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觀察到許多很用心的家長會很願意花費時間跟孩子進行家庭會議或事後檢討,注意到當覺得孩子行為不當時,比起責打和忽略不處理,更多家長開始會選擇冷靜溝通的方式去回應,在旁邊看到的我真的覺得很值得鼓舞。
但仍然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明明釋出願意聽他們說話的善意了,也告訴他我不會生氣罵他或打他了,為甚麼溝通還是成效不彰呢?」
溝通時有許多因素是需要被納入考量的,但第一篇我想先從氣質的部份跟大家聊聊看。
親子溝通成效為什麼跟氣質有關
越是容易敏感、害羞退縮的孩子,越難以負荷、也較難立刻回應太多的問題,尤其是沒有選項的開放式問題。
「你覺得下次可以怎麼做呢?」、「你為甚麼那時候會這樣做?」……。
這些問題雖然看起來語氣溫和且開放,但是依舊會讓敏感的孩子感到有壓力,孩子內心可以敏感的知道現在自己正在被討論「我犯錯了」的這件事,或是不管是什麼,但我正在被討論中。
因此更容易因感到害怕而閉口不言或是迴避,即使內心有一些答案,可能也難以將答案說出口。畢竟有想法、到把想法說出來、到用大家可接受的方式把想法說出來,這些階段各有不同的實行難度。
所以如果跟較退縮害羞的孩子討論時,話題推進的速度如果太快,經常會變成孩子僵直的站在一旁,或只能尷尬的笑,而家長像旁白一樣自顧自地說話,自顧自的結語,並且感到內心受挫的情況出現。
那身為家長的我可以怎麼做呢?
心態上要先做好孩子不一定能順暢回答的心理預備
我們找孩子溝通和討論的目標,通常是要去培養累積孩子對情境行為的思考、覺察和練習溝通協調的能力,我們想訓練孩子可以更知道怎麼跟別人合作,不是要教訓孩子,因此為了要達到這些不容易的目標,尤其對於敏感害羞的孩子來說更是有難度,勢必是需要一些時間的,因此家長要做好前幾次可能吃閉門羹的準備,且提醒自己引導不能太快。
行動上有以下的作法可以參考和注意
溝通前先營造好安全的氛圍
並不是孩子不回答問題,我們就不可以問他問題,而只是需要做的準備會比較多。討論一開始時,家長要去做的引導步驟、營造安全氛圍的動作會需要多一點,舉凡態度冷靜和善的告訴他,家庭會議的目的只是想要讓家裡的每個人更好,不是要責怪任何人,以及給予孩子支持和信任的言詞,告訴他你慢慢說,我會好好地聽,適當的幽默感等等都是累積安全氛圍的方式。
我們在越有安全感的情形和關係裡,通常會越能夠跳脫負面的感覺,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而能夠說真心話,某部份對於親子溝通是很重要的。
開始溝通時家長先做分享的示範者
孩子在沒有示範或練習下,有可能有想法也會不知道要怎麼說出來,或可以怎麼開頭。因此,家長就需要先當示範者。在氛圍的鋪陳完成後,一方面可以由家長稍微描述自己的觀察、想法以及想到的解決方式,藉此示範給孩子知道如果換成是他要表達時,可以怎麼說出他的想法,可以用什麼類型的語句,再鼓勵孩子表達看看,孩子有方向的話也會更容易開口的,這對於他獨自在外時,面臨需要自己跟同儕或師長溝通的情境,也會有所幫助。
過程中適時的觀察互動狀況調整對話方式
如果開放式問題無法有答案,孩子面對提問經常傾向轉頭迴避、回答不知道或不回應,就先用閉鎖式的問題確認你的困惑,把:「你覺得做這件事情會有甚麼結果?」改成:「我不確定你做了這件事是忘記了我們的約定還是忍不住?」、把:「你為甚麼會這樣做?」改成:「你是因為肚子太餓了才搶東西,還是只是看到有點心太開心才忍不住去拿? 」。
並且用我是孩子的幫手,不是孩子的判官的態度回應孩子,例如孩子回答:「我是忘記了」,我們可以這樣回應:「嗯嗯,聽起來要記住有時是需要練習的」。
隨後討論未來預防的方式:「那下一次你會需要我怎麼幫你?」「下一次我先提醒你,還是你練習自己提醒自己?」「我想到oooo和oooo的方法,你覺得呢?」,會比較快能夠找到的共識。
在結束對話前,尊重孩子可以有他的選擇權,但讓他知道選擇後的事情發展
如果孩子在溝通過程中多數閉口不言,家長仍然可以同理他,並且告知這個反應的後續:「如果你還沒有辦法讓我知道你想怎麼做也沒關係,但是我擔心下次發生一樣的事情會讓我們都遇到麻煩,我不希望一直這樣,所以會先照我想到的辦法去試試看喔! 」「但你隨時可以跟我說你的想法,我們可以再調整。」釋出彈性給孩子知道,同時開始著手處理問題,也是一個不會讓問題停滯,但仍然給予孩子空間的方法喔!
註:如果孩子提出的辦法有明顯的改善空間,家長除了肯定他的勇敢發言外,也要花時間引導他注意到辦法的優缺點,告訴孩子你的顧慮,也聽聽孩子的顧慮,大家一起找到相對可以執行的解決方式喔。
喜歡歡迎按愛心或追蹤粉專李芳儀臨床心理師
下一章會談到溝通時也要另一個需要考量的因素:孩子目前的年紀,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