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只注重結構化筆記,忽略了對好奇心的探索與發揮
許多碩博士生在做筆記時,往往會過度依賴如同「工程師」般的邏輯與結構,將重心放在筆記的規範與條理性上。他們會投入大量時間整理和分類資料,建立嚴謹的框架,但這樣的做法常常忽略了隨機產生的靈感與思考。這導致學生在面對新問題時,缺乏靈活的思維,無法跳脫固有模式來進行創新或突破。
2. 未能善用洞察作為筆記之間的連結點,讓筆記成為孤立的片段
很多學生經常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瞬間的靈感或洞察,這些想法往往非常寶貴,但他們卻未能將這些洞察與現有的筆記進行有效連結,導致知識片段無法相互呼應。這種情況下,筆記就像是零散的資料庫,缺乏有機的關聯與流動,無法幫助學生建立更全面的知識體系,也讓他們在需要綜合運用知識時感到困難。
3. 忽視筆記系統的自然生長特性,導致系統僵化無法應變
理想的筆記管理應該像園丁一樣,以好奇心為引導,讓筆記系統能夠有機地生長、擴展並自然連結。然而,許多學生過度依賴固定的結構,忽略了筆記系統應該隨著他們的學習進展和知識增長而變化與調整。這樣僵化的系統最終會變得無法適應學生的成長需求,阻礙了知識的自然延展與創新能力的發揮。
你在碩博士生筆記管理的過程中,還見過哪些其他常犯的錯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