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寂寞
◆完讀日期:2024/9/7
◆作者:大衛.拉格朗茲(David Lagercrantz)
◆心得
在閱讀前作《蜘蛛網中的女孩》時,莉絲.莎蘭德的妹妹卡蜜拉雖然是個會用楚楚可憐的眼神操縱人的美人,然而我十分好奇的是生長在同樣病態的家庭中,儘管莉絲所行也不時遊走在法律邊緣,卻始終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和正義感;那麼卡蜜拉又是何以養成了會用美貌當作武器,試圖操縱身旁男人並讓他們為她鞍前馬後,為她施暴的女人呢?
瑞典的大勢媒體哥德堡郵報針對此書曾有以下評論—
拉格朗茲把千禧年系列寫到了終曲,雖是小說筆法卻把當前政局的暴力以文學角度作了剖析……在《終結狩獵的女孩》我們看到完整的圖像,她必須死,因為在這個由男人定義又憎恨女人的世界裡,注定是這結局……當莉絲擁抱她最後的十字架對抗自己的姊妹,那個源自同一血脈的至親,她的手也不禁顫抖了。她的妹妹卡蜜拉同樣活在這個憎恨女人的世界。拉格朗茲點明了這一點,卻也留下空間給讀者思考,到底這位拉森筆下的女英雄該當如何。
當我在閱讀本書之前看到此評論,就知曉前作那個生父對生母施以性暴力時會暗自興奮的女孩其來有自,作者拉格朗茲必先收束起了某些莎蘭德家的線索,卡蜜拉的變態心理也有其脈絡—而這一切正是源自於她們姊妹那不平常的家庭環境,靜待終曲揭曉。
唯有回望過去,才能找到這場姊妹終局之戰的鑰匙。
直到莉絲在因為與卡蜜拉較量,全人身心處於極度壓力之下,撬開一部份心房向布隆維斯特闡述了心底最幽暗的秘密時,我們才逐漸拼湊出真相—
莎蘭德姊妹倆的母親安奈妲偏愛長女莉絲(本來這在尋常兩個孩子的家庭裡也不是甚麼奇事),即使卡蜜拉在幼年時期就懂得利用自己的出眾外貌達成用群眾力量排擠孿生姐姐,然而離她成為醉心權力的施暴者,還有個關鍵點奠基了所謂的「黑化」—
札拉千科在發現自己那宛如洋娃娃的么女進入青春期,擁有讓男性見之垂涎的驚人美貌之後,一改對童年時期的她的漠視。他多次性侵了自己的么女卻還用話術引導正是自己讓她成了女人,不過事實上卡蜜拉也只是他用來對抗安奈妲與莉絲的棋子罷了。
安奈妲與莉絲則在那關鍵的時期認為卡蜜拉跟札拉千科是一國的,母親和姐姐聯手對抗她們二人看來是敵人的妹妹。
卡蜜拉從頭到尾在這個家就是一個局外人,她是那個成為罪犯前從來沒人出手援助過她的少女
也正如布隆維斯特後面所言是家裡最大的受害者,每個人都讓她失望了。(P339)
她是那個受過傷害之後求助無門只能任由病態的心理滋長,藉由效法父親的暴力,以掌控「錢」與「權」包裝不堪的、迷思的自我的人。
即使卡蜜拉惡貫滿盈,然而也許是同為生理女性,有吃過男人的虧卻訴諸無門的經驗(不過我沒有她這麼極端的例子,詳情見前文中《龍紋身的女孩》的首二段),即使我沒有要抹去卡蜜拉在《蜘蛛網中的女孩》中引誘並殘忍殺害年輕記者安德雷,在本作《終結狩獵的女孩》中為了引出莉絲對布隆維斯特施以火刑的變態行為;
我仍會在認為她可怕可惡的同時洞悉了她的脆弱,只能說洞悉並不能用懂得這種詞彙,就是因為即使我是個閱讀影劇時極容易共感共情之人,然而於我看來沒有人能真的全面懂得另一個人的感受,與之情感連通。
即使書中結局莎蘭德家死的是卡蜜拉,那可恨又可憐的卡蜜拉
即便我曾聽過有人說把人物寫死是作者不負責任的表現,然而在這對姐妹花的故事上,我則私自認為這是拉格朗茲的悲憫—
她們倆狹路相逢你死我活,有一個人必定死,但是拉格朗茲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讓莉絲切實戕害妹妹—
因著莉絲是一如《龍紋身的女孩》的瑞典書名一樣對付那些「憎恨女人的男人」
而卡蜜拉不是其中一員,她也是受害者,
卡蜜拉是在目睹自己遭火吻毀容後自我了結,她的悲劇還得由她自我了斷。
而莉絲則在一切結束後回到札拉千科成長的孤兒院的遺址,以本系列,莎蘭德姊妹鍾愛的「火」燒毀了她倆那罪惡生父的生長之地。
塵歸塵,土歸土,讓一切由札拉千科而起的罪惡由莉絲灑向札拉的汽油彈之火起始,燒毀根源之地後結束。
◆出版社:漫遊者
◆完讀日期:2024/10/28
◆作者:P.D.James
◆心得
從小到大,打從娘胎時候家母津津有味地看著柯南漫畫起,喜歡懸疑推理故事的因子或許早已在我的胚胎時期養成。偶然的一天,在要去觀賞國片【小雁與吳愛麗】之前我在烏日圖書館隨意逛到這本小說,一逛之下驚為天人,忍不住借閱下來;作者James女士是當代謀殺天后,曾著作多本推理小說,也獲得在英國有推理小說諾貝爾獎之稱的「鑽石匕首獎」,把「謀殺」與「傲慢與偏見」combine together,對既喜歡英式經典推理小說們又喜歡《傲慢與偏見》合體的我實在是非常酷炫的設定呀!
James女士的文筆延續珍姑的諷刺詼諧,敘述咱女主人公伊莉莎白成為萬眾矚目的龐百利莊園女主人六年後的故事—話說某月黑風高之晚,小妹麗迪亞如驚弓之鳥的不請自來闖入大宅,驚叫其夫喬治‧韋翰慘遭同僚丹尼上尉傷害,男人們趕至案發現場卻只發現全身是血、怒氣衝天的韋翰以及後腦遭遇重擊,已成為死屍的丹尼,一場大戲於焉展開—
作者在自己擅長的推理筆調之下,安排了嚴謹富有調理的故事架構,不只所有埋下的伏筆/線索/疑問最終都獲得合理解答,亦能維持Jane Austen的寫作風格,在韋翰遭遇審判時達西、伊莉莎白兩位主角的矛盾心理以及法庭上眾人的獵巫心態都有十分精準的描摹,讓身為讀者的我彷彿也成了書中一員。
而配角的費茲威廉上尉、韋翰、達西小妹喬安娜以及喬安娜的情人艾韋頓,作者也都根據他們各自的性格安排合適的角色動機與言語,主配角們在作者妙筆身花之下各得安放,對於珍粉暨推理粉的我而言讀起來真是大呼過癮。
我尤其喜歡〔尾聲〕中伊莉莎白與達西的促膝長談,讀者們才發現原來所謂廣大女性心中的「夢幻情人」達西先生雖貴為天之驕子,並已進入婚姻數年,仍然會在忠誠護妻友愛護妹的深厚成熟感情之中,擁有人們在感情中共通的自我懷疑、不時回想過錯檢討自身,與即使猶豫仍無法克制自己感情的一面,對於珍粉來說她精細完滿的用字遣詞更是完滿了所有《傲慢與偏見》書迷影劇迷對於兩人婚姻生活的想像;
爾後隨著夫妻倆旁觀,我也十分樂見喬安娜翰與超越他所屬時代,真正尊重女性主體權的亨利.艾韋頓走過謀殺疑雲,小倆口終成眷屬。
最後我一定要誇讚一下譯者—師大翻譯所前輩張思婷女士的翻譯,因為本作是古典小說,她的譯筆某些時刻(在我所感)帶有一點張愛玲的用字風格,字字珠璣,諸多成語用的恰到好處,卻也能在字裡行間帶著現代讀者所能理解的口語表達和口頭禪,閱讀的旅程十分享受。
◆出版社:遠流
◆完讀日期:2024/12/12
◆作者: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 )
◆心得
「英國經典推理小說祖師奶奶」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推理小說們從高中拜讀那最為經典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之後,其著作絕對是我走進書店和圖書館不時會翻開,或在沙發或在走廊蜷縮而閱的著作,十載倏忽而過,至今已閱讀十數本;
克莉絲蒂的著作是老派的經典文學,並不如現代某些推理作品極盡殘酷腥羶色之能事,卻能透過精巧如工筆畫的心理描摹和細密的布局—不只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享受透過人們言行之細節推敲,而享有閱讀動腦的樂趣,也對於人性有更多探究。
《底牌》的背景設定從書封的簡介就讓我感到十分有趣:喜歡開派對,面貌讓人望而生畏的富翁謝塔納邀請了(克莉絲蒂筆下那最著名的比利時小偵探)白羅與其他七位客人觀看他的「收藏品」—話說謝塔納可是個具冒險心理的怪咖,他蒐集「兇手」—這七位客人中有四位曾在人生中都因「過失」或是「有意」殺人過,卻沒有因此受法律制裁。
而白羅和另外三位客人則是「偵探」,這四個人不是曾經或者現在是警探,就是暢銷偵探小說家,以及在情報局工作者。
謝塔納於豐盛晚宴之後,煞費苦心的讓偵探們和兇手們聚成兩桌打橋牌,誰曉得當午夜來臨,眾人將散去之時謝塔納早已在眾人忙於打牌,神不知鬼不覺之時被一把精巧的匕首所謀殺?!
於是,故事從此揭幕—偵探們開始和兇手們用閒聊或問訊的方式問話,不只步步還原那四人當年如何「殺人」,也在最終不停透過事件的反轉,巧妙揭露殺害謝塔納的人究竟是誰。
過程中有人差點溺斃朋友,有人為了袒護別人而擔下非己之罪行,有人偷偷用職業的專業謀殺,卻讓人幾乎看不出端倪…這其中不只仰賴四位性別、邏輯思考模式、性格皆迥然不同的「偵探」們的通力合作,也在這些「兇手」與他們周圍人的人際互動之中,看見人性的幽微自私,而卻也在某些時刻一瞥些許光明、良善、(愛)之可能。
本書的精彩之處正是看出偵探們如何以我們所料未及之方式,讓真相件件還原,以及在最後白羅亮出「底牌」之時,回扣書名的同時,也確實只有四個字可形容當下所感—「拍案叫絕」。
◆出版社:商周出版
◆完讀日期:2024/12/1
◆作者:洪雪珍
◆心得
今年八月底,我結束了為期十個月的和美某英文補習班的行政櫃台輔導老師一職。
在這份工作期間,因原生家庭家人精神病復發風波和工作上的各種折磨—
上班期間跑上跑下,每天下班回到住處身體都累到不是自己的,晚上下班騎車像入定夢遊一場,默默無聲的我廣泛性焦慮症加重,長期胃炎和胃食道逆流更是加劇,在工作的十個月內我掉了十多公斤,整個人生病了,六~八月多次有輕生與自傷念頭閃過,卻還在擔憂經濟狀況和各種上級的言語否定之下不停懷疑是否是能力真如她所言不夠才只配接受如此之待遇,全職的工作經歷不算多的我更是因工作經驗不足,敢怒不敢言。
最後我終於在八月中焦慮席捲而來,吃甚麼下去都嘔吐時感受到若是再不走,我會垮掉,於是提出離職並跟上天迫切禱告後我終於得以在兩周內算是快速的離開職場。
然而如何面臨「自己失業自己」,休養四個多月身心依舊還沒完全恢復過來,一面要面對不同親友提供的職缺一一婉拒,而一面學習慢下來養身體照顧身體,情急不得才是我離開後的挑戰—
這本書是我在商周雜誌的Line滑到得知的,讀完介紹文章當下忍不住立刻從當時所在的圖書館借閱—
洪雪珍老師把全書分為五個章節,深入淺出地剖析失業並提供各行各業無分主管職員各種背景的案例,讓失業不再是種汙名。
當我慢慢讀到P73「職場憂鬱症」時整個人忍不住痛哭失聲,因為書中的症狀∕條件我在補習班的工作歷程中每一項都具備,在此之間從國中開始一路到今年27歲,身為好學生好勞工絕不肯輕易認輸和放鬆下來休養的我才終於知道我真的生病了,我的離職並非一時衝動,而是一種自救,那一刻我終於放過(因旁人看來)快速離職而不斷自我懷疑和內耗的自己。老師所引用日劇《月薪嬌妻》的名台詞「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更如定心丸接住恐慌不已的我。
而在接下來幾個章節,洪老師有系統並以自身擔任斜槓教練的經歷,帶入十分多元,涵蓋不同學歷背景行業的「(前)失業者」的故事,以及許多人在失業的過程中—
或是認識自己的優勢並自創職涯,用斜槓做一些很多角化的經營和嘗試,創造第二春;
或是重拾/修補家庭關係,我才明瞭其實有許多學經歷與能力比我優秀的職場前輩也曾經因為各種原因失業,然而其中不少人都能再站起來,並活得比之前更好—我一個27歲的年輕人又憑什麼事事都只看自己的短處,只因為前兩份工作經歷不順就全然否定自己的努力,再也爬不起來呢?
最後洪老師也提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創造自己的「個人品牌」,讓我對於自己經營五年多近六年的影劇評平台多了些信心和往前的動力,誰知道呢?也許就在一步一腳印的路上終有一天,可以在漫漫網路世界中遇見伯樂,或許憑藉邀稿創造第二份收入呢!
總而言之,洪雪珍老師的這本書聰慧直白中帶著溫暖,是本實用的工具書, 許多內容受限篇幅和寫作主題一貫性無法一一分享,然而我十分慶幸自己在Line推播下未滿而立之年,就透過讀這本書能及早明瞭台灣社會的職場現況、各年齡層會面臨的問題與未來職場趨勢,在轉職過程中獲得能量,重新出發創造自己的職涯,拿回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