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樂活生活=不窮、不病、不被騙😆。
這週我們繼續聊聊「和父母好好相處到老,一定要談錢!」這本電子書。
即使是退休,也是跟年輕一樣,需要注重「信用管理」、「支出管理」及「風險管理」。
我們先來談談「支出管理」,在「退休生活先修班-財務規劃8-和父母好好相處到老,一定要談錢II」有提到如何協助父母盤點每月現金流,也就是每月會有多少錢進來,既然收入知道了,那他們的生活開銷支出又該怎麼抓呢?
★退休生活費用如何估算?
作者先提出兩個統計數字,第一個數字是主計總處截至2022年底的統計,全台各縣市不分年齡的「人平均月消費支出」,全台灣平均是24,574元,隨著各縣市不同,台北市最高,平均一人33,730元。換句話說,如果父母兩個人在台北生活,一個月生活費至少要抓67,460元,姑且就算6.8萬元,若要過的樂活點大概要到8萬,而要再過的富裕點如旅遊行程就要到11萬。
另一個統計數字則是主計總處用家戶統計的「家庭收支」調查,這裡特別挑出戶長是65歲以上的家庭,中位數顯示為6萬元。這顯示退休家庭想要過中等以上生活,每個月的基本生開銷活費用會超過6萬元。這是以家戶為單位,所以假設以父母兩人來計算,一個人差不多也是3萬元起跳。
至於每個人不同的生活情況該加何增減微調?以及一般人最怕的通膨對退休金的殺傷力又該如何評估?具有三十多年理財顧問經驗,CFP理財規劃顧問林綠怡提到,根據主計處統計,每人每月生活費平均要3萬元起,而這個數字是否真的夠用?則要回到每個人的消費習慣來估算,建議可先依據父母平常的食、衣、住、行、育樂來區分,而除了「住」以外,其它剩下的項目(食、衣、行、育、樂)其實花費金額就靠父母在生活上的拿捏,可大可小(ex食:從目前父母的飲食習慣來推估,如多為自己煮或多為外食,以抓出每月大約飲食花費;行的部分問題不大,因為大多數的縣市在公共交通工具部份對於長者都有優惠,育、樂方面就看父母對旅遊的要求為何?其他項目以此類推),但主要還是得回歸到以父母平常的消費習慣來做預估。
在住的方面,一般人想到的主要是房貸,由於上一輩的父母伴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與發展,在財富方面可能也累積有了一定程度,因此,來到退休的階段,擁有自住房屋的長輩比例不低,很多也都已還清貸款,所以在預估「住」的這項花費常常會被略過,但其實在父母退休時,所住的房子也常常面臨老化的現象(漏水、管線老舊...),而台灣又處地震帶,基於健康(壁癌)及安全(結構)的考量,房子需要進行必要的修繕,此時,便會需要準備一筆錢來應對(金額肯定不低),另一個是一般人常常會容易漏掉的支出項目→電器,如冷氣、冰箱、洗衣機等,以內政部公佈112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23歲(男性76.94歲、女性83.74歲)來估算,在父母退休後致少可能還有15-20年的生活時間,由於電器具有一定使用期限,故需要將電器汰換的費用也估算在「住」項目內(通常也是一筆不小金額的費用)。
由於父母在退休後已無上班時的固定收入,故對於金錢方面會特別沒有安全感,若我們事先可以幫助他們把未來可能會有的支出先列出來,可以讓父母心裡有個底,並把錢預留下來,如此在未來實際面對必要支出時,在處理上會更有餘裕。
有些人認為,退休後很多支出可能就可以省下來,比如因為上班所需要的治裝費、同事廠商間的應酬花費等等,然而,專家建議,為避免低估退休後的生活花費,可以先以自己預估的金額(如3萬元)用同一張信用卡或帳戶來支付基本費用,並試行幾個月,看當初預估的金額是否夠用,便可瞭解預估的費用是否有低估的情況。
★老年生活費要如何估算通膨?
專家建議,先不考慮通膨對費用的影響,應該從收入如何抗通膨著手,故投資標的的選擇是要具備能抗通膨的特性(股票、房地產等),當收入隨著通膨上升而跟著(調整)上升時,就不怕通膨造成購買力下降的問題。
★總結
一、父母退休花費預估方式,可依據父母生活習慣,將食、衣、住、行、育、樂項目花費估列出來,並留意需預留一筆現金作為未來房屋修繕及電器汰換之用。
二、父母退休後更要理財,投資標的選擇需要是具備抗通膨特性的項目(股票、房地產等),因為當收入隨著通膨上升而跟著(調整)上升時,就不怕通膨造成購買力下降的問題
本文心得摘自
出版公司:sandshour散時間「和父母好好相處到老,一定要談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