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後對生活習慣的4個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我是在2021年8月份購屋,當時我人在台北,透過遠端與家人的協助之下,做了這一項完全不在計劃內的決定——買房。
約莫是在去年就已經寫下這篇文,一直難以使用IG貼文的格式傳達出內容,再放下去可能真的要發霉了,決定在這裡發布出來,為自己留個紀錄。
這篇文主要想聊聊,買房前的掙扎與之後對我的生活習慣起了哪些重大改變。

✦ 買房前的掙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相當渴望自由,不想被束縛,再加上原生家庭的影響,「房貸」二字給我一種不自由的感覺,也正因為對房貸與購屋的認識太少,導致產生種種負面的想法,我吸引到很多這類的論述:
買房後會造成財務壓力不買房比較自由不買房資金調度靈活度高房子不是資產是負債(這個應該是最經典的)。
除了對自由的渴望,更深一層的我卻又期待自己能被認可,成為家人的依靠(不曉得現在更年輕一輩的人還會不會有這些想法和觀念),不過真的比較起來,我認為自己還是渴望自由 > 渴望認可。
倘若跟隨著我的所欲「渴望自由」,那麼買房大概都不會是最優先考慮的事,而最後會決定擠出存款的關鍵是「所需」,爸媽實際生活上需要、精神層面也需要,即便當時我的實際生活不需要,但精神層面卻也還是需要的,因此選擇承擔下來。

✦ 為了什麼買房?

買房的主要需求是給爸媽住,爸媽的起家厝是一般的公寓,以他們的年紀來說每天爬五樓是越來越辛苦,雖然原本也有考慮過先從租房開始,先實際體驗合適的居住環境,是否真的要買房之後再慢慢做決定,畢竟買下去之後變動的空間不大。
不過最後就如同前述提到的「根據實際的需求和家人間的共識」做出了決定,而在選擇物件方面,也不追求太多額外的東西,僅從務實層面考量「所需」,所以不搞大裝潢,只做符合需求的事,畢竟我買房又不是要買給誰看的。
由於正逢我想要離職嘗試一些新的發展,我也懶得去在意可能會有的閒言閒語,算一算開銷以及一些不確定因素,決定就直接先回高雄與家人同住於新家,也慢慢處理舊屋的部分。
回高雄等於原先我在台北的租金轉為房貸,而在入手房產後的這一年,我也發現自己的許多習慣跟著起了變化。

✦ 對生活習慣的影響?

1. 物慾變得更低

從付租金變成付房貸後,即便金額差距不大,但是我的物慾變得更低了,我變得幾乎不太看網購、別人貼什麼酷東西也比較無感,除非工作上有需要添購器材,否則大多只會買貓食和書,主要的開銷還是以家用為主、帶父母出遊、健康需求等開支。

2. 觀念上的轉換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在台北五年付房租付習慣了(這也會成為習慣嗎XD),每個月付出去的房租是不太有感的,並不是說這一筆開銷完全沒有壓力,而是「不會覺得需要做出什麼改變」,有一種溫水煮青蛙的感覺。
有了自己的房子後,每個月付出去的都是自己的,雖然我不認為房貸需要繳一輩子,但也因為有了房子發現多了一些可彈性運用房產的方式。

3. 更注重儲蓄率

想特別補充,買一間房不會只有表面上看到的支出,日後產生的開銷以及現金流情形建議多考慮進來,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就我的實際情況來說,雖然我本人物欲不高,但日常開銷卻比台北高,因為回到高雄後,家裡八九成以上的開支都由我負擔,也會有一些突發的事件需要開銷,好在平時我就一直不斷提高自己的儲蓄率以備不時之需。
因此,建議大家可以依據以下這個公式來處理每月進帳的收入:
「收入-儲蓄=支出」
優先的儲蓄,再去看你實際剩餘可支出的,也就是說你能夠知道目前的情況下,你所能夠做到的最大儲蓄率是多少

4. 在相處中學習

什麼意思?直接給結論「溝通的習慣、陪伴的習慣、聆聽的習慣、轉念的習慣、深呼吸的習慣(笑)。」
其實我曾經是那種想幹嘛就幹嘛的人,很幸運的父母也不太限制我,五六年前找到台北的工作、租屋敲定後,我就說「下禮拜我要去台北工作了,掰掰」,想養貓,就跟我的吉他課學員領養了一隻貓直接帶回家等等... 還有許多我行我素的事情... 想想真的是不太OK
五六年後回來與家人同住,我把那樣的個性儘量放一邊,先聽他們說、先觀察他們的所需、照顧他們的情緒也照顧自己的情緒、忙碌也盡量提醒自己多給予陪伴,經過了一年,對我來說不只是買了一間房,每個月的房貸就像是學費一樣,讓我學到更多與家人的溝通和相處,每天總是會有新的體悟。

綜合以上的分享,絕對不是跟你說要不要買房,你的情況跟我大概率不相同,在這裡僅僅是分享我的歷程,你的部分需要你自己決定。
最後,我堅信最好的學習就在生活當中,經由觀察、內省、行動逐漸養成習慣,若你真的想要追求真正的理想生活,從生活中開始這一連串的步驟,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 在以下幾個地方找到我
🙋🏻‍♂️ 提問&合作歡迎寫信到 neil@neilhabit.com 與我聯繫
avatar-img
63會員
46內容數
「習慣養成是一種生活化的修行方式」,你會在任何時刻突然想要做出一些改變,追求成長的自我認同感是你我都需要的。 這一切都需要累積,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習慣存摺,現在你的存摺裡是負債還是有穩固的現金流呢?跟著此專欄,我希望能與你一起讓習慣存摺由虧轉盈,或者放大利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習慣存摺 的其他內容
📣 微小嘗試|這是一篇短文,對2022年的反思,進而對2023年有個較為明確的想像!
習慣養成|繼上篇文章 》習慣養成的熱度總是隨著時間遞減 談到的,時段的把控原則分別對養成習慣的影響,以及放大養成習慣成功機率的關鍵要素,本篇就專注的來聊聊,以24小時週期區分時段並且該如何加以分配。
習慣養成|為什麼養成習慣總是失敗?透過三題快問快答X一個習慣養成迷思,破除以往制定習慣養成計畫的觀念。
習慣迴圈的概念我是在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一本書中看到的,用習慣迴圈可以簡單地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想擺脫的成癮或焦慮習慣的情形。
時間管理 | 為了成為高效工作者取得理想成就,一定會關注時間管理的議題,期待能找到如何有高效的利用時間,在人生當中取得理想的成就,獲得成功。
📣 微小嘗試|這是一篇短文,對2022年的反思,進而對2023年有個較為明確的想像!
習慣養成|繼上篇文章 》習慣養成的熱度總是隨著時間遞減 談到的,時段的把控原則分別對養成習慣的影響,以及放大養成習慣成功機率的關鍵要素,本篇就專注的來聊聊,以24小時週期區分時段並且該如何加以分配。
習慣養成|為什麼養成習慣總是失敗?透過三題快問快答X一個習慣養成迷思,破除以往制定習慣養成計畫的觀念。
習慣迴圈的概念我是在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一本書中看到的,用習慣迴圈可以簡單地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想擺脫的成癮或焦慮習慣的情形。
時間管理 | 為了成為高效工作者取得理想成就,一定會關注時間管理的議題,期待能找到如何有高效的利用時間,在人生當中取得理想的成就,獲得成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不生育、不買房、不消費,是對地球最後的溫柔 台灣不管什麼政黨主政,房價始終不會下跌?加上低薪、物價上漲,台灣人生活的很辛苦。到2023年為止地球人口已經80億。面對資本主義主流的地球,有沒有什麼『非暴力不合作』可以停止這樣的趨勢,那就是不生育、不買房、不消費,是最好的的方式。   房價不會跌這
Thumbnail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房貸活化、有更不一樣的運用呢? 以投資理財的角度來想、以銀行的角度來看,不論你的房子用途為何,房子本身就是一種「資產」,既然是資產,就有其活用的方式。從這個角度切入,就可以利用銀行的「理財型房貸」來幫自己繳交的房貸有更大的活化,多出一筆錢讓讓投資、生活更有寬裕!
Thumbnail
預告登記僅適用在對於不動產登記名義人也就是所有權人有請求權的時候,網傳父母為子女買房時,用預告登記以避免子女敗壞家產,但因為父母為子女買房就是贈與給子女了,原則上父母有對子女並沒有請求權的存在,這樣的預告登記恐怕有被法院撤銷的可能,還是要徵詢專業人士意見並搭配合法的法律制度設計,才是可行。  
Thumbnail
實不相瞞,我最近買了屬於自己家庭的房子了。這件事非常突然,也沒有事先的規劃,幸虧之前就有儲蓄,所以才有資金去做這個決定。我不太建議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不過我還是想記錄下來這段時間的心情。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買房三年半後,所打破的一些買房迷思,並根據家庭需求提出了對房屋挑選的看法。包括地點的重要性、結構的影響、設計的實用性、廁所需求、採光的影響、陽臺的實際需求和牆壁油漆裂紋問題。這篇文章以作者的個人經驗為例,提供了實用的買房建議。
Thumbnail
我人生中的第一間房子,在二十四歲買入,五年後因為生涯規劃的因素,我買掉房子的時候,看到存摺裡的數字是三百萬,那年我二十九歲 人生的第一桶金,就是靠著存錢還房貸和買屋的差價累積而來。這是因為對於房地產,我的概念是,它就是一種資產,而且政府願意用很低的利率借款,沒有理由要自住好幾年的房子不能自己負擔。
Thumbnail
年輕人買房的常見原因,需要對資產配置進行靈活、多元化的理財策略,適時考慮購房的時機。
Thumbnail
當我購置了房屋後,我的理財態度發生了改變。我開始過度消費,沒有投資自己,也缺乏資產投資。這篇文章提供了回顧和建議,並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當你說話很誠懇,立場也沒有相左,也沒有價值觀衝突的問題,這時如果還是被拒絕,通常是兩種情況,第一是對方真的當下不需要,第二是心底不相信你這個人,覺得你做不到你說的。 不管說再多最後判斷還是「我相信這個人嗎?」只有自己打從心底相信做得到,別人才可能相信你。 當邏輯遭遇人性,你的完美可能並非他人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不生育、不買房、不消費,是對地球最後的溫柔 台灣不管什麼政黨主政,房價始終不會下跌?加上低薪、物價上漲,台灣人生活的很辛苦。到2023年為止地球人口已經80億。面對資本主義主流的地球,有沒有什麼『非暴力不合作』可以停止這樣的趨勢,那就是不生育、不買房、不消費,是最好的的方式。   房價不會跌這
Thumbnail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房貸活化、有更不一樣的運用呢? 以投資理財的角度來想、以銀行的角度來看,不論你的房子用途為何,房子本身就是一種「資產」,既然是資產,就有其活用的方式。從這個角度切入,就可以利用銀行的「理財型房貸」來幫自己繳交的房貸有更大的活化,多出一筆錢讓讓投資、生活更有寬裕!
Thumbnail
預告登記僅適用在對於不動產登記名義人也就是所有權人有請求權的時候,網傳父母為子女買房時,用預告登記以避免子女敗壞家產,但因為父母為子女買房就是贈與給子女了,原則上父母有對子女並沒有請求權的存在,這樣的預告登記恐怕有被法院撤銷的可能,還是要徵詢專業人士意見並搭配合法的法律制度設計,才是可行。  
Thumbnail
實不相瞞,我最近買了屬於自己家庭的房子了。這件事非常突然,也沒有事先的規劃,幸虧之前就有儲蓄,所以才有資金去做這個決定。我不太建議大家跟隨我的腳步,不過我還是想記錄下來這段時間的心情。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買房三年半後,所打破的一些買房迷思,並根據家庭需求提出了對房屋挑選的看法。包括地點的重要性、結構的影響、設計的實用性、廁所需求、採光的影響、陽臺的實際需求和牆壁油漆裂紋問題。這篇文章以作者的個人經驗為例,提供了實用的買房建議。
Thumbnail
我人生中的第一間房子,在二十四歲買入,五年後因為生涯規劃的因素,我買掉房子的時候,看到存摺裡的數字是三百萬,那年我二十九歲 人生的第一桶金,就是靠著存錢還房貸和買屋的差價累積而來。這是因為對於房地產,我的概念是,它就是一種資產,而且政府願意用很低的利率借款,沒有理由要自住好幾年的房子不能自己負擔。
Thumbnail
年輕人買房的常見原因,需要對資產配置進行靈活、多元化的理財策略,適時考慮購房的時機。
Thumbnail
當我購置了房屋後,我的理財態度發生了改變。我開始過度消費,沒有投資自己,也缺乏資產投資。這篇文章提供了回顧和建議,並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當你說話很誠懇,立場也沒有相左,也沒有價值觀衝突的問題,這時如果還是被拒絕,通常是兩種情況,第一是對方真的當下不需要,第二是心底不相信你這個人,覺得你做不到你說的。 不管說再多最後判斷還是「我相信這個人嗎?」只有自己打從心底相信做得到,別人才可能相信你。 當邏輯遭遇人性,你的完美可能並非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