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即使在一起,也變得沉默無語……
你覺得自己身處於什麼樣的世代?
有幾次跟朋友參加聚餐,常看到其他桌的客人無論是親子、伴侶、還是朋友聚會時,會看到他們邊吃飯邊各自滑著手機。
雖然一起生活,關係親密,卻不了解彼此。漸漸地感受到冷落與漠視,開始對自己的存在價值產生懷疑與否定,也關上了探索自己和世界的心,這是一個孤立的社交世代。
從那時候起我養成一個習慣,每當聚會時會提醒自己把手機放入包包中,只能偶爾看一下是否有重要訊息。
《深刻認識一個人》封底寫這段話:在疏離的年代,幫助你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單看書名我以為這本書是教你從心理學、行為學去解讀他人的技巧,實際閱讀後才發現這本書不只談溝聽傾聽,更重要是從對話互動中能帶給他人力量,讓對方看見自己的潛質變得更好,好的溝通互動是雙向的,對方也會帶給你相同的反饋。
這本書分為三個篇章,以「看見」為建立人際關係的關鍵。我想分享其中一些簡單容易執行的小技巧,讓我們一起在這個疏離的時代,重新建立深刻的人際關係。
這裡的「看見」是真正了解一個人。
你能尊重他的想法,看到對方的優點,理解他的遭遇而真誠回應對方,讓他感受到安全以及被重視。
作者舉了這樣的情境:
你遇見某個人,此人似乎對你非常感興趣,跟他交談你會發現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彷彿他不是最有魅力的人,你才是。你感覺到他全神貫注地聽你說話,因此你呈現最真誠、最敏銳的一面,呈現最好的自己。
我想每個人都想要遇到這樣的人,跟他聊天能感受自己正自信發光,這樣類型的人就是照亮者,專注於理解你的一切。如果每個人都能成為照亮者,成為彼此的支持系統,我想在所有關係都能感受愛與被重視。
▸始終用溫柔的目光去看待他人
你有觀察過一個人的眼神嗎?眼神可以透露出一個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是疏離冷漠、還是慷慨關愛,照亮者的目光會傳遞溫柔平靜與尊重。
▸接受他人的觀點,耐心等待對方說出自己感受。
▸強烈的好奇心,透過問題引導來了解他的生活經歷。
▸愛,對於處於脆弱處境的人,給予同理並伸出援手。
▸慷慨與全人觀點,看見一個人的全貌,每個潛在的特質而不是我們貼上的標籤。
我對這段故事印象很深刻,當身邊親友正經歷人生低谷時該如何陪伴。
▸認清現實
▸聆聽
▸尊重
▸關愛
在書中作者舉了當他得知最好的朋友得憂鬱症時,當時他做了什麼?
每個人所經歷的磨難都不一樣所以陪伴方式也不同,作者提到當他得知醫生好友罹患憂鬱症時,建議他再到越南幫助沒有錢看病的貧民治療或許可以重新燃起對未來期待,對於憂鬱症的人來說,最希望的是有人理解他現在經歷的痛苦,這個建議就如同告訴朋友我根本不了解你的情況。
如果你要陪伴情緒低谷的朋友,耐心聆聽他的痛苦,讓他們知道有人看見他們的苦,用關心同理取代鼓勵、加油及建議,你可以陪著他一起做想做的活動,讓他感到不孤單。
從他人故事中,看見他克服一次次挫折,面對逆境在掙扎、拚搏中去創造自己的人生。
想深刻認識一個人,可以請對方說說自己的故事。
請對方說故事有兩個優點:
➊對方會以大局觀的角度去重新看待過去經歷,回溯過去把每個關鍵時刻所遇到的人、事都串起來時,明白這些深刻的經歷如何讓自己成長,成為現在有力量的自己。
➋聽故事的人會從故事中汲取經驗,讓自己更好。
我很喜歡聽故事,從對方描述的語氣,我發現有些人敘述自己故事時是以幽默口吻,積極樂觀看待人生,也有朋友談起經歷職場低潮後,他變得更堅韌、更勇於挑戰新的領域。我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沒有的特質,看到面對痛苦時的轉念,讀人跟讀書一樣,會省思自己過去的經歷讓你變得更好。
𓇻深刻認識他人也是在深刻認識自己
整本書讀完後,我想深刻認識他人也是在深刻認識自己。一開始以為這本書主軸是以他人為出發點,實則所有的行動都要「你先願意看見」,願意看見的前提是要先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用對待自己的方式來看待別人。
這讓我想到一句話:外在世界是內心世界的投射。
你看待自己是溫柔、尊重與讚許,願意敞開心胸接納自己所有的樣貌(弱點與優點),在面對他人時也會以這樣溫暖目光凝望,對方從眼神中會看到你的真誠。
這本書是很適合去認識自己在與他人交流時,你是呈現什麼樣貌。
從書中分享很多與他人建立正向連結的方法,在這些故事中我也在反思自己是否有做到,我跟他人對話時是偏向照亮者,還是我在跟朋友交流時也會有削弱者的現象出現。而我為什麼跟某些對象溝通時是削弱者,另一群朋友圈會是照亮者,這些都是很棒的自我提問與思考。
例如:我發現當對方聊天的內容是我不會經歷也沒興趣的抱怨內容時,這時候我會表現心不在焉以及很想打斷他的對話。那如果聊天的內容是跟我過去的經驗或是從書本有看過的,我會更專心聽他把故事說完,會想去理解他的想法,你從這事件中的感受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情緒反應。
讀完這本書後,我理解了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生命經歷才會形塑現在的我與他,每個對話背後都想要獲得回應、認同以及抒發。就算是抱怨文,那也可以知道他目前的重心都放在家庭,而忽略了自己的健康正在走下坡狀態,我現在會懂得提醒:這是你想要的健康狀態嗎?
我很喜歡也很認同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希望我們都能從溝通開始為他人照亮,讓每次連結都能帶給彼此成長、發現更好的潛質。
這本書推薦給想與他人建立深刻人際關係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