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五,六十歲的婦女,來到診間就嚷著要驗尿,看一下她的過往病歷,才兩個禮拜前來過,顯示的數據是正常,更往前審視,她曾經為了這個困擾,已來我們診所求診無數次,大都是每隔幾週就來一次,除了偶爾一,二次的驗尿呈現陽性外,大部分都是陰性,顯示無尿路感染現象。這次還是一樣,雖然驗尿陰性,沒有尿路感染證據,她還是堅持要開立抗生素服用。當然可預測的,三天後,她就會覺得已被治療了,然後,在她腦袋內的下腹膀胱的漲滿不適就消失,自覺已被治癒,然後再等2,3週後的"復發"。
當一個她可信任的醫師,曾經不止一次的想要說服她,這個毛病不是所謂的尿路感染,膀胱發炎,只是膀胱敏感過動而已,希望接受我給她不同的治療方式,然而,在她身上,感覺到一個深存內心的成見,可以是如何的金石不摧。每次老毛病犯了,她就會像成語所說的"久病成良醫"地指使醫師驗尿,開藥。接下來的服藥,症狀消失,成了堅持她"診斷正確"的最佳利器,我又能再衛教甚麼?建議轉診泌尿科,她說那些醫師說她沒病; 建議轉診身心科,她說她又不是神經病。嚐試給她改吃膀胱過動症的藥,她說她要的是以前她吃了"有效"的藥,她會說以前的某一天,服用一包過動症的藥,就讓她脖子酸痛,即時這個藥不可能有這樣的副作用。
記得一個小故事,它的內容是有個老年人,帶著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坐火車,那個年輕人看到車外隨著火車前進而後退的樹木,很興奮的大聲告訴那個老年人說~
"爸爸,好奇怪,窗外的樹林會一直往後跑呢。"
坐在對座的一對中年夫妻,看了這位年輕人,很不可思議的皺眉對看一下。很快地,那位年輕人對着窗外的天空,又大聲嚷嚷說~
"爸爸,好好玩,天上的雲朵也會跟著火車往前跑呢。"。
對面的這對夫妻終於忍不住的對老先生說~
"先生,你是不是要早點帶你的孩子給醫師看看?"
然而,那個老年人面帶微笑的向這對夫妻說~
"對啊,我們就是剛剛才從醫院出院,他前幾天接受眼睛的手術,剛治療好從小就失明的眼睛呢。"
遵循過往的經驗而誤判,是人之常情。佛學認為凡人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如果能有佛理的修行,或許可達”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禪境。
然而,我覺得也不盡然需要辛苦的禪修求智慧,我想說的是,當我們堅持己見時,是不是要給我們的思考盲點留個空間,以備不時的反思 。見山可以是山,見水也可以是水,但小心,每個山與每個水是有很多不同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