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年之後,
再一次完整看了我的最愛「郵差」。
什麼是好的電影?
像好書、好音樂,可以讓你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電影一般來說約2個小時,如何在短短2小時內,說完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必須讓觀眾有所感,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如果是一部好的電影,縱使只是在敘述,它不能流於形式,只是交代過程、事實,應期盼能透過演員、對白、運鏡、音樂,一點一滴,都能給予觀眾一些想像、後韻之力。
「郵差」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開頭郵差與爸爸的平常對話,交代了故事的源頭,一名住在小漁港的漁民,因為對捕魚興致缺缺,父親倒也同意他去另找工作,開啟了他與世界有名的詩人聶努達的超脫友誼。
影片有太多值得深思反芻的細節,看似簡單,背景在美麗的義大利小島,講述著平凡郵差與名人之間的友誼,與其愛情故事。
但其實劇情更剖析了人性、真理、政治、宗教等更深層的探究。
小島大多數人不識字。蹩腳、不擅長表達的郵差不想只當漁民,當他第一次從類似新聞報導的影片看到聶努達深受女人喜愛,他嘴角泛起微笑,當時的他,只看到一個現象,女人喜歡詩人。
剛送信給聶努達時,他還會看著每一封來信的署名,都是女人,他的上司提醒他,聶努達是全民的詩人,不僅只是愛情的詩人,但郵差心裡還只是想著,明明就是女人的詩人。
就是因為女人愛慕詩人的崇拜,
讓他激起也想當詩人的願望。
而聶努達第一次教給他的就是-Metaphor 隱喻。
其實看似從沒寫過詩的郵差,其實對詩有一定的敏感、天賦,所以才會在當詩人在海邊頌詩時給他聽時,郵差回應,他有一種感覺,像海水,像暈船,還說出「像一艘船在字句上搖擺」的第一次隱喻。
我們從這些看到什麼?
身不由己,當全村的男人都是漁民,大家心裡無他想,一位天生對捕魚沒興趣的年輕人,他內心的聲音?不屬於這裡?對自己是誰?要往哪裡去的掙扎?
當好不容易有了目標,而且是高不可攀,他如何調整自己、如何面對他人眼光?繼續自己的理想?
非常喜歡裡面的對白,
聶努達說:
「意志堅強的人會設法改變現狀」
「意象會不由自主展現」
郵差說:
「所以世界萬物都是其他事情的隱喻?」
詩人聶努達說,讓他先游泳,思考一下,明天再回答。
一個沒寫過詩的人問的問題,居然可以讓大詩人語塞,還說要思考一下?
這邊的對比:
名人/無名小卒
大詩人/漁民、一天只送一趟信的郵差
飽讀詩書/看得懂字,但讀的很慢
這兩個不一樣世界的人牽起一段超越年紀、階級、世俗的友誼,就算當聶努達離開小島,大家都認為大詩人早已遺忘曾經稱兄道弟的郵差時,郵差依然捍衛著他心裡崇高人格、教導他如何欣賞詩、如何作詩的導師。
郵差曾問:如何寫詩?
詩人說:試著沿著海岸,走在沙灘,就可以了。
郵差說:很適合他。
天生命定心之所選。
當詩人第一次問郵差,島上最美麗的風光是什麼?當時他只想到他的繆思、他愛慕的女人。
當要歸還聶努達留在小屋裡的物品時,郵差想起了曾經的問句,這次他想到他的第一首詩應該怎麼寫:
島上美麗的風光,伴隨錄下來的聲響:
拍打岸邊的小浪、
大浪
吹拂灌木的徐風
父親的悲傷漁網
島上的美麗星空
等等…..
這些他終究沒寄出去,
變成他的太太用來回憶他的紀念。
五年後,聶努達回來了,就像郵差對詩人從不懷疑的信念,就像他當初錄下的字句:你讓我留下美好回憶。
喜歡產生執念,
想要擁有,
最後因為不可得而有不斷的埋怨。
美好回憶,人與人之間,都是萍水相逢,終將一別。就算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之情;情人、夫妻之間之情;不管有多愛,生命的逝去,也會讓你們終將一別。
讓相處的一切時光,
都成為美好回憶。
不強求、
因為曾經擁有,
已足夠一世回憶。
--------
有一個17歲女孩,
剛從台南到紐約曼哈頓留學,
住在上西城,
因為聽廣播聽到這部電影的原聲帶,
愛死,
於是鼓起勇氣,
坐上公車,
穿越中央公園,
一個人到從未去過的上東城看這部電影。
後來也買了CD,
陪她度過在異鄉的遊子生活~
往事已矣,
但每次談起,
時光彷彿倒流,
她好像又是那傻傻、支身在美,
對未來茫茫無知的花樣少女~
——-/
劇中主角郵差馬西莫,在電影殺青後不到12小時的時間因心臟病與世長辭。
他在《郵差》的精湛演出獲得奧斯卡獎追授「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成為史上八位獲得奧斯卡追授的影壇。
馬西莫當時深受故事感動,不僅自掏腰包買下版權,還請來好友導演麥克瑞福(Michael Radford)共同執導,甚至還為了拍攝電影而推遲了心臟移植手術,堅持要由自己主演。
他在拍攝期間受心臟病所苦,一天最多只能拍攝一個小時,只有特寫鏡頭是他本人演出,片中騎腳踏車的遠景鏡頭都由替身演員負責,甚至連導演麥克瑞福也親自下海幫馬西莫拿麥克風當「手替」,克服萬難才完成了這部動人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