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殺啟事》
前言
之前看過《東方快車謀殺案》和《無人生還》的電影,這次是第一次看阿嘉莎的原著小說。和看電影時的感受差不多,都是一開頭就發生謀殺案,再慢慢解謎。
劇情介紹和心得感想
《謀殺啟事》特別在故事開頭就有人在報紙上預告今晚小圍場將會上演一樁謀殺案。附近居民好奇心勝過求生欲,來到萊蒂西亞家。六點半一到,燈果然熄滅,在眾人兵荒馬亂驚聲尖叫下,萊蒂西亞遭到流彈擊中。燈亮起後有一名男子躺在血泊中。經過一系列調查,警方得知這名男子有詐騙金錢前科,也認識萊蒂西亞,但警方還是需要排查在場每一個人的嫌疑。
故事大約三分之二都在介紹人物關聯,萊蒂西亞的小圍場裡住著許多人,想當然爾這些人都有可能是兇手,只是人物關聯太過複雜名字又太難記,看著看著就眼花撩亂。最有犯罪動機的是萊蒂西亞近期收留的姪女菲莉帕和姪子,警方發現萊蒂西亞只在她們小時候見過她們,所以很有可能這兩個人是冒名頂替,為的是萊蒂西亞的遺產。儘管萊蒂西亞宣稱她的小圍場沒有任何值錢的寶物,警方還是查出她是某富翁一大筆遺產的繼承人。原因是萊蒂西亞曾經當過這富翁的秘書,替他賺了許多錢,富翁膝下無女,所以妻子貝拉是第一繼承人,萊蒂西亞為第二繼承人。富翁的妻子健康不佳,所以萊蒂西亞很有可能得到那一大筆錢。所有人都知道看起來最像兇手的肯定不會是真的兇手。
最後真相大白,姪女菲莉帕不是冒名頂替,另外一個名字看起來很像姪子的其實是另外一名女性茱莉亞。這一切都是萊蒂西亞,喔,是夏洛特,她的雙胞胎姊妹策劃的。原本眾人以為已經死於疾病的夏洛特根本沒死,反而是身體健康的萊蒂西亞因為流感而死。夏洛特決定把自己變成萊蒂西亞,死掉的姊姊變成夏洛特,反正沒人分得出她跟姊姊。故事裡被她殺死的人都是有可能識別她身份的人。
以上這些解謎全都在最後一章一次倒出來了,我不太喜歡這種推理方式。作者隱瞞太多,觀眾僅憑微薄的線索根本推理不出兇手是誰,最後揭開兇手也沒有雞皮疙瘩爆發的震撼,只有「蛤……?喔……」的迷惘,Maple女士好像變成一個說書人,負責講完剩下的故事。可能拍成電影會比較助於觀眾對案發畫面的掌握,不然僅憑文字描寫真的不知道誰在哪裡幹嘛。我真的很想看阿嘉莎讓Maple大展身手,推理不是專屬男人的領域。
總結
劇情:
推理爽度:2/10
邏輯強度:8.5/10
文筆:7/10
女權程度:8/10(意外的是,Maple和萊蒂西亞夏洛特姊妹都不婚不育)
推薦程度:5/10
《灰燼的光輝》
前言
陸陸續續花了一年才讀完,忘記了是受誰推薦而讀這本書。前面三分之一並沒有很觸動我,到了《從門檻到門檻》、《言語柵欄》、《無人玫瑰》、《線太陽群》和《轉暗》才有豁然開朗、被擊中的感受,書籤也全都集中在這五部詩集裡。
心得感想
剝開這些詩,能看見詩人的創傷和希望。儘管我對保羅策蘭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猶太人,我還是能讀出他詩裡的壓抑和純粹。他的詩句十分跳躍、隨機、抽離,像一個人煢煢孑立於大風吹過的曠野所呼出的氣。
我對詩的定義是美得很有生命的重量,保羅策蘭的詩讓人一讀就知道背後詩人的生命歷練很坎坷,而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這些坎坷被內化成一縷魂,被緩緩吐出、娓娓道來,就如同這本書的書名「灰燼的光輝」。當然不是說只有經歷過創傷的可憐人才能寫詩,而是這世上沒有人沒有痛過,好的詩人寫的詩句能讓人感同身受而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這就是我一讀就認為保羅策蘭的詩非常「詩」的原因,神奇的聯想、空靈的意象和童真的字眼,許多看似毫不搭嘎的詞語如碎浪最終匯合在一起,表達自古以來所有偉大詩人都在處理的主題:生命、自由、希望、愛。我喜歡的詩篇讀起來都沒有太濃的男詩人味,可惜的是,後面三分之一又原形畢露了,我衷心地討厭詩裡出現陰莖、勃起等字眼,除非陰蒂充血也有出現。
在此存放我最愛的片段(有畫線的幾個片段):
「他們收穫,他們榨取著酒,他們壓榨時間如壓榨他們的眼睛,他們窖藏哭泣滲出的酒,他們在太陽的墓穴裡準備著以在黑夜裡變強的手。」
「把你的旗幟降下,紀念吧。降到半桅為了今天和永遠。」
「光,無須尋找,你留下雪的陷阱,你攫住你的獵物。兩者都有效:觸摸和未觸摸。兩者愧疚地談著愛,兩者都要存在和死亡。 」
「海,被品嚐,喝掉,夢掉。 一小時的靈魂暗蝕。」
「像時間一樣深陷,我們墜落,墜落,躺下,墜落。而墜落:我們曾是。 我們是。和夜一起,我們融為一體。流逝,流逝。 」
「你曾是我的死亡:你,我可以握住當一切從我這裡失去的時候。 」
「在冬天的禁林區一棵松樹赦免了自己。 」 「在世界們之間,起來對抗這眼花繚亂的含義,相信淚痕學著去活。 」
總結
文筆:7/10
女權程度:?/10(沒有的東西可以不評)
推薦程度: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