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展人及撰稿人:鍾子寅、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圖/國立故宮博物院、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佛教教團逐漸分裂為重視傳統的「上座部」、以及因應社會變化而產生的「大眾部」。大約西元1世紀左右,「大眾部」中發展出一個支派,更強調修行的目的是要利益眾生,自稱為「大乘」,意思是「偉大的車子」,並貶低其他派別為「小乘」,意思是「低劣的車子」,彼此批判激烈。
傳統的佛教(上座部)認為:只有導師釋迦牟尼佛能證悟佛陀的圓滿智慧;一般人努力修行,僅能達到羅漢的層次。親聞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聲聞弟子們,就是羅漢的典型。但在《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宣說人人都能獲得跟佛陀一樣的圓滿智慧,也就是所謂的「成佛」,其方法是「行菩薩道」,包括布施、禪定、遵守戒律過嚴謹的生活、發願以慈悲心利益眾生等,希望修行者將學習的典範,從羅漢轉變為菩薩。
在《法華經》中,釋迦牟尼佛對聲聞弟子說:因為眾生一開始難以理解深奧的道理,佛陀僅說淺顯易懂的教法,但這些只是權宜之計的「方便法」,並不圓滿;眾人其實都有成佛的潛力,因此在時機成熟時,佛陀就會宣說「正法」,也就是《法華經》,把眾人引導到跟佛陀一樣的圓滿境界。
《法華經》把「方便法」稱為「三乘」,也就是三種車子;引導到佛陀境界的方法,稱為「一佛乘」。《法華經》的主旨就是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教法總結為:先透過「三乘」方便法,要帶領眾人通往「一佛乘」的境界,也就是「會三(乘)歸一(乘)」。
隨著鳩摩羅什的優美文風及其門人的推崇,《法華經》在中國迅速獲得重視,許多佛教祖師鑽研此經、提出論說。特別是隋代高僧釋智顗(538-598,世稱「智者大師」),將《法華經》推升至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所有經典中的最高位置,作為其開創天台宗的根本經典,並對《法華經》提出開創性的疏解。例如在《法華文句》中,釋智顗將28品的前14品視為「迹門」、後14品視為「本門」,「迹門」的要旨是「開方便顯真實」、「會三乘歸一乘」,也就是「三乘」只是方便法,最終目的是「一佛乘」,「本門」要旨是「開近迹顯久遠」,也就是闡述「佛壽久遠」的思想。在《法華玄義》中,則將經題「蓮華」釋為「蓮花」與「蓮子」,「蓮花」(方便法)僅是過程,最終目的是「蓮子」(一佛乘)。釋智顗還著《法華三昧懺儀》,依據《法華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等開展出禪修、拜懺的實踐方法。
《法華經》不僅成為中國佛教徒常誦經典,也成為最受歡迎的發心刊刻、書寫的佛經。
《妙法蓮華經》卷一
十六國鳩摩羅什譯
宋刊蘇寫本
經摺裝;紙、墨;每半葉框31.5×15.6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故佛000166)
七卷本《法華經》卷一包含〈序品〉與〈方便品〉兩品。〈序品〉為整個法會的開場,敘述釋尊在北印度王舍城郊的靈鷲山(耆都崛山),四眾弟子、菩薩眾、天龍八部眾等聚集。釋尊先入於甚深禪定的狀態,在天空下起花雨、大地震動之後,接著從眉間放射出光芒,照向東方世界(他方國土),現種種景象。彌勒菩薩對這些瑞相感到困惑,透過與文殊菩薩的問答,預示了釋尊將演說大法。
《妙法蓮華經》(局部)
十六國鳩摩羅什譯
明成化11年(1475)內府刊本
經摺裝;紙、墨;每半葉框34.8×14.8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故佛0000052)
明內府刊本為明宮廷機關司禮監下所設的經廠所刊印。開本與字體皆大,採明初書法家沈度(1357-1434)書風,溫潤秀媚;上下雙欄,每板摺5半葉,每半葉4行,每行11字。每板板端刻「法華經卷第一」、「法華經卷第三」等經名卷次及板次「一」、「二」等字樣。每卷卷首有織錦書衣;接著為扉畫〈佛說法圖〉、經牌讚、〈御製序〉及唐釋道宣(596-667)所撰〈《妙法蓮華經》弘傳序〉;然後才是各卷內文;卷尾附拖尾畫〈韋馱天〉。經牌讚刻「六合清寧、七政順序」的四言韻文,上有「御製」二字,與〈御製序〉是明內府刻本的特徵。此件經牌讚與〈御製序〉皆有「成化十一年五月初一」的年款;然兩者實非成化皇帝(1464-1487在位)所撰。「六合清寧、七政順序」收於《大明太宗文皇帝御製序讚文》,可知撰文者為永樂皇帝(1403-1424在位)。
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宋拓本)(局部)
唐‧岑勛撰、顏真卿書 陝西西安 唐天寶11年(752)
拓本:改裱成冊;紙、墨;每幅28.7× 15.3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故帖000019)
此碑簡稱〈多寶塔碑〉,內容敘述唐代西京(今西安)龍興寺有位楚金禪師(698-759),在夜裡讀誦《法華經》至〈見寶塔品〉時,忽見多寶塔現於眼前,於是發願建塔供養。天寶元年(742),多寶塔在長安千福寺動工,據說「感通帝夢」,唐玄宗(712-756在位)遣宦官前來捐貲,並賜匾額。建塔期間,楚金禪師與同修大德49人於每年春秋兩季舉行「法華三昧」的懺儀,後經唐玄宗降旨而成為固定法事;建塔完成後,楚金禪師還奉旨抄寫《法華經》一千部,其中金字36部,用以鎮塔,又再書寫一千部,散施給大眾。碑立於天寶11年(752),由岑勛撰文,顏真卿(709-785)以楷書書寫,徐浩(703-782)以隸書題碑額,史華刻石。原碑尚存,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多寶塔碑〉為顏真卿44歲所書,在書史上為顏氏早期楷書的代表作,結字整密,用筆多藏鋒而顯內斂。據研究,此種書風承襲自盛唐時期抄錄佛經或官方文書的「官楷」樣貌。由於書名遠播,此碑歷代多有拓本傳世。
✨《法華經》及其美術特展 ✨
|展期|2024/9/6 — 2025/3/16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本館第二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