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一下現在的我,也分享一下我自己交易系統的看法。
不會講太深奧,我也不是個厲害的交易員,就是只是把自己的經驗寫成一篇文章。
ICT 世界觀
我有兩個世界觀,一個是 ICT 起初所建構的。
沒有他的付出,也不會有後續我思考的問題,與對 ICT 世界觀的質疑。
是的,我對 ICT 是有質疑的。
例如:真的有流動性掠奪的意圖嗎? PD Array 的 Discount 真的不會再跌嗎?
因為有質疑,我才能有更多的思考空間,而不是一昧的相信、視為真理。
比起 2022 後的 ICT,我更喜歡 2016、17 的內容。
當然我也有幸接觸到早期 ICT 私人社群的大大,有一起討論過 ICT 和現在的差異。
或許他的核心概念從來都沒變過,但有沒有再包裝過?我想是有的。
對於初期的學習和應用一定是有幫助,但對於融會貫通我覺得不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這點我也還在學習。
我的世界觀
到了後來,我的世界觀不再是以流動性為主軸的想像,而是平衡。
尤其是在外匯領域,期貨、原物料我就不會這樣說了。
我在乎的會是隨著時間的市場變化、造市商的參與、日內循環到週、月、季循環。
不過目前的我只會做日內短線,大波段有機會、有能力後再嘗試看看。
接著,平衡為什麼在我心中是重要的?
大家可以想像外匯與指數期貨的差異是什麼?
外匯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換籌碼,而指數是股市投資人、民眾對於特定股票組合的期待。
外匯是國家垮了才有可能失去平衡(誇張一點表示),而指數呢?大多則是反應在心裡預期的社會環境、經濟條件、公司旗下的產品、科技發展。
講得離我們遠一點但卻是最底層的概念,這兩者就很明顯的不同了,對吧?
以上兩個世界觀,或許對大家是矛盾的,這樣你怎麼做交易?
是的,我也掙扎好一段時間,但我選擇相信我看到的。
你也是,大家都能選擇自己相信的。
但這掙扎的過程痛苦嗎?我覺得不會,因為我能對自己交代、交易能做起來才是重要的,而不是思想潔癖。
我非常喜歡大亨小傳的作者說的一句話,F. Scott Fitzgerald(費茲傑羅)說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不是在吹噓自己,但我很能理解他的意思。當你在為一個難解之題困擾很久時,
其實轉個念你就通了,或是你早就知道只是不肯承認。
市場的真理就是沒有真理,不要把你思考的拘限去限制市場的表現。
試著接受他吧,也接受自己。
利率
這最複雜,也是所有商品的底層邏輯。
利率是控制外匯、指數(股市)、原物料、債市最佳的工具。
不然大家怎麼這麼關心美聯儲升息或降息呢?
而且為什麼是美國?
首先世界上流通性最好的貨幣是誰?美元
美元做了什麼事情?定價了大部分你看得見的、看不見的商品。
像是天然氣、石油... 。
那黃金還有嗎?黃金不是掛勾,而是拿美元來當作計價標準。
當你發現所有商品都拿美元來當錨定價值時,就代表著美元的流通性極高。
也就代表一件事,美國的利率控制特別重要。
所以你能發現為什麼歐元、英鎊利率有特定的開關盤時間。
但美元的利率怎麼... 三不五時都開著啊?
可是如果它不開著,那他關盤的時間內,這些被美元定價的商品有波動不就很危險嗎?
利率的應用真的很廣泛,也不是我一個非金融本科生能解釋得完整的,
如果有敘述上或是用詞上的誤差再請各位多包涵,當三流故事在看就好。
循環
當兩個國家經濟要穩定,勢必在外匯領域內是長期穩定的比值(外匯對的價格)。
但這件事不太可能發生,光是日內的事件可大可小都會造成波動了。
非常推薦大家去看小lin說的外匯篇章(有兩部影片)。
但她講述的比較是宏觀、長期的外匯關係,不過內容有提到許多外匯期貨合約的概念。
或許也能代表一種平衡的意義。
但我對外匯與平衡的理解不太一樣。
所謂的利率一定要有一個範圍,否則會造成他國的不平衡。
例如日圓突然對台幣大升值,那台灣進出口日本的商品價值、對台灣對日本公司的營收影響有多嚴重?
所以兩國之間的外匯對“應當”要在一個範圍內來回震盪。
而這個來回的週期,即是循環。
有從日內到月、季...,循環的大小則是看你的短期、中期、長期利率的影響了。
以上都是隨性的寫,講了好像很影響世界的邏輯一樣。
但我目前也沒有能力去做大波段,太長遠的事我還沒那種遠見。主要是以日內短線為主,最多也就持倉 8 小時而已吧。
最重要也是交易優先考量的第一件事 — 符合自己的個性。
『能有效率地在一定時間內達到我要的目標,這樣就夠了。』
希望未來也有能力做長一點的 Trade 試試。
至於 Heptabase 的 mindmap 是大概把先自己交易的知識點整理起來,
之後有什麼有趣的、想到的再逐漸補齊,希望大家喜歡!
有想問的也可以留言或是到我 Instagram 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