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成果,在“要讀什麼?”就已經決定了8成。」
「讀書只需要想兩個問題:讀什麼好?怎麼讀好?」
「對讀書而有有幫助的輸出是什麼?」
「短期有幫助的輸出,是將原本不會的事情變得會。」
「長期有幫助的輸出,是從沒有懷疑的嘗試中找出新的問題的能力,以及掌握新框架的能力。」
這段討論,節錄於日本作者本山裕輔[1]的著書,
《投資としての読書―本をスキルとお金に変える》[2]的第58-63頁,
引發我對「讀書的營養均衡」的思考。
看本山裕輔這樣一說,我還真的沒有思考過讀書輸出的短期幫助與長期幫助應該怎麼聚焦。
我自己很喜歡讀那種有系統,或者是挑戰傳統系統的書,
總喜歡探索一些沒看過的角度,有點邪魔歪道的就會讓人很好奇。
這種有系統的書,對應了本山裕輔說的長期有幫助的輸出,
就是可以從看起來很普通的嘗試,不疑處中有疑,問出新問題,掌握新框架。
但本山裕輔講到的,短期有幫助的輸出,
更像是那些 recipe,教學,教人很快上手一個工具的內容。
我之前都覺得這類的東西誰準不太夠,
有點太趕流行,感覺沒什麼深度。
但用本山裕輔的角度來看,這種講實用性的東西用深度去看自然淺,
但這種實用性的東西,最大的效用就是可以幫助你從「不會」變成「會一些」。
而在我經驗上,的確「會一些」後能看到的世界,能想事情的角度,
都比「不會」那時候看的東西還要寬廣很多。
以此為戒,之後我看那些教程風格的內容,或許要先沉得下氣去跟著學一下,
先上手了,之後再去整一些比較高的框架來系統化經驗。
的確,先要有經驗,再拿框架來管理,才是學以致用的正確態度。
Reference
[1] https://note.com/yusuke_motoyama/
[2] https://www.kinokuniya.co.jp/f/dsg-01-978486680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