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代史的悲歌,令人匪夷所思的《美國女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裡,克拉考爾提到電影強調的「偶然性」。而在《美國女孩》短暫的校園鏡頭中,強烈感受到鏡頭的「獨斷性」帶出的零星畫面,所呈現的校園生活也勾勒出我心裡油然生出的強烈質疑:『在校園生活真的沒有一絲的有趣可言嗎?』『學生都是考試機器嗎?』或許我們知道這是導演要呈現台灣教育氣氛的縮影,但是導演的手法不禁讓人感覺到這個描述生活的方式太過於平面化,沒有透過電影反應生活的側面印象,感受到的是缺乏層次以及武斷。台灣人的記憶裡,在校園的生活中,縱使再有壓抑,總是能找到同儕之間有趣的部分,例如下課去福利社買東西、跟同學談笑之間的那種單純與喜悅。

 

排除「偶然性」,劇情縱使刻意的編排,起承轉合也不明顯,在情感的鋪成方面感受不到多層次的呈現。

 

例如在家庭生活的部分,女孩一直都對家人之間的溝通沒有任何的思考跟反省,即使媽媽百忙中帶他們去吃懷念的美國冰淇淋,之後,女孩依舊對自己的校園演講稿堅持著一樣的內容,想透過校園演說發洩她對媽媽的恨意,而卻在被爸爸打了一頓之後,女孩偷偷去馬場摸馬再被警察帶回來,猛然的,她就想感受媽媽的愛了,情感的處理不夠立體性、讓人感到唐突、感受不到角色的心裡歷程。

 

許多的劇情設定也令人出戲,例如,喊窮卻買梳妝台放在已經顯的狹小的家裡,喊窮卻讀私立學校、喊窮卻在美國有房子不賣掉,讓人感受到導演想呈現一個她所認知的鬼島吧,待在這裡的一切都是不得已的,於是,角色情緒伴隨在劇情推動的過程裡,給觀眾的感受上是支離破碎的、難以帶給觀者情感連結的合理性。

 

求學階段的小女孩,感受著內心世界的崩塌,如同世界末日一般;同樣的角色心境、截然不同的時代,《偷書賊》中的小女孩,人生同樣經歷一種世界末日的光景,在逃避納粹追捕的過程,我們可以看見小女孩找到生命中的光輝,是僥倖、也是其純粹的心智帶出了影響;求知若渴的同時,找到禁書,當作寶藏一樣藏起來、人們之間相處的互相守望,在時代下苟且偷生之間也能展現的溫馨細節,「運用人生側面的鏡頭描寫之下,強烈的對比更能使觀者感受到當下的壓抑與不得已的殘酷氛圍」,我舉這樣稍微極端的例子,來反應在《美國女孩》當中,完全找不到這樣層次感的情緒鋪成。

 

我後來才查詢了一下導演的背景,我想我可以理解了,這就是導演的小時候回憶,從美國回來台灣的記憶應該是讓她十分的憤恨,對台灣的一切都是負面的「控訴」,所以有這樣的台灣是座「鬼島」的獨斷塑造,導演想特別去強調她當時跟著癌症的媽媽回來台灣治療,感受台灣的一切都是糟糕的。

 

並且,感覺上導演急於塞入自己的小時候記憶,劇情中的許多零碎內容,都沒有連貫性,也無法成為視覺上的情緒鋪成,例如爸爸買的腳踏車、頂樓養鳥的鄰居。

 

反思,也或許導演就是要呈現一個嬌生慣養的美國女孩,回來台灣之後,繼續想要騎馬,想要跟別人過不一樣的生活,是她讓自己格格不入的;於是,這部片是要批判美國女孩?還是只是一個忠實的記錄美國女孩的心境?但是即使是後者,卻感受不太到女孩的情感波動,在女孩考不及格不站起來,在教室被老師罵的那場劇中,導演沒有刻意去營造壓抑的情緒,鏡頭是直接以跟拍的形式跟著主角的走位,並使用長焦段鏡頭,周圍的畫面是糊的,整間教室裡我們只能看得到主角的側臉、眼神,我們可以感受到這部戲的焦點的確是圍繞在這位「美國女孩」的身上沒錯,不過如我前面述說,情感的塑造卻是失敗的。

 

還是前者?這部片就是單純的在批判著「美國女孩」吧,導演想呈現自己當初的樣子,並且用鏡頭批判自己。那我想,這部電影的呈現是導演非常個人化的情緒表達作品,但是大部分的台灣人應該是沒有共鳴的。

 

在我尋找相關的評論後,我看到也許那些從小移民的台灣觀眾會有感觸吧,在家庭衝突與小孩的叛逆期描述會有感觸。

 

另一批觀眾,我想是歐美各國的觀眾吧,看到這故事也會感到一個耳目一新的體驗,「原來到美國生活的台灣人,他們的原鄉背景是這個模樣、原來台灣人的教育制度是這樣的糟糕、台灣的經濟狀況這麼糟,無論是從色調、美術看來,台灣彷彿是一個落後的國家一般」,以至於讓這部電影在西方國家也許稍微有些話題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all E Chen的沙龍
0會員
9內容數
Wall E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這是一趟使思緒清晰的辯證之旅。 電影風格帶有新浪潮的感受,剪接節奏、情緒安排等等有許多的即興氛圍,看上去十分寫實與生活化,卻隱含許多的哲理隱喻在大量的對話當中。雖有情緒起伏,然而整體是歡快的節奏,彷彿理所當然似的,突然就看完了電影。 一齣滿是對話的戲劇結束了,似乎沒有太多的感受,卻反倒使
2025/03/07
這是一趟使思緒清晰的辯證之旅。 電影風格帶有新浪潮的感受,剪接節奏、情緒安排等等有許多的即興氛圍,看上去十分寫實與生活化,卻隱含許多的哲理隱喻在大量的對話當中。雖有情緒起伏,然而整體是歡快的節奏,彷彿理所當然似的,突然就看完了電影。 一齣滿是對話的戲劇結束了,似乎沒有太多的感受,卻反倒使
2025/02/28
「在我小的時候養過雞,每天都有產蛋,突然有一段時間都生不出蛋了,有一天我決定凌晨守候,終於讓我抓到是鄰居偷了蛋,告發到村長之後,才發現鄰居是村長的親戚,結果不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村裡所有人還認為是我誣賴別人,這委屈讓我徹夜難眠。」 「你會怎麼面對這樣的事?」 這部電影乍看之下是一部
2025/02/28
「在我小的時候養過雞,每天都有產蛋,突然有一段時間都生不出蛋了,有一天我決定凌晨守候,終於讓我抓到是鄰居偷了蛋,告發到村長之後,才發現鄰居是村長的親戚,結果不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村裡所有人還認為是我誣賴別人,這委屈讓我徹夜難眠。」 「你會怎麼面對這樣的事?」 這部電影乍看之下是一部
2025/02/22
《返校》 「失敗的電影」 就我而言是如此,首先,這部電影絕對充滿爭議,在行銷宣傳上、炒作起的聲量與票房可以被認為是成功的;在精神層面上,沒有繼承原著遊戲的大膽與創新態度,只是仿其形來重現,配合電影而改變的部份也沒有「超越」遊戲帶來的體驗。為什麼我說應該要「超越」,我知道遊戲與電影是不同的媒介
2025/02/22
《返校》 「失敗的電影」 就我而言是如此,首先,這部電影絕對充滿爭議,在行銷宣傳上、炒作起的聲量與票房可以被認為是成功的;在精神層面上,沒有繼承原著遊戲的大膽與創新態度,只是仿其形來重現,配合電影而改變的部份也沒有「超越」遊戲帶來的體驗。為什麼我說應該要「超越」,我知道遊戲與電影是不同的媒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那就是一層很炫麗的泡泡, 雖然身處在同一個時代下,但泡泡裡面的人跟外面的人卻是在不同的世界。
Thumbnail
那就是一層很炫麗的泡泡, 雖然身處在同一個時代下,但泡泡裡面的人跟外面的人卻是在不同的世界。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這是一部情緒上對我而言非常真實的一部作品, 讓我很難只用好不好看來形容自己看完的感受。 所以我猜這部電影的評價應該會很兩極吧(?) 經歷過的人懂,沒有經歷過的人覺得看不懂(笑)
Thumbnail
這是一部情緒上對我而言非常真實的一部作品, 讓我很難只用好不好看來形容自己看完的感受。 所以我猜這部電影的評價應該會很兩極吧(?) 經歷過的人懂,沒有經歷過的人覺得看不懂(笑)
Thumbnail
這部片大致上在同溫層獲得不錯的評價,但也有少數相反的看法。這篇文章會一路從哲學的點,沿路講回社會背景的觀察,最後才從戲劇面做檢討。
Thumbnail
這部片大致上在同溫層獲得不錯的評價,但也有少數相反的看法。這篇文章會一路從哲學的點,沿路講回社會背景的觀察,最後才從戲劇面做檢討。
Thumbnail
女孩的彆扭即是那個自己,被遺忘的、被忽略的、被規定束縛的、被教養所規範的⋯⋯好像在不同的年歲都有不同的限制想要框住自己,最典型的關係就是母女之間的糾結。每個女孩(包括甩不掉這些彆扭的女人們)心裡都有像芳儀一樣的美國女孩,差別只在於,能否有一天突然明白不要再跟自己較勁下去,就能解開心裡無法鬆開的緊繃。
Thumbnail
女孩的彆扭即是那個自己,被遺忘的、被忽略的、被規定束縛的、被教養所規範的⋯⋯好像在不同的年歲都有不同的限制想要框住自己,最典型的關係就是母女之間的糾結。每個女孩(包括甩不掉這些彆扭的女人們)心裡都有像芳儀一樣的美國女孩,差別只在於,能否有一天突然明白不要再跟自己較勁下去,就能解開心裡無法鬆開的緊繃。
Thumbnail
《美國女孩》賣的是一種台灣90年代進入千禧年之際的記憶共感;故事藉由一位女孩隨著母親和妹妹從原本移民美國的生活,回到台灣與父親團圓,並重新適應台灣生活的過程,描繪出有關「家」與「夢碎」的故事,十分動人。
Thumbnail
《美國女孩》賣的是一種台灣90年代進入千禧年之際的記憶共感;故事藉由一位女孩隨著母親和妹妹從原本移民美國的生活,回到台灣與父親團圓,並重新適應台灣生活的過程,描繪出有關「家」與「夢碎」的故事,十分動人。
Thumbnail
週日傍晚看《美國女孩》,開演前約一個小時購票,沒想到只能買到最側邊,對的,我的右手邊沒座位,就是牆壁。結果左邊靠走道的兩個位置閒置整部電影,到底。好險最邊邊沒想像中斜。
Thumbnail
週日傍晚看《美國女孩》,開演前約一個小時購票,沒想到只能買到最側邊,對的,我的右手邊沒座位,就是牆壁。結果左邊靠走道的兩個位置閒置整部電影,到底。好險最邊邊沒想像中斜。
Thumbnail
最近看了聽了幾位身旁朋友看完《美國女孩》之後的感想,莫不是將手伸入電影與自身共鳴的刺點中,掀開個人與家庭之間的裂縫與傷口。或許就是《美國女孩》的誠實太過貴重,逼得觀者不得不以同樣的誠實相待。
Thumbnail
最近看了聽了幾位身旁朋友看完《美國女孩》之後的感想,莫不是將手伸入電影與自身共鳴的刺點中,掀開個人與家庭之間的裂縫與傷口。或許就是《美國女孩》的誠實太過貴重,逼得觀者不得不以同樣的誠實相待。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就是一封時光之書,雖是私密的家庭故事,卻映照出當時某個區域的集體記憶,平凡的生活因SARS病毒(病情)來襲變得害怕,因而不安、憤怒與悲傷。說來也巧,電影在新冠疫情還繼續蔓延的當下上映,某種程度像是用這個故事,回應了現今的社會心理。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就是一封時光之書,雖是私密的家庭故事,卻映照出當時某個區域的集體記憶,平凡的生活因SARS病毒(病情)來襲變得害怕,因而不安、憤怒與悲傷。說來也巧,電影在新冠疫情還繼續蔓延的當下上映,某種程度像是用這個故事,回應了現今的社會心理。
Thumbnail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Thumbnail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