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專注力:幫助孩子更輕鬆有效的學習》這本書,書中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專注力以及提升學童專注力的方法,許多的研究發現和介入方式與Adler心理學有異曲同功之妙,看完整本書讓我更理解專注力缺陷的孩童,也學到許多實務上的合作方法。
我很喜歡書裡的一個比喻—「偶爾血壓高沒關係,但是如果血壓一直很高,那可能會造成中風或腎臟病 」,作者藉此來說明如果孩子偶爾缺乏注意力是沒有關係的,但是,如果這個現象是常態,那麼,我們的孩子可能得要面對因專注力不足所引發的學習、人際、生活任務和情緒困難。這也點出,現今常成為師生衝突之一的專注力議題,並非情緒化的論誰對誰錯,而是需要客觀全面的觀察孩子,理性的評估討論如何做才能找出對孩子最有利的預防和協助方式。
Adler認為大人應該穿透表面行為,理解孩子的心靈運作,而《專注力》作者也提醒我們,孩子的不專心不是他願意的,而是一個求助訊號,因此,不被外在行為的煙霧彈矇騙是最重要的,而我們要幫什麼、怎麼幫,在書中有許多詳細又實用的說明。
當孩子被評估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時,除了與醫療專業合作外,家庭和學校的合作更需要成為孩子的支持:
以台灣文化來說,父母諮商尚未普及,不過,這也道出了父母合作對於協助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在家中可以安排固定30分的陪伴遊戲或學習,增加孩子的依附安全和生活架構的穩定性。
此外,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和適時的活動,更是對所有孩子都有益的成長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指出愉悅情緒有助於學習,當腦內分泌多巴胺時,孩子能專注並啟動學習的熱情,如同Adler所重視的情感連結,當孩子在關係中能感到安心愉悅時,內在的好感覺能讓他學得更好,學得好,自我的價值感便能提升,更願意接受學習的挑戰。或許,對父母師長而言,陷在專注力不足引起的各式問題行為時,不妨抬起頭來,把聚光燈拉大拉達,多看到孩子在問題以外的長項,引導孩子發展優勢,找到自己的舞台,讓笑容成為引領他的那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