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師諮詢時,發現部分家長或老師要說出一句關心孩子的話,有如要上刀山一樣,千百個不願,常聽到類似以下的說法:
1 他態度這麼不好,我還關心他,至少他要態度好一點吧!
2 對他好,他就拿蹺了。
3 他態度這麼不好,我不拿出威嚴,怎麼管教其他的孩子。
大人常被這幾個迷思困住了,誤以為管教就是要以堅持、威嚴來讓孩子「順服」、「聽話」。
在這三種迷思裡,第一種大人糾結在孩子要先改變,和孩子互踢皮球,忘了孩子還在學習的階段,忘了自己是成熟的、有能力示範什麼是好態度的大人。
第二種大人對於自己和孩子都失去信心,不相信自己能用柔軟的方式教孩子,也不信任孩子的內在都是想好好靠近大人,不會有孩子天生想與大人為敵。
第三種大人忽略了自己正在所有孩子面前示範威嚴,忽略了在旁觀看的手足或同學,正在學習如何和這個孩子相處,而他們也正在觀察,萬一自己也像那孩子一樣犯錯時,大人會如何對待他們。讓孩子們心生畏懼,不是好的教導方式。
教養孩子的確是需要堅持的,但不是堅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堅持用對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對阿德勒來說,對的方式就是能引領孩子朝向社會情懷的方式。
什麼是社會情懷呢?又該如何教導呢?在《克服自卑的勇氣》這本書從原則到案例說明,幫助我們不再困在迷思裡~
1 安然自在的面對孩子的困難。
2 理解孩子的心靈運作。
3 正確的回應。
4 正確的教導。
願我們都當個有社會情懷的大人,陪伴孩子發展社會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