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也跟我一樣期待《小丑2》的上映嗎?
在這之前,勢必需要回顧一下《小丑》的故事:
混亂的高譚市裡,患有「狂笑症」的亞瑟立志成為一名單口喜劇演員,即使生活貧困與工作不順,他依然一邊照顧虛弱的母親,一邊懷抱夢想。
直到某次,亞瑟因為一把同事送他自保的手槍而被解雇,並在地鐵上意外槍殺三人,第一次報復的爽感漸漸使得他產生了改變。
一直以來,亞瑟深信自己是高譚市富豪湯瑪士·韋恩的私生子,在追尋身世的過程中,卻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活在妄想症母親的謊言中,而童年的虐待更是造成如今他悲慘的精神病症。崩潰的亞瑟,選擇用枕頭活活讓「母親」窒息而亡。
徹底扭曲的亞瑟,先後殺了曾經欺負過他的同事,以及將他當成笑料的主持人,正式以「小丑」之名走上了他的人生道路。而混亂的高譚市,也以鮮血與火焰歡迎這位英雄的誕生。
我一直都認為看電影的心境很重要,因為人生境遇的不同,就會對於同一部電影產生不同的想法。所以評價的好壞其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看法。
基本上,我對於漫威英雄電影沒有到那麼喜愛,但《小丑》是我最喜歡的一部英雄電影,喜歡到我願意花錢購買DVD來珍藏。
為甚麼那麼喜歡,可能是因為2019年上映時,剛好歷經人生低谷,《小丑》可以說是反映了當時我孤獨且痛苦的心境。尤其是亞瑟一身紅色西裝,一路從高處階梯雀躍地跳動,當時的我彷彿跟著亞瑟一起感受自由暢快的心情,直到今天也不曾忘記。
最近,因為《小丑2》即將上映,便將《小丑》拿出來重看,卻發現現在的我竟然有點嫌棄亞瑟的想法。雖然還是覺得亞瑟的境遇相當可憐,但卻不認同亞瑟在幻想泡泡被戳破後只活在報復的快感裡,無論是「亞瑟」還是「小丑」只是活在他人的期望與標準之下罷了。
即使重看《小丑》後,對電影的評價沒那麼高,但能讓我一開始看到它的「痛苦」,又讓我看到「人性」的那一面,就足以證明這是一部值得重複挖掘的好電影。
《小丑》能成功的關鍵之一,勢必要歸功於瓦昆·菲尼克斯注入靈魂的演技。
「大笑」不是一堆雜音,而是笑得孤獨而淒涼;
「跳舞」不是隨意扭動,而是帶著解放並雀躍的情緒;
這兩個表演不斷出現在電影中,看似簡單卻不容易的動作,塑造了「小丑」的特色。我認為,從外形到內在,瓦昆·菲尼克斯完美演繹了「小丑」這樣可憐又可恨的角色。
如果問我《小丑》需要進電影院看嗎?
我個人認為非常推薦進大螢幕觀看,讓全身心沉浸電影塑造的氛圍感,絕對能更加進入小丑的世界。
像是這一段背景音樂,帶著神秘、悲傷、懸疑等等複雜的情緒,襯托出亞瑟當下的心境,即使沒有台詞,演員的演技與配樂的搭配一樣能傳達意義。而我也相當喜歡這樣的表達手法,彷彿給觀眾一段沉浸的時間,如何解釋、如何感受都交給觀眾自己去定義。
而在場景美術方面,前期統一保持著擁擠、灰綠黑色調,看了就使人感到壓抑。
而到了後期隨著亞瑟的轉變,開始出現了以紅色為主的鮮豔色調,暗示著他血腥的嶄新人生。
這些鏡頭都充滿著巧思,利用演員的表演、配樂的跟進、精細的背景、移動的攝影機,就足以將觀眾帶入高譚市的世界,跟著小丑感受他壓抑又狂熱的內心。
藝術源於生活,而電影也源於生活。
許多人認為藝術離我們很遙遠,都在講一些「聽不懂」的話。但其實藝術誕生於人的七情六慾,簡單來說,當我們將感覺表達而出,就是一種藝術。只是差別在於表達方式的深淺與精準度,才會有好壞之分。
而我認為《小丑》是一部好看的通俗藝術電影。
它很通俗,
沒有甚麼很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傳達社會的殘酷與不公。相信很多人也會覺得這部電影如同一面鏡子,照映著如今社會的不滿與怨氣,而我們也是一群小丑,時常需要戴上微笑面具去面對這個社會,但其實內心充滿著許多憤恨。有些時候,我們都希望自己像亞瑟,一槍解決那些讓我們感到不快的人。
它很藝術,
演員、美術、音樂、鏡頭每一項的美感,才能塑造出那樣扭曲卻美麗的情緒。同時,讓觀眾藉由一個陌生人的角度去觀察「自己」,是認同小丑那樣瘋狂的報復行為,還是從中去看見自己不曾想過的觀點。思考也是一種藝術,而電影常常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對於你而言,有哪一句台詞、哪一個場景讓你感同身受呢?
歡迎留言分享
讓我們一起期待《小丑2:雙重瘋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