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玩「再見,來亞什基」的時候就有感覺到,維拉作為故事核心,其塑造與劇情篇幅其實不算多,想來是要用個人劇情補充的,不曾想個人劇情直接推翻了我所下的註腳「童話」。
也是在通關個人劇情後,我能理解為什麼有巴友認為,維拉的個人劇情應該以「再見,來亞什基」命名更為貼切。
如果「再見,來亞什基」正篇故事是為成年人構築了一場美夢,那麼「黎明依舊到來」就像是一雙溫柔的手,仔仔細細地將「再見,來亞什基」努力建構的一切折疊、形變、染上色彩,最終攤展開來,自然是見不著曾經面貌。
這似乎帶來了一個悲哀的提問:一切終將為變數所沖刷帶走,那麼我們的奮鬥還有什麼意義呢?
在提及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補充一下忘記在上一篇心得提到的阿夫西維。
阿夫西維可以說是1.8版本的37,他們同樣保持童真,靈感敏銳,能夠洞察事物的真實靈魂面貌,不論是在故事正篇或是在個人劇情,阿夫西維的童言童語幾乎都直指核心。
只是,那時的我更關心的卻是,把魔精當為朋友,將事物用另一種面貌訴說的阿夫西維,當他長大真正意識到了真實世界,也就是阿夫西維以為共舞的魔精,卻在他的指摘下一一被鎮民擊殺,他所構築的美好面貌,實則藏著真實的可怕,阿夫西維又將變得如何?
或許阿夫西維能夠一直保持著他的天性,直至死去,或許他將意識到一切,感到深深懊悔。
這也是我在觀看「黎明依舊到來」後半段所擔心的,阿夫西維與其他的孩子,他們聽見了維拉與命名日的談話,雖然都說孩子其實很早熟什麼都懂,但是他們真的理解被暴雨帶走的來亞什基,以及踏上陌生故土的「訪問」代表什麼意思嗎?
他們是另一本童話故事,還停留在「再見,來亞什基」,等他們真正意識到暴雨代表的意義,他們的童話將迎來一次破滅,強迫他們成長──也許那時的他們已經足夠堅強,得以消化一切,希望如此……
當一切都將為變化帶走,過往的堅持還有意義嗎?
「黎明依舊到來」為了解釋這一點,拋出了「永恆的靈魂」。
「永恆的靈魂」是維拉所屬的人魚族追求的真理──顯然是改自童話《小美人魚》──而與之有關連的,則是那座消逝於大海的亞特蘭提斯,我不知道後續會不會有關於亞特蘭提斯的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身為混血的人魚維拉,她走過許多地方,最終來到來亞什基,看到了小鎮各物種和諧共存的可能性,於是在此落腳,將之建造成通往理想世界的基石。
只是,小鎮在暴雨沖刷下化為了泡沫,似乎預示著追尋永恆的靈魂的維拉,也將在黎明升起時,成為無人在乎的浮沫,然而,令我意外的是,維拉在意外得知暴雨真相後,她的處理方式與在來亞什基對抗芝諾時的態度截然不同,她只是沉默地接受,並作出了抉擇──帶孩子們回故鄉,即使故鄉已經不屬於她們。
就像是維拉不停跟阿夫西維強調的,曾經她對永恆與靈魂有所定義,但現在她明白了「永恆的靈魂」只是一個名稱,而自己並不具備。
阿夫西維接受也否定了維拉的觀點,因為他在維拉身上看見了金色的靈魂。
至此,維拉終於透過眼前孩童清澈的雙眼,知曉了自己終生將追尋的事物,引導這群來自來亞什基的孩子成長茁壯,將來亞什基的記憶延續下去。
就跟葉甫根尼強調的一樣,重要的是人,不是地方,他們應該發揮所長。
只要孩子們越發綻放光芒,屬於他們的來亞什基就能為更多人所知,這一份記憶,絕對不會被暴雨帶走,這是獨屬於來亞什基的永恆,也是來亞什基存在過的證明,透過孩子們,你能看見站在他們背後,來亞什基的靈魂。
至此,維拉找到了「永恆的靈魂」,不是虛無飄渺的存在,也不是什麼崇高的聖物,僅僅是一份延續的念頭,所以,黎明依舊到來,而孩子們就是來亞什基與維拉的黎明。
當然,北方哨歌也是。
說起來有些諷刺,理線學本不被學界接受,混血維拉遭到人魚族追殺,可最後在暴雨中保存下來的,卻是這一學科與這一條人魚。
在維拉得知暴雨代表的意義後,我忽然浮現一個想法,或許,我是說或許,真正被暴雨帶走的不是基金會等抵抗暴雨地點之外的時代,而是這些能夠抵抗暴雨的地點,被無數個時代所遺棄,成為漂流的島嶼(很想捏他《漂流教室》),尋不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