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YT網紅在東南亞又買房子的開箱分享影片,在讚嘆著建築真是美侖美奐的同時,我有意識到,即使低房價、有精美公設、權狀不列公設比等理由乍看很吸引人,但仍勾引不了我對擁有東南亞房地產的興致。
思索著我的思路,探究我為什麼年輕時沒有想到要買房,我認為應該是我過去存在很多金錢觀念的盲區吧!以下是我整理一下為什麼我年輕時(30歲以前)沒有考慮買房的原因。
我是七年級中段班,在畢業時遇到了2008年那波金融海嘯,就業環境也面臨22K政策,我們那代新鮮人被媒體貼上青貧族、草莓族的標籤,當年我也只能找月薪不到3萬糊口,就算我再怎麼省吃儉用,能存的錢有限,因此,買房在當時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連想都沒想,所以也不關心相關的資訊。
沒有結婚以前,我住在父母的自有房子,有屬於自己獨立的小房間,因此我沒有迫切擁有自己房子的需求。
我認為這可能是原因吧!我身邊的單身女生之所以會買房,並不是比較會賺錢,多是原生家庭給她們的推力。
舉例來說,比我年紀才大沒幾歲的同事選擇早早買房,就是因為父母的房子太小了,導致他們兄弟姊妹都要擠在同一個房間,使她對獨立屬於自己的空間有強烈的需求感,因此頭期款存夠了後,她心一橫,自己買了預售的社區大樓,還拉著已出嫁的妹妹在同社區買了一間房。
另一個年齡與我相仿的女性朋友也是,因為父母所持有的房子只有小2房,即使父母只有生下兩姊弟,但她直到成年都必需和弟弟同睡在一張床上,讓她覺得不自在,因此她決定搬出去住,並且也在前幾年在新北一環的區域買了屋齡不到20年的中古屋。她的弟弟看著姊姊獨自擁有一間房子,有了自己專屬不被父母支配的空間,也覺得心動,不久後便在同一社區也買了一間套房。
輾轉聽過同事說的例子,她的朋友則因為長輩重男輕女而決定買房。那位朋友的父母不但把名下房子過戶給新婚的哥哥,並且要求她向屋主哥哥繳房租,她氣得搬出從小住到大的老家,在外面買了間房子,與其向哥哥繳房租,她寧可繳貸款。
和上述例子比較,我單身時過得相當安逸,沒有迫切剛需,因此沒有想到要買房子。
我年輕時總認為房貸或房租都是消耗財,也認為買房揹債是一筆很大的經濟負擔,因此不把揹房貸列入財務規劃裡。
所以,當我看到YT的東南亞房子開箱影片,就算網紅說著房子總價多便宜、頭期款多便宜,我毫無波瀾,因為對現在的我而言,我不會把東南亞的房子視作為資產,就像是當年我也沒有想到臺灣房子會是一個資產一樣。
我只會覺得,與其付頭期款、貸款,我寧可拿去付幾年租金,住膩了就搬走吧!喜歡它,曾經住過幾年即可,何必真的要擁有它呢?
近期過生日,又增長一歲,不知不覺,奔四的腳步愈來愈近。
我現在不年輕了,很多年輕時沒有想到要買房子的情境也改變了。
1.我工作多年,收入漸入佳境,因此也有些積蓄,剛好在接觸台股不久,就愈到股市利多,因此也存到了頭期款。
2.結婚生子,使得我有迫切的剛需。
3.發現房子才是最好的抗通膨資產。(我發現得真晚)
寫到這裡,我發現我其實是想輕鬆地過日子。
對於年輕時,經濟狀況不佳的我而言,既然房子不是剛需,所以我理所當然地不把揹房貸當作是經濟壓力的來源。
如今,我其實是意識到,結婚生子後的我們選擇租屋,而沒有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反倒會讓我們未來的日子過得不輕鬆,因此選擇買房。
了解自己對於房子是如何的思維,使我在面對買房與否的抉擇更為明確,同時也不需要對於年輕的自己沒有選擇上車一事感到懊悔。
買房與否,都只是當下對於自身處境和金融資產認知的交互下所做出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