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化對小麥根系菌群的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關於馴化對植物本身的影響,可以參考最近的這兩篇文章:「農業革命的根源:探索作物馴化的科學和影響」以及「穿越千年的食物之旅:從馴化到全球化」。


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今天再分享馴化對小麥根系菌群的影響。


研究團隊使用了 44 種四倍體小麥品系,包括 22 種野生二粒小麥 (Triticum turgidum ssp. dicoccoides) 和 22 種馴化的二粒小麥 (Triticum turgidum ssp. dicoccon)。這些品系來自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 (IWGSC)。他們又從這些二粒小麥中挑選了 6 個代表性品系,分別來自不同地區的三種馴化小麥和三種野生小麥,其中馴化小麥來自西班牙、墨西哥、哈薩克,野生小麥來自土耳其、敘利亞、約旦。


至於為什麼選取二粒麥(emmer)而不是麵包小麥,論文中並沒有說明。


他們分析了這些二粒小麥的根系菌群,結果發現馴化小麥的根際微生物群主要由變形菌門 (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 (Bacteroidetes) 和放線菌門 (Actinobacteria)組成;而野生小麥的根際微生物群主要由子囊菌門 (Ascomycota) 和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組成。這些結果意味著,馴化小麥的根際微生物群落主要由細菌組成,而野生小麥的根際微生物群落則主要由真菌組成。馴化導致微生物網路穩定性下降,從緩慢生長、以真菌為主的群落轉變為快速生長、以細菌為主的群落,導致根系微生物體的功能從富含固碳基因轉變為富含碳降解基因。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於是研究團隊分析了這些小麥的根系分泌物。他們發現,野生小麥的根系分泌物以油醯胺 (Oleamide)、芹菜素 (Apiin) 和黃嘌呤 (Xanthine) 等代謝物含量較高;而馴化小麥的根系分泌物則以蘋果酸 (Malic acid)、左旋多巴色素 (Leucodopachrome) 和波斯汀 (Postin) 等代謝物含量較高。


另外,他們也發現馴化的小麥根際微生物群落富集了與「信號轉導」途徑相關的 MCP 基因(methyl-accepting chemotaxis proteins),可能與有益細菌的累積有關。野生小麥的根際微生物群落則具有更高的功能多樣性,有利於植物的多種養分循環。


總而言之,馴化植物透過釋放具有不同的根系分泌物,對根際微生物群的組成和功能適應性產生強烈的直接選擇壓力。根系分泌物的不同功能作用塑造了根際微生物群,並決定了根部形態特徵。這些發現有助於了解植物馴化過程中根際微生物群落的物種共存和功能適應,也能更進一步了解作物馴化對周遭環境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Yue, H., Yue, W., Jiao, S., Kim, H., Lee, Y., Wei, G., Song, W., & Shu, D. (2023). Plant domestication shapes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ssembly and metabolic functions. Microbiome, 11(1), 1–19.


avatar-img
148會員
394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馴化會使作物發生所謂的「馴化症候群」:可食的部分變得更大更美味、更方便採集等等。但是最近的研究也發現,由於育種改變了植物的生理特性,所以也反過來對植物周圍的環境產生了影響。 最近的研究發現,馴化水稻與野生種水稻對共生菌根菌的互動大不相同喔!
自從在20世紀中期發現吸煙與肺癌的關連後,吸煙已經從一種時尚行為、轉大人的宣示,轉向一種不負責任與戕害自己健康的行為。尤其是「二手煙」、「三手煙」(殘留在家具、衣物上的香菸產物)的危害被發現後,吸煙更是被「另眼看待」的行為。 最近有一個台灣的研究發現,就算有藥物幫助,還是有六成的人戒不了煙喔!
自交兼容的植物在遇到授粉者減少的時候,會更傾向於自交。傾向於異交(outcrossing)的植物遇到技術很差的授粉者,會發生什麼事呢?
停經前週期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幾歲停經算正常? 我懷著這些疑問上網查詢,結果發現資料好少!
原產於中國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果皮可作為調味料,並可萃取芳香精油。 最近有一個研究,探討花椒萃取精油後的殘渣,是不是還能發揮剩餘價值!
耕種少不了要灌溉與施肥,而這兩種行為都會把礦物質帶進土壤中。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土壤鹽化(salinazition)的問題。 土壤鹽化造成土地無法耕種,但是,到底土壤鹽化對植物有多大的影響呢?
馴化會使作物發生所謂的「馴化症候群」:可食的部分變得更大更美味、更方便採集等等。但是最近的研究也發現,由於育種改變了植物的生理特性,所以也反過來對植物周圍的環境產生了影響。 最近的研究發現,馴化水稻與野生種水稻對共生菌根菌的互動大不相同喔!
自從在20世紀中期發現吸煙與肺癌的關連後,吸煙已經從一種時尚行為、轉大人的宣示,轉向一種不負責任與戕害自己健康的行為。尤其是「二手煙」、「三手煙」(殘留在家具、衣物上的香菸產物)的危害被發現後,吸煙更是被「另眼看待」的行為。 最近有一個台灣的研究發現,就算有藥物幫助,還是有六成的人戒不了煙喔!
自交兼容的植物在遇到授粉者減少的時候,會更傾向於自交。傾向於異交(outcrossing)的植物遇到技術很差的授粉者,會發生什麼事呢?
停經前週期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幾歲停經算正常? 我懷著這些疑問上網查詢,結果發現資料好少!
原產於中國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果皮可作為調味料,並可萃取芳香精油。 最近有一個研究,探討花椒萃取精油後的殘渣,是不是還能發揮剩餘價值!
耕種少不了要灌溉與施肥,而這兩種行為都會把礦物質帶進土壤中。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土壤鹽化(salinazition)的問題。 土壤鹽化造成土地無法耕種,但是,到底土壤鹽化對植物有多大的影響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進步帶來便利,但也帶來環境破壞和食品安全問題。離職後,決定投入農耕,希望提供家人安全食物。文章闡述進步帶來的需求與滿足之間的矛盾。
Thumbnail
📣聲明:這篇文章對提升豬場生產績效並無直接助益,請謹慎觀看😯 🥵今年夏季不僅高溫,而且炎熱的時間更長了,全世界氣候的變遷是每個人都切實感受到了。 🇩🇰應該有不少夥伴知道,在丹麥養豬,你擁有的農地必須能消耗你的豬隻所排泄的糞漿,做到農業與自然的平衡。 ♻ 2020年10月,歐盟想超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你有在稻田裡見過一整群可愛的黃色小鴨嗎?🐣 你有看過生活在稻田裡的小鴨嗎? 請跟著我們的介紹,一起去認識這群可愛的農夫小幫手吧!👀
Thumbnail
他們調整了自己的經濟模式,並且嘗試新的專長, 同時發展出新的社會凝聚力、政治組織以及新的戰爭方式。 文明創造了與他自己本身作對的野蠻人。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進步帶來便利,但也帶來環境破壞和食品安全問題。離職後,決定投入農耕,希望提供家人安全食物。文章闡述進步帶來的需求與滿足之間的矛盾。
Thumbnail
📣聲明:這篇文章對提升豬場生產績效並無直接助益,請謹慎觀看😯 🥵今年夏季不僅高溫,而且炎熱的時間更長了,全世界氣候的變遷是每個人都切實感受到了。 🇩🇰應該有不少夥伴知道,在丹麥養豬,你擁有的農地必須能消耗你的豬隻所排泄的糞漿,做到農業與自然的平衡。 ♻ 2020年10月,歐盟想超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食物是人與土地最近的距離,而農業也是文明與文化的起點,但是人口朝都市集中後,我們失去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而且過多的包裝食品與人工調味料,也純化了我們品嘗食物真滋味的能力。這些安全有疑慮的食物,形成新的文明病,對健康產生莫大的威脅。
Thumbnail
你有在稻田裡見過一整群可愛的黃色小鴨嗎?🐣 你有看過生活在稻田裡的小鴨嗎? 請跟著我們的介紹,一起去認識這群可愛的農夫小幫手吧!👀
Thumbnail
他們調整了自己的經濟模式,並且嘗試新的專長, 同時發展出新的社會凝聚力、政治組織以及新的戰爭方式。 文明創造了與他自己本身作對的野蠻人。
Thumbnail
當農友們/消費者們願意將田裡一部份的空間,讓給「牠們」一同共用餐桌,願意放棄部分的作物收成給田間生物時,猛禽棲架就在這個過程中,從土地上悄悄鑽出一個孔隙,鬆動了原本「最大產量化」的農業中心思想,從中長出了名為「生態農業」的新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