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些很近又很遠的記事,透過報導者眼光有了新的認識。
當初會選這本書,其實是源自於大學四年在萬華陪伴高關懷的孩子的回憶。
或許是因為從小是女童軍的關係,對於社區服務一直保有著熱忱,索性在大學迎新時,聽了很多服務隊的說明會,看到山地服務隊的平時服務,別於寒暑假上山的形式,而是每週前往萬華福民住宅進行「課業輔導」,又那時候掀起Teach For Taiwan 的炫風,外溢效應不只是大學生服務學習的討論聲音四起,更是強調長期服務能看見的轉變,一個心動,就跟萬華結下不解之緣。
至於在那邊陪伴少男少女的故事,已經在2019年留下痕跡。(欸差點變成腰臀比的BF/AF,AF可惜正面沒有拍到)(好,離題惹)
這次比較想要分享的是,陪伴非行少年的洞察。 在那時候不讀書的孩子被視為是「貪玩」,亦是學校不歡迎的那群,外加上身體上的刺青、抽菸、打架、喝酒等,不只學校很緊戒,更是被社會局列為頭疼的對象,深怕他們「惹事」,故學校老師也不會刻意地在學習上,給予他們太多的任務,反之,便是任憑孩子上課睡覺,甚至在校園遊蕩,只要上課不起哄,什麼都好,他們像是被學校放棄的那群,在學業上不僅找不到成就感,更找不到歸屬感。
那有些人會說,這些人的父母很失職,怎麼沒有好好照顧孩子呢?會說這樣話的人們,大多數是人生勝利組,一路好學校直升,從來都不太需要擔心家裡用錢的問題。但這句話也對了一半,的確原生家庭沒有給予足夠的資源,在長大的路程中,缺少關愛以及家庭的歸屬感,但也想要跟大家聊聊背後的原因。
首先,是階級複製的問題。我陪伴的個案當中,大多數的父母,因為學歷不高,大多都是做勞力活的工作,工時很長,為了提供好的教育環境,常常會冒著風險,其中一個個案的父親,就在一場意外中過世,獨留需要長期洗腎,且行動不便的母親,不僅缺乏工作能力,同時他的負面情緒也讓孩子不願回到那個家。再來,是家庭破碎的問題。我始終相信成人感情問題,沒有絕對地對錯,然而破碎的家庭,的的確確造成孩子負面的影響,父母的改嫁,跟繼父母的相處,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很容易產生被遺棄的感覺。最後,父母酗酒或是用毒的問題。有些父母面對龐大的生活壓力,又或是為了工作提神,而誤入歧途。
這些情況,並不一定會同時發生,但有一個現象大機率會發生:非行少男女被貼上異樣眼光,更是在成長過程中,因著父母角色缺席,只能向外尋求愛,早早跟男友同居,又或是為了同儕的認可,不要被排擠,什麼都做得出來,又或是為了看起來很強,很有聲勢,莫名地虛張聲勢,但其實可以一眼看穿,在那兇狠眼神的背後,內在其實住著一位受傷的男孩,很無助很徬徨,卻也不知道怎麼回頭。
寫到這裡,心依舊會揪起來,送孩子回家的背影也一一在目,孩子改變多少無從得知,或許在某個街頭,依舊有人叼著煙,然而我卻改變了很,開始學習用同理心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不在用非黑即白的視角,而是願意去思考每個惡背後的善,又或是願意更溫柔地去面對每一個敵意,因為總相信,當世界願意多一點善良,多一點理解的時候,才能真正地彌平那些傷心,與編織出更健全的社會安全網。
Reference:
上個月發生的勞動力工作者為了提神而吸毒
邊寫也找找看其他人的文章,也獲得不少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