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說會重點整理
1. 業績展望
- 2024年上半年度表現亮眼: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度的營收較2023年同期增加了21%,這主要是由於客戶庫存調整接近尾聲,導致需求在2024年第一、第二季度顯著回升。毛利率從去年的27%提升至30%,主要是高毛利產品的出貨比重增加。
- 第三季預期較好,第四季稍弱:公司預計第三季的業績會表現不錯,然而第四季的需求可能稍微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客戶的訂單多集中在第三季。整體來看,2024年全年營收和毛利預計將高於2023年。
- 2025年的展望:報告指出,由於市場的不確定性,2025年的預測尚不明朗,但公司將持續觀察市場動向。
2. 成長動能
- 資訊產品成為主要動力: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資訊產品出貨量增加,佔比達到34%。高毛利的資訊類產品(如PC、平板電腦等相關桌邊設備)的需求強勁,這推動了毛利的提升。消費性產品的成長率也達到了兩成以上,其他產品類別則有三成以上的增長。
- AI和新技術的推動:公司注意到AI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AI PC相關產品的需求提升。雖然尚未直接從客戶那裡得到具體的訂單,但從市場上的消息來看,這類產品與公司現有的生產線有相關聯性,可能成為未來成長的一個新動能。
- 智能化與自動化的持續投入:公司在生產自動化、智能化製造方面的投入,已顯現出經濟效應,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競爭力,這也將成為未來成長的重要驅動力。
3. 是否擴產
- 越南廠的擴產計劃:公司越南廠四期廠房預計在2024年底開工建設,預計2025年底投入生產。四期廠房的面積將相當於前三期面積的90%,大大增加了產能。這次擴產主要是因應客戶新機種的需求移轉,為未來的訂單做準備。
- 提前擴產以滿足市場需求:由於客戶需求的快速變化,公司必須提前擴建廠房,確保未來有足夠的產能來應對市場的變動。
4. 市場拓展
- 地區佈局與生產分工:越南廠的佈局較早,早在2012年公司便開始了越南廠的建設,這使得公司在應對中美貿易戰後的大量訂單移轉時,能迅速進行產能調配。越南以其地緣優勢,成為許多國際企業轉移產能的首選。
- 中國與越南的生產分工:中國大陸的崑山廠主要負責產品開發和初期的生產階段,而越南廠則負責後期的大量生產和出貨。這種模式使得公司能在中國進行高技術、高精度的產品開發,並在越南進行大規模量產,節省成本並提高效率。
- 垂直整合與全球合作:公司表示,未來將持續尋求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並且不排除與國內外同行進行合作的可能性,以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儘管過去的幾次合作因價格問題未能達成,公司仍將積極尋求合適的合作對象。
5. 公司競爭優勢
- 自動化與智能化製造:公司自2015年起逐步導入生產自動化,並且在崑山廠和越南廠導入智能化管理系統,提升生產質量和效率。這些技術上的改進,使得公司能夠在高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多國際品牌的信任和訂單。
- 高精密產品的競爭力:公司專注於高精密和高外觀要求的塑膠製品,這使得其在3C和汽車產品領域擁有競爭優勢。透過持續的技術提升和自動化改善,公司與一般塑膠模具產業相比,具有明顯的技術領先優勢。
QA重點整理
Q1: 越南廠擴廠後,客戶是否有保證訂單量?
越南廠佈局較早,2012年開始進行。廠房擴建的主要原因是應對中美貿易政策導致的大量產能轉移。
雖然客戶提出越南作為理想產能轉移地點,但這個行業沒有保證訂單量的做法。關鍵在於企業是否具備技術成熟度和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
即使有訂單量的保證,但如果技術或品質無法達標,最終仍可能失去訂單。因此,產能擴展更多是為了提高競爭力,而非依賴固定的訂單量保證。
Q2: 公司獲利維持在高檔,但營收增長有限,競爭優勢在哪裡?
公司在越南的早期佈局為其帶來了競爭優勢,製程能力和自動化水準較為成熟。
公司不斷改善自動化生產和智能生產,特別是高精密與高外觀要求的產品,這使公司能夠持續取得品牌大廠的訂單。
除了生產技術的先進性,公司也積極推動智能生產和自動化管理,這使得在成本控制和質量提升上擁有較強的競爭力。
Q3: 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公司的競爭優勢如何?
塑膠產業非常廣泛,公司專注於高精密、高外觀要求的產品,尤其是在3C產品領域。
公司的技術優勢源於自動化和智能生產的應用,這不僅提高了產品的精度,還滿足了客戶對外觀的高要求。
中國崑山廠與越南廠的分工協作也帶來了效率優勢。中國大陸的崑山廠主要負責開模和初期生產,越南廠負責大規模量產,這樣的合作模式使公司能在全球市場中具有競爭力。
Q4: AI PC 是否與公司的產品有關聯?
雖然公司未直接從客戶那裡收到與 AI PC 明確相關的訂單,但公司觀察到市場上AI技術的快速發展,並且從市場資訊和新聞發布中推測,現有的部分產品可能與 AI PC 有關。
未來,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該領域的訂單有可能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機會。
Q5: 公司退出通訊產品市場的原因是什麼?毛利較差嗎?
通訊產品主要在深圳廠生產,深圳廠過去幾年內,許多外資企業陸續遷移,剩下的主要是內資企業。內資企業付款狀況不佳,常需多次催促,甚至要擋貨才能收到款項。
通訊產品的毛利較差,公司決定將其生產線整併關閉,以降低虧損風險。
毛利較高的產品類別包括資訊類產品,消費性產品和模具產品,而汽車類產品的毛利在過去不錯,但近年來因市場競爭,毛利開始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