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閱讀活動書目「幸福的鬼島」是一本我幾乎不太會主動選讀的類型,原本打算跳過,但最終還是先讀了一下有關此書的介紹,原來是一本關於台灣歷史的書,加上想到心理學中「敘事」也提及過,一個人對自我的認同與觀點總會和當時的環境與時空背景相關連,「去書店買個好人生」一書中,也提過「試著每年買一本過去『不可能讀』的書」,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最終仍是參與了本月的活動。也慶幸最終選擇閱讀,讓我有另外不同面向的收穫。
翻開書的推薦序標題,寫著:
五年級生的記憶,約莫是自己兒童至國小時期的記憶,仍記得當年升旗典禮上,也曾經因為蔣總統過世而要降半旗默哀,那時,也常常聽著「龍的傳人」、「夢駝鈴」之類的歌曲,一種總有一天要反攻大陸的心情,也或多或少的植入在幼兒時期的記憶中。
不僅是個人的兒時回憶,更重要的是,它也和父親、爺爺那個年代有非常深厚的關係,二戰期間、八年抗日、國共戰爭,正好是爺爺在軍中服務,而父親則以幼年兵身份,一起跟著蔣總統一路爭戰,一路撤退到海南島、再轉至台灣的歷史。
以前,常聽著父親當年如何和他的父親失散、如何在海南島求存、如何再和他的父親團聚⋯⋯等等的故事,然而,年輕的自己,對重覆又重覆的內容感到厭煩,於是,也沒能好好記下,直到如今,開始感興趣,也好奇父親到底如何成為他今日的樣子時,才發現,想要釐清也來不及,一如作者在書中的最後,他和九十一歲老父親的對話:
因此,當作者透過他的長輩以及他個人記錄下當年的歷史時,我總也忍不住對照與想像,在於父親和爺爺以外省人來台的故事中,又會怎麼樣的看待這些?幸好,妹妹當年曾參加徵文比賽,透過她的文字,也一窺了部分的歷史。
台灣在二次大戰中的故事十分精采,因為這其中充滿了衝突與矛盾。這些衝突不是行動上的衝突,而是內心的、身分認同上的衝突。這種衝突,陰魂不散地跟著台灣人,一直到今天都還在。
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之前,台灣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歷史經驗是非常不一樣的。但是在二二八與白色恐怖之後,兩者之間的歷史經驗就漸趨一。
因為在威權時代的台灣,談論一九四九年之前的歷史往往是個禁忌。一方面,國民政府希望台灣本省人忘記日據時期發生在台灣的歷史;另一方面,國民政府也希望外省人忘記那些在國共內戰期間發生在中國大陸的不光彩歷史。因此,我們所有這些本省人、外省人們,就這麼陌生而又親密地一起在台灣島上生活著。
當我翻閱書籍,讀到以上幾段文字時,也想起了數個月前曾參加的「家庭敘說工作坊」。在那場工作坊中,以「歌曲」為主題,去探究了不同年代之下的歌曲,如何反應著當時社會氛圍,反應不同身份族群,以及這些又如何影響與內化了那個年代的人們(我們的父母),從而影響了我們。
我記得其中有一段討論的內容,約莫就是國軍撤退來台後的時代,當時有一部分的人唱著如「夜上海」之類的曲目時,有另一部分的人則是唱著如「燒肉粽」等歌曲,查找資料時,無意間看見這則:今夜來放送:那些不該被遺忘的臺語流行歌、音樂人與時代 1946~1969,雖然收錄的是台語歌,但也反應了那段時代的人文風情與文化。
我記得,當我們討論著那些歌曲與相關的回憶時,我父親的外省身份,正好和在場其他同學屬於台灣身份的父親有了對照,從而帶出了當時的原住民、客家人反而沒有聲音的景況。也看見相同年代,不同人身上因此長出的樣貌。
我也記得,在那個當下,這些歷史不再只是當年課本上標註年代和事件的生硬知識,而成為一種活靈活現的存在,透過觀看當年的史料及社會,好像也或多或少地可以再多一點點地去瞭解我的父親、我的母親,那些可能連他們自己也還說不清楚的東西。
歷史總是複雜的。在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候,台灣有六百多萬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每個人都只看到了歷史的一小個片面。真正的歷史不像電影或是歷史教科書那樣,脈絡分明,井井有條。誰是誰非?誰是敵人?誰是朋友?其實很難說得清楚。
我們所了解的越戰,其實是電視新聞裡的越戰、電影裡的越戰、搖滾樂中的越戰、美國人眼中的越戰。
即便如此,我所理解的父親、母親,也不過是由我所見、所聞而推測出來的他們,一如歷史的真相,即便還原到當時的時空之中,在不同人的角度,也都有不同的詮釋。就如同作者在書寫日本戰敗的那段文字時,曾被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人,也會因為認定自身是屬於日本或台灣,而產生不同的情緒。
我想起在閱讀與敘事相關的書籍時,曾經讀過一段話,大意是說單薄故事會讓人的自我認同有單薄的結論,而敘事治療師則使用各種對話技巧來豐厚案主的故事,在豐厚的過程中也是讓其有機會重新建構故事。(參看: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
雖然這段聯想與作者在談歷史的複雜性不盡相同,然則,如同兒時自己讀著學校教科書和所受的教育方式,它讓當年的自己產生一種精忠報國、反攻回祖國的情懷,如果沒有機會挪動視角,打開不同視野與角度去看待相同事件時,就可能會形成單一面向的思考,大則不利於與非同溫層的人對話。不過,提到與不同溫層的對話,其中還牽扯許多其他心理層面的狀態,是更複雜的東西,就暫且先停在這了。
有一種說法,每個國家的每個世代的記憶,都是由幾個特殊事件所定義的。
我們這個時代的台灣人,經歷的其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人生旅程,只是一切來得太快,而我們又忙著閱聽各種外國的故事,以至於我們忘了停下腳步,好好的整理編寫我們自己的神話與傳說。
最後,仍想以敘說的學習回應本段。
在學習「敘說」的時候,曾有個老師邀請我們回去寫功課,功課的內容是要回頭列出自己過往成長的事件,好看到自己是如何成長至今日的樣子。如果把國家也比擬作一個人,發生在它身上的事件,也就成為這個國家之所以長成如此的脈絡,雖然它的成長牽連更多層面也更為複雜。
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讓一個人重新活過一遍的最好方法是:回憶那種生活,並用文字記錄下來,讓這種回憶盡量可長可久。」
在這個快的年代,如果能讓自己停下腳步去梳理活過的生活,試著用更多角度和層面來看待自身,或許,我們也會看到屬於自己的英雄之旅。如同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的這段話:
其實所有的這些故事都是同一個故事,所有的英雄都是同一個人,他們只是用不同的面貌出現在各個文明中而已。
你,看到屬於自己、屬於這片土地的神奇旅程了嗎?
不妨也試著書寫與整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