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交易的想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記錄一下現在的我,也分享一下我自己交易系統的看法。

不會講太深奧,我也不是個厲害的交易員,就是只是把自己的經驗寫成一篇文章。


世界觀


ICT 世界觀

我有兩個世界觀,一個是 ICT 起初所建構的。

沒有他的付出,也不會有後續我思考的問題,與對 ICT 世界觀的質疑。

是的,我對 ICT 是有質疑的。

例如:真的有流動性掠奪的意圖嗎? PD Array 的 Discount 真的不會再跌嗎?

因為有質疑,我才能有更多的思考空間,而不是一昧的相信、視為真理。

比起 2022 後的 ICT,我更喜歡 2016、17 的內容。

當然我也有幸接觸到早期 ICT 私人社群的大大,有一起討論過 ICT 和現在的差異。

或許他的核心概念從來都沒變過,但有沒有再包裝過?我想是有的。

對於初期的學習和應用一定是有幫助,但對於融會貫通我覺得不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這點我也還在學習。


我的世界觀

到了後來,我的世界觀不再是以流動性為主軸的想像,而是平衡。

尤其是在外匯領域,期貨、原物料我就不會這樣說了。

我在乎的會是隨著時間的市場變化、造市商的參與、日內循環到週、月、季循環。

不過目前的我只會做日內短線,大波段有機會、有能力後再嘗試看看。

接著,平衡為什麼在我心中是重要的?

大家可以想像外匯與指數期貨的差異是什麼?

外匯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換籌碼,而指數是股市投資人、民眾對於特定股票組合的期待。

外匯是國家垮了才有可能失去平衡(誇張一點表示),而指數呢?大多則是反應在心裡預期的社會環境、經濟條件、公司旗下的產品、科技發展。

講得離我們遠一點但卻是最底層的概念,這兩者就很明顯的不同了,對吧?


以上兩個世界觀,或許對大家是矛盾的,這樣你怎麼做交易?

是的,我也掙扎好一段時間,但我選擇相信我看到的。

你也是,大家都能選擇自己相信的。

但這掙扎的過程痛苦嗎?我覺得不會,因為我能對自己交代、交易能做起來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思想潔癖。


我非常喜歡大亨小傳的作者說的一句話,F. Scott Fitzgerald(費茲傑羅)說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不是在吹噓自己,但我很能理解他的意思。當你在為一個難解之題困擾很久時,

其實轉個念你就通了,或是你早就知道只是不肯承認。

市場的真理就是沒有真理,不要把你思考的拘限去限制市場的表現。

試著接受他吧,也接受自己。



冷門但重要的概念


利率

這最複雜,也是所有商品的底層邏輯。

利率是控制外匯、指數(股市)、原物料、債市最佳的工具。

不然大家怎麼這麼關心美聯儲升息或降息呢?

而且為什麼是美國?

首先世界上流通性最好的貨幣是誰?美元

美元做了什麼事情?定價了大部分你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商品。

像是天然氣、石油... 。

那黃金還有嗎?黃金不是掛勾,而是拿美元來當作計價標準。

當你發現所有商品都拿美元來當錨定價值時,就代表著美元的流通性極高。

也就代表一件事,美國的利率控制特別重要。

所以你能發現為什麼歐元、英鎊利率有特定的開關盤時間。

但美元的利率怎麼... 三不五時都開著啊?

可是如果它不開著,那他關盤的時間內,這些被美元定價的商品有波動不就很危險嗎?


利率的應用真的很廣泛,也不是我一個非金融本科生能解釋得完整的,

如果有敘述上或是用詞上的誤差再請各位多包涵,當三流故事在看就好。


循環

當兩個國家經濟要穩定,勢必在外匯領域內是長期穩定的比值(外匯對的價格)。

但這件事不太可能發生,光是日內的事件可大可小都會造成波動了。

非常推薦大家去看小lin說的外匯篇章(有兩部影片)。

但她講述的比較是宏觀、長期的外匯關係,不過內容有提到許多外匯期貨合約的概念。

或許也能代表一種平衡的意義。

但我對外匯與平衡的理解不太一樣。

所謂的利率一定要有一個範圍,否則會造成他國的不平衡。

例如日圓突然對台幣大升值,那台灣進出口日本的商品價值、對台灣對日本公司的營收影響有多嚴重?

所以兩國之間的外匯對“應當”要在一個範圍內來回震盪。

而這個來回的週期,即是循環。

有從日內到月、季...,循環的大小則是看你的短期、中期、長期利率的影響了。


以上都是隨性的寫,講了好像很影響世界的邏輯一樣。

但我目前也沒有能力去做大波段,太長遠的事我還沒那種遠見。主要是以日內短線為主,最多也就持倉 8 小時而已吧。

最重要也是交易優先考量的第一件事 — 符合自己的個性。

『能有效率地在一定時間內達到我要的目標,這樣就夠了。』

希望未來也有能力做長一點的 Trade 試試。


至於 Heptabase 的 mindmap 是大概把先自己交易的知識點整理起來,

之後有什麼有趣的、想到的再逐漸補齊,希望大家喜歡!

有想問的也可以留言或是到我 Instagram 聊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Nomoremargin |外匯倫敦盤的短線交易者
73會員
29內容數
在方格子嘗試寫作的交易員 - Time Range Balance 📈 倫敦盤外匯 紐約盤指數 - Don't be a pattern trader, Learn to find insights from charts.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業不能不講究策略,而不懂得放棄,就是不懂得策略的精義。(挑選出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進行開發) 停留在評論家這個角色是行不通的,就算下雨機率是50%,能夠說出,出門請記得帶把傘的人,才是真正的參謀。 不要依賴公司名號生存,要用自己的名號在這個世界上暢行無阻。 不要總是在別人都還沒明確看出失敗之
Thumbnail
創業不能不講究策略,而不懂得放棄,就是不懂得策略的精義。(挑選出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進行開發) 停留在評論家這個角色是行不通的,就算下雨機率是50%,能夠說出,出門請記得帶把傘的人,才是真正的參謀。 不要依賴公司名號生存,要用自己的名號在這個世界上暢行無阻。 不要總是在別人都還沒明確看出失敗之
Thumbnail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我在就讀大學的時候,最喜歡坐在學校圖書館涼涼的沙發區,翻閱各種商業雜誌。當同學都在為了準備微積分、總體經濟學而埋頭苦讀的時候,我已經徜徉在各種商業模式或企業併購的案件中。 當然,對那時候的我來說,相較於真正理解「商業是怎麼一回事」,更多的是我自己一廂情願的幻想。 在那之
Thumbnail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我在就讀大學的時候,最喜歡坐在學校圖書館涼涼的沙發區,翻閱各種商業雜誌。當同學都在為了準備微積分、總體經濟學而埋頭苦讀的時候,我已經徜徉在各種商業模式或企業併購的案件中。 當然,對那時候的我來說,相較於真正理解「商業是怎麼一回事」,更多的是我自己一廂情願的幻想。 在那之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商業理財/職場工作術的書,通過深入探討底層邏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社會和人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見解。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商業理財/職場工作術的書,通過深入探討底層邏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社會和人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見解。
Thumbnail
投資理財的書籍中, 少不了技術分析、價值投資等等關鍵術語 但追根究底, 真正影響的還是在心理層面   沒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在面對各樣的波動時, 就容易錯估情勢。 這次參加讀書會,藉由歐陽老師導讀後, 再佐以閱讀篇章,更能加深自己對該書的瞭解   以下是幾點自己頗有感觸的
Thumbnail
投資理財的書籍中, 少不了技術分析、價值投資等等關鍵術語 但追根究底, 真正影響的還是在心理層面   沒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 在面對各樣的波動時, 就容易錯估情勢。 這次參加讀書會,藉由歐陽老師導讀後, 再佐以閱讀篇章,更能加深自己對該書的瞭解   以下是幾點自己頗有感觸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系列投標故事帶來的省思,講述了一個企業競標的故事,並探討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如何取得優勢。文章深入探討了團隊合作、挑戰、以及奮鬥的精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系列投標故事帶來的省思,講述了一個企業競標的故事,並探討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如何取得優勢。文章深入探討了團隊合作、挑戰、以及奮鬥的精神。
Thumbnail
瞭解人生決策過程中的關鍵能力,包括把握人生精度、看透世界本質、提升決策品質、思維進化與重啟、領導/管理智慧鑑識以及精進商業模式。學習在判斷力、思考維度、槓桿和深度思考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改變思維模式和成功經營模式,挑戰自我,在市場競逐中找到關鍵的能力。
Thumbnail
瞭解人生決策過程中的關鍵能力,包括把握人生精度、看透世界本質、提升決策品質、思維進化與重啟、領導/管理智慧鑑識以及精進商業模式。學習在判斷力、思考維度、槓桿和深度思考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改變思維模式和成功經營模式,挑戰自我,在市場競逐中找到關鍵的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