏喜樂的事情也被父母知曉。父親怒不可遏,對於馬提的不誠實感到憤怒與失望,父親要求馬提,當喜樂治好傷之後,馬提必須將喜樂還給主人賈德。
馬提藏著喜樂的消息走漏,賈德怒氣沖沖地找上門,揚言要索回喜樂。但馬提真的不捨喜樂回到賈德手上,害怕賈德會再次虐待踹打喜樂。為了贖回喜樂,馬提答應給賈德做二十小時的苦工,以換取喜樂的自由。
為了喜樂,馬提忍受賈德百般的惡意的壓榨與刁難,馬提熬住所有的痛苦,只為想盡一切辦法將喜樂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