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的女主視角,跟大環境下的事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就是一層很炫麗的泡泡,
雖然身處在同一個時代下,
但泡泡裡面的人跟外面的人卻是在不同的世界。

這是我之前在創作日治時期短篇劇本時,指導老師告訴我的話。我的作品是延伸至日治時期女作者楊千鶴的〈花開時節〉。

〈花開時節〉以一個女學生的口吻,講述在學校的友誼,以及在那個時代下畢業即入婚姻的環境,以及不希望自己一生就這樣埋沒了的倔強。

可是,

你可還記得日治時期的台灣作家賴和、楊逵寫出來的作品?〈一桿稱仔〉、〈送報伕〉反應日治殖民時台灣人的苦難情況,但即便在這樣艱難時刻仍秉持著的反抗精神。

雖然身處在同一個時代下,但女學生有自己的煩惱,這個煩惱就是他的全世界。好似不管外界再怎麼不公不義,思索自己的未來才是重要的。

raw-image

〈美國女孩〉講述的是一個被迫回台灣的女學生,在青春期時的叛逆、掙扎。

芳儀跟妹妹芳安隨著母親到美國生活,不料因為媽媽罹患乳癌,三人被迫回台。在這裡,芳儀要適應新的學校生活(除了課業跟不上還有體罰的文化差異);接受不能回美國的事實(這等於要遠離她在美國最喜歡的活動-騎馬),以及面對母親自暴自棄的情緒。

一直以來以這個女孩的視角為鏡頭的敘事手法,在電影後半段放大到社會層面-SARS 的大爆發也影響了家庭間的互動。媽媽塞了一大包口罩給要出差的爸爸,爸爸卻覺得太誇張;媽媽帶高燒不退的妹妹去醫院,計程車司機的不耐與責備眼神。其中最讓我有感觸的是,爸爸開車載芳儀去學校,從車上廣播出的「和平醫院有人自殺身亡」的新聞,那時的鏡頭是爸爸把口罩給芳儀,提醒她注意安全。但芳儀心念的仍舊是如果演講比賽第一,爸爸就要遵守承諾帶她回美國的約定。

回想起老師說的那段話,在寫故事時,除非全部都是虛構的奇幻世界(比方說哈利波特),不然在思索故事主人翁跟他人的互動外,也可以把真實歷史事件放入,這樣亦虛亦實更顯撲朔迷離(就像鹿鼎記的韋小寶是虛,康熙是實,天地會是實,韋小寶是天地會重要人物卻是虛)。

註:〈美國女孩〉的原型來自導演的真實故事,在導演的成長經驗中或許真的有遇到SARS事件,但也更因此讓我看到寫劇本、故事時帶給讀者的視角切換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uby Cheng的沙龍
60會員
38內容數
台大心理系學生,在腦神經文獻、fMRI影像中心流轉後,覺得離「人」越來越疏遠。從新定位自己喜歡心理的原因後,以更貼近人性的UX為自學目標,此專題整理我在YouTube、edX、coursera上的課程,以及過去大學課堂上的內容,希望透過輸出,更進一步參透這個結合設計、心理學、美學、統計學(?) 的神祕領域。
Ruby Che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25
在現代職場中,如何有效地與上司和同事溝通、增強自身的工作表現,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本篇文章帶大家探索《大人學破局思考》這本書的 8 個精華,從溝通技巧、工作職責的主動性,到提升在職場中的能見度,書中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和實例,幫助讀者改善自身的職場技能,使得在專業發展中更具競爭力。
2024/08/25
在現代職場中,如何有效地與上司和同事溝通、增強自身的工作表現,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本篇文章帶大家探索《大人學破局思考》這本書的 8 個精華,從溝通技巧、工作職責的主動性,到提升在職場中的能見度,書中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和實例,幫助讀者改善自身的職場技能,使得在專業發展中更具競爭力。
2024/08/06
在工作中,如何在被交派任務時提升自身的價值和可見度,是每位職場人士需要思考的問題。文中分享了一段關於會議紀錄的經歷,反思了為何同事能在會議中更有效地展示價值,並提供了幾個提升工作表現的實用建議。透過主動深度了解他人需求、精簡工作流程以及提高能見度,可以讓自己在職場中獲得更多機會與成就。
Thumbnail
2024/08/06
在工作中,如何在被交派任務時提升自身的價值和可見度,是每位職場人士需要思考的問題。文中分享了一段關於會議紀錄的經歷,反思了為何同事能在會議中更有效地展示價值,並提供了幾個提升工作表現的實用建議。透過主動深度了解他人需求、精簡工作流程以及提高能見度,可以讓自己在職場中獲得更多機會與成就。
Thumbnail
2024/08/03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 junior 在面試前做的準備。包括如何應對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你有類似的經驗嗎?」和「你為什麼想來這裡?」作者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個人的準備策略和心得,並分享了在面試前的資料蒐集及模擬面試的做法。
Thumbnail
2024/08/03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 junior 在面試前做的準備。包括如何應對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你有類似的經驗嗎?」和「你為什麼想來這裡?」作者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個人的準備策略和心得,並分享了在面試前的資料蒐集及模擬面試的做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那就是一層很炫麗的泡泡, 雖然身處在同一個時代下,但泡泡裡面的人跟外面的人卻是在不同的世界。
Thumbnail
那就是一層很炫麗的泡泡, 雖然身處在同一個時代下,但泡泡裡面的人跟外面的人卻是在不同的世界。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導演從她的自身經歷發展而成的長片,故事延續其短片作品《姊姊》。 《媽的多重宇宙》跟這部電影都在講述華裔美籍母女的相愛相殺。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導演從她的自身經歷發展而成的長片,故事延續其短片作品《姊姊》。 《媽的多重宇宙》跟這部電影都在講述華裔美籍母女的相愛相殺。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美國女孩》對我來說,幾乎是太私密,也太過靠近。溫和且平穩的語氣,反復無常的相處困境,電影裡我窺見昔日的模樣。那個還沒長大,青春期,家庭慢慢失能的模樣。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導演阮鳳儀的自傳性作品,整部電影細膩的描述了家庭的日常,以及面對衝突之間不同家庭角色之間的情緒應對。我喜歡這部片的畫面有一種沈靜的美,沒有太多的配樂,反而更能靜下來感受角色的心境,而片中角色面對事情的態度和情緒用語,其實也呼應了多數台灣家庭的日常。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導演阮鳳儀的自傳性作品,整部電影細膩的描述了家庭的日常,以及面對衝突之間不同家庭角色之間的情緒應對。我喜歡這部片的畫面有一種沈靜的美,沒有太多的配樂,反而更能靜下來感受角色的心境,而片中角色面對事情的態度和情緒用語,其實也呼應了多數台灣家庭的日常。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套我看得相當感觸的電影,大概因為我也是某個母親的女兒(笑)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一套我看得相當感觸的電影,大概因為我也是某個母親的女兒(笑)
Thumbnail
《美國女孩》賣的是一種台灣90年代進入千禧年之際的記憶共感;故事藉由一位女孩隨著母親和妹妹從原本移民美國的生活,回到台灣與父親團圓,並重新適應台灣生活的過程,描繪出有關「家」與「夢碎」的故事,十分動人。
Thumbnail
《美國女孩》賣的是一種台灣90年代進入千禧年之際的記憶共感;故事藉由一位女孩隨著母親和妹妹從原本移民美國的生活,回到台灣與父親團圓,並重新適應台灣生活的過程,描繪出有關「家」與「夢碎」的故事,十分動人。
Thumbnail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Thumbnail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Thumbnail
《美國女孩》由阮鳳儀編導,林嘉欣、方郁婷、莊凱勛主演,講述SARS疫情之下,由美國返台的家庭故事。 電影焦點,著重於第三文化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美國長大的女兒被迫返家之後,不僅面對母親罹癌的事實,也無法適應陌生的台灣生活。她心心念念的,都是美國的朋友,美國的愛駒,甚至是美國的氣味。 林嘉欣飾
Thumbnail
《美國女孩》由阮鳳儀編導,林嘉欣、方郁婷、莊凱勛主演,講述SARS疫情之下,由美國返台的家庭故事。 電影焦點,著重於第三文化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美國長大的女兒被迫返家之後,不僅面對母親罹癌的事實,也無法適應陌生的台灣生活。她心心念念的,都是美國的朋友,美國的愛駒,甚至是美國的氣味。 林嘉欣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