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去台南美術館看了《透・南城:城市穿行四百年》,是我近期看了覺得架構規劃的很好,呈現也很喜歡的一檔展覽!所謂的「透・南城」是以透視城市肌理和歷史,回顧台南的城市發展,透過藝術家作品、文學、AI科技及數位藝術,以美學角度讓大家看見台南400年來的不同面貌與城市價值。
《透・南城:城市穿行四百年》總共分為六大展區,從荷治、明鄭、清朝、日治、民國、未來為時間軸,探索城市發展的理性樣貌與生活型態的感性樣貌。
17世紀荷蘭人為了經營東亞的海上貿易,來到台南安平建造熱蘭遮堡、大員商站和市鎮,為了拓展空間,在台南中心規劃了普羅民遮市鎮,也就是現在台南市區的基礎。因此我認為的「向海」是因為海而有了這座城市最初的輪廓。
鄭成功驅離荷蘭人後,實施了「屯田政策」,讓軍隊在大台南各地開墾,今日有「營」或「鎮」之地名,大多為鄭氏的屯兵地點,像是新營、柳營、林鳳營、下營、左鎮等地。因此所謂的「見地」或許就是台南這座城市的基礎。
清領時期台南為「臺灣府」,為了因應防禦需求逐步建立城牆,而有了「府城」的稱呼,同時開始積極建設府城,重修孔廟、武廟、大天后宮等建築。因此「築城」也就形成了今日台南古蹟的面貌。
到了日治時期台南開始實行都市計畫,引入了格狀道路和圓環設計,建造了淨水廠與上、下水道系統,夜間也開始有了電,這一連串的建設改變了原有的生活型態,也讓城市的色彩、空間尺度有了不同的碰撞。因此用「視界」來表示台南有了不一樣的眼界。
結束了前四個展區要到第五展間時,要穿越美術館的一條空中走廊,我很喜歡這個意象,彷彿表示「這座城市與我們都帶著過去所經歷的事情一起前進,逐步成為更好的自己」!
2010年台南縣市合併,西邊的海洋、東邊的山川都變成這座城市的疆域,也意味著要用更全面的視野,關注每個區域之間的定位和串連。因此所謂的「眺南」或許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台南未來的發展。
其中這展間的「南城觀測站」,則是透過AI技術帶領觀展者以巨人的視角,眺望2,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起感受台南的脈動,觸及台南的紋理。當下實際操作南城觀測站,看見這座城市的各種變化時,真的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
看完了台南從四百年前到現在的城市發展,而下個台南400會是什麼呢?或許是一座充滿韌性的城市吧!最後這展間以視覺與聽覺的「沉浸式劇場」,讓大家感受台南與土地、海洋、氣候共存共榮的風貌。因此我想「遙境」就是真心希望看見台南綿延不絕的心境。
看完了《透・南城:城市穿行四百年》,坦白說心裡非常感動,大概是因為我的成長過程大多在台南這座城市,所以好像我也是這座城市變化中的一份子。尤其是在「眺南」的展廳,看著這座城市每個地區的百花齊放,以及努力的變化,不禁讓人深深期待著在這裡的落地生根與成長茁壯!
正在閱讀的你,希望你也能發覺這座南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