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豆瓣日曆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下一個素熙》,借此機會在這裡回顧我去年寫的兩篇影評~
由鄭朱莉導演,裴斗娜、金施恩主演的韓影《下一個素熙》獲第6節平遙國際電影展羅伯托·羅西裡尼榮譽最佳影片,是一部直擊現實的社會寫實類電影。在近年商業片主導的韓影市場中,《下一個素熙》是具有獨特氣質的存在。
影片講述在職業學校就讀的高中生素熙,初入一家通信公司做電話客服實習生,在公司的壓榨環境下,素熙目睹了直屬上司組長的死亡,不久之後,素熙的屍體在水庫被發現······
與素熙共用一個舞蹈練習室的刑警吳宥真負責調查素熙的死因,雖然明確是自殺案,但宥真發現素熙的“加害者”其實另有其人,她是被逼而死!
加害者是為了就業率把學生們隨便塞去外包公司的學校;是壓榨實習生、違反勞動法的公司;是互相推脫責任的員警、教育廳和勞動局;是對孩子一無所知的父母,加害者,是創造出這社會的所有大人們。
而每一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都有可能是“下一個素熙”。
正如海報上,素熙分明是主人公,她的臉卻是小而模糊的,類似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的金智英,素熙也是一個縮影,一個符號。
看簡介也應該能感受到,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現實到窒息的故事。
電影整體完成度很高,劇本和影像都十分工整。但並非流水線產品,而是看得出用心打磨的工整。
影片結構比較特別,可以簡單分為兩段,前半段聚焦素熙,後半段則是宥真調查素熙案。兩人只在舞蹈室有過一面之緣,沒有交流,除此之外沒有直接的對手戲。
前半段節奏較慢,加上灰暗色調,難免有些顯沉悶,需要一點耐心。雖然有兩人死亡卻沒有一樁是兇殺案,沒有刺激視覺的畫面,也沒有背景音樂,完全的寫實主義。
其中有個場面印象很深,素熙從舞蹈室出來,樓梯間看到外面下起了雪,是從那時候開始嗎?素熙對生活的絕望感。
雪給人寒冷的印象。當熱愛跳舞的素熙不再跳舞,只是靜靜旁觀後從舞蹈室默默離開,就像素熙從過去的生活中離開,而等待著她的並不是嶄新美好的生活,而是昏暗又冰冷的現實。
構圖也充分起到表達情緒的作用——狹窄的樓梯,被“框”起來的、方形的天空中下著冰冷的雪。前後兩幕連接在一起,可以感受到與舞蹈室室內截然不同的明亮程度、溫度差,一明一暗,一熱一冷,素熙的心情變化也正是如此。
雪的意象在這部電影中反復出現。不僅這一幕,還有前組長死在落滿雪的車內;素熙在雪天割腕,雪地被染紅了一塊;還有素熙走進那冰冷的水庫時,陰鬱的天空開始下雪······
片中大部分下雪的場面,幾乎都和死亡有關,雪的意象有著冰冷、絕望的意涵,這一層是比較明顯的,另外,結合後半段劇情對“加害者們”的控訴,我突然想到或許···雪的意象也和伏爾泰那句名言——“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有關。
沒有人為素熙的死負責,每一個負責人在為了不負責而“踢皮球”,甚至受害者有罪論,指責是素熙本來就是“不良學生”。
學校班主任對素熙割腕的事不聞不問,只擔心素熙闖禍給學校聲譽帶來負面影響而指責了她,無視公司的問題以及前組長的死對素熙的衝擊,還叫她繼續去上班。
後來宥真對班主任說,從時間上來看,素熙很可能就是從和班主任談話之後決定自殺的。
班主任不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只關心學校聲譽和就業率······
這所職業學校宛如大型勞務市場,就業率至上的利益集團,教導主任理直氣壯聲稱“這就是現實”。
不管學生專業是否對口,老師也沒有現場考察監管,只是把學生們隨便送去一些三四層外包公司,甚至有安全隱患的公司。
公司更是說素熙和其他員工們都是自願加班的,想必大部分職場人都能共鳴。
公司為了KPI,給員工大量難以在規定工作時間完成的任務,做不完只好加班,被說成“自願加班”,但即使素熙加班,公司也以實習生不穩定為由,不給她應有的提成。
這場戲不僅臺詞非常尖銳直白,鏡頭語言也有特別設計。宥真一個個盯著他們,鏡頭就以她的視角從老闆橫搖到新組長,特寫他們的面部表情,果不其然,每個人都心虛地躲避視線,不敢直視宥真。
公司和學校這邊都是無解,公司推責任給學校,學校推責任給教育廳,宥真順藤摸瓜去了管理各學校的教育廳。
得到的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教育廳踢給勞動局;教育廳專員再次強調就業率,每個人都表現得不痛不癢、一副不關自己事的樣子。
到這裡其實就不僅僅是素熙個案的範圍了,表現的是現實社會結構、制度層面的弊端——以就業率為宗旨的教育系統,教育成為另一種商業,利益勾結自然會從中滋生。
教育廳分權(甩手)給學校,學校沒有規範執行和監管,可憐的學生不被當獨立的人,只被當成“數據”。
這一切令人寒心,卻無法反駁。感覺根本是沒做什麼戲劇處理、毫不誇張的現實景象。自殺率高居第一,生育率倒數第一的國家,不是一蹴而就的。
當然,這部電影揭露的弊端幾乎是東亞困境的共性,素熙,不分國籍。
有意思的是每次在這類社會寫實類、揭露社會弊端的電影評論中,總能看到一派言論,大概是“只拍不改有什麼用”之類的。
電影裡揭露的問題很大,但無解,即使是作為員警的宥真,最終也無法向任何一人問責,只能那樣虛無地送走素熙,看著素熙唯一想留下來的舞蹈視頻落淚。
可是,即使“拍出來也沒用”,即使不是每部電影都能像《熔爐》《素媛》一樣改變現實法律,這世界也仍然需要像宥真一樣追根究底的人,需要像這樣看起來“沒用”的電影,話語權本身就是意義。
意義還在於這部電影的題材立意和表達的完成度。現實批判力度很強,不是隔靴搔癢的類型,而是直白地指出環環相扣的利益結構弊端,分段結構剝絲抽繭地挖矛盾的本質,整體敘事呈現出遞增的尖銳感。
素熙跳舞作為開頭和結尾,前後呼應部分工整但不落俗套,是久違遇見的扎實劇本。
另外,結構上除了分段,宥真的探訪順序也有特別設計——在加害者的敘事中穿插的倖存者敘事。他們是素熙的同齡朋友,也在這環境下掙扎著、手足無措的“素熙們”,他們也可能成為“下一個素熙”。
沒那麼絕望但是非常、非常揪心的一點:當所有大人們都在厚臉皮地推卸責任時,這些同樣遭受壓迫的孩子們卻承擔著罪責感。
“不是因為你不在身邊,素熙才走的。”
總需要宥真這樣的大人,來告訴孩子們“不是你的錯”,或者告訴他們“一定要說出來”。
這也是電影的意義之一,不算什麼解決辦法但是很重要的事。
看素熙在下雪的冬天走入水庫時,想到《黑暗榮耀2》中同樣是準備自殺的東恩和房東奶奶在漢江相遇,兩人說著“我們等春天到了再死吧”互相攙扶著活了下來的場景。
如果,素熙走進水庫的時候,如果也能遇到什麼人······如果宥真早一點認識素熙,如果前組長可以堅定地揭發公司罪行,如果小酒館老闆那天能和素熙說幾句話,是不是素熙就會活下來?
沒能等到春天再死的素熙······
當不幸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我們又是否有審視的勇氣?
最後想說一下全片我最喜歡的一組對照鏡頭,看看導演除了直接用臺詞批判,是如何用鏡頭語言審視和表達的。
素熙和宥真在不同時間、同一地點,看到了縫隙中的一束光。完全是一樣順序的分鏡,一束光照在腳上的特寫、全景、再到面部特寫。兩人之間微妙的交集,雖然場景幾乎一樣,心境和意義卻全然不同。
當光照在素熙腳上,她看向門外,表情是茫然、空洞的,那樣一束光並沒安慰到她,更多是一種恍然隔世的感覺。
注意對比宥真和素熙的面部特寫鏡頭,當宥真察覺到那束光,不同於素熙看向別處,宥真是直視鏡頭的。
直視鏡頭通常是有想向觀眾傳達的信息,比如非常經典的韓影《殺人回憶》中宋康昊直視鏡頭,是對現實中殺人犯的凝視。直視鏡頭會使人物和觀眾產生情感連結,有時也會“把壓力給到觀眾”。
宥真向觀眾傳達了什麼信息呢?這部電影鏡頭語言表達很特別,因為沒有直接說出來,一個眼神的意義可能有很多種,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也許她也在通過鏡頭質問“加害者們”——創造出這種世界卻說著這就是現實的大人們。
也許,她只是看向了“下一個素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