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孤島與可信數據協作的未來】

【數據孤島與可信數據協作的未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數據在不同公司或組織之間難以共享與協作,這種現象常被稱為「數據孤島」或「數據高牆」。公司擁有自己的數據庫,但在需要與外部合作時,數據共享變得異常困難,往往需要經過冗長的審批過程,甚至可能拖延幾個月,這讓整個合作的效率大大降低。

raw-image



▌數據科學家的困境


對於數據科學家或機器學習工程師來說,這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許多技術專家在進行模型訓練或分析時,常常需要跨公司獲取更多數據來支持他們的研究。然而,數據審批的過程往往冗長,從數據共享的批准到實際使用,可能需要數週甚至數月的時間。這導致技術專家的生產力下降,項目進展緩慢,企業無法充分利用數據來驅動創新。


▌數據隱私與安全的顧慮


數據共享的困難,往往來自於企業對數據隱私與安全的擔憂。企業通常對外部開放自己的數據持保留態度,擔心數據洩露、數據權益被侵犯,或無法確保合作方的數據保護措施足夠到位。因此,許多公司寧願聘請專家來內部處理數據,而非冒險將數據共享出去。


▌Confidential Computing與Differential Privacy的解決方案


為了彌合這些障礙,Confidential Computing(可信計算)與Differential Privacy(差分隱私)等技術正在快速發展,這些技術旨在建立一個可信任的數據協作環境。透過這些技術,數據在共享過程中可以得到保護,數據擁有方與使用方之間的隱私風險大幅減少。


Confidential Computing 可以確保數據在計算過程中的隱私保護,而 Differential Privacy 則可以在數據分析中保護個體隱私,讓數據協作更為安全。這些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實現「可信數據協作」的可能性,並且為未來的數據共享與協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利他的數據協作與未來展望


未來,數據協作的目標不僅僅是建立「可信賴」的環境,而是朝向「利他」的方向邁進。也就是說,數據不再僅僅為某一方帶來價值,而是讓各方在數據協作中都能受益,並相互產生價值。這樣的價值不僅能夠促進合作,還可以為數據進行定價和商業化,將數據真正轉化為一種具備經濟價值的資源。


▌自動化的未來:數據驅動社會的理想


假如數據協作能夠高效、安全地實現,整個社會將變得更加自動化。數據將驅動決策和流程的自動化,進而大幅提升生產力和創新能力。這樣的社會或許不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人們只需提供個人偏好,讓自動化系統運行並為人類服務。


這樣的未來,或許看似是一個烏托邦。數據驅動的社會將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使我們能夠專注於享受生活和創造幸福。如果數據能夠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協作,那麼整個文明或許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終點,這也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現代工作環境中,我們常常需要同時扮演多個角色,這不僅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靈感與經驗,也有助於全面發展自身能力。我目前的生活中,同時扮演四個角色:研究員、創辦人、教練和作家。這些角色相互交融,為彼此提供豐富的內容與素材。以下是我如何利用這四個身份,來安排一天的時間並達到最大效能。
自從2017年7月來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今年2024年,正是我在美國的第七個年頭。這段求學之路,尤其在普渡大學的五年博士階段,讓我在統計學和機器學習領域中不斷成長和反思。 ▌2017-2022:普渡大學的博士旅程 這五年,我在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我的研
身為一名博士後研究員,我深刻理解碩博士在學階段的挑戰——不論是論文撰寫、實驗進展,還是持續產出的壓力,都需要良好的工作節奏來應對。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在UCLA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如何透過科學化的時間管理來保持高效產出。 ▌週日到週四工作,週五週六休息 在碩博士階段,長時間的
▋語言學習的起點:義大利語 我的語言學習之旅始於 2020 年,那年我 28 歲,為了參加一場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舉辦的機器學習會議 AISTATS,開始學習義大利語。當時我正準備發表我的研究成果,主題是高維度吃角子老虎機 (High-Dimensional Bandit Problem)。然
選擇論文題目是每位碩博士生都會面臨的重要抉擇。研究的價值,往往取決於題目的選擇是否具備前瞻性和探索性。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選擇「只有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探索的問題」。這樣的題目,才能真正推動學術進展,帶來實質的突破。 ▌研究工具與時代的限制 隨著研究經驗的累積,你會發現,研究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
在現代工作環境中,我們常常需要同時扮演多個角色,這不僅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靈感與經驗,也有助於全面發展自身能力。我目前的生活中,同時扮演四個角色:研究員、創辦人、教練和作家。這些角色相互交融,為彼此提供豐富的內容與素材。以下是我如何利用這四個身份,來安排一天的時間並達到最大效能。
自從2017年7月來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今年2024年,正是我在美國的第七個年頭。這段求學之路,尤其在普渡大學的五年博士階段,讓我在統計學和機器學習領域中不斷成長和反思。 ▌2017-2022:普渡大學的博士旅程 這五年,我在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我的研
身為一名博士後研究員,我深刻理解碩博士在學階段的挑戰——不論是論文撰寫、實驗進展,還是持續產出的壓力,都需要良好的工作節奏來應對。 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在UCLA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如何透過科學化的時間管理來保持高效產出。 ▌週日到週四工作,週五週六休息 在碩博士階段,長時間的
▋語言學習的起點:義大利語 我的語言學習之旅始於 2020 年,那年我 28 歲,為了參加一場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舉辦的機器學習會議 AISTATS,開始學習義大利語。當時我正準備發表我的研究成果,主題是高維度吃角子老虎機 (High-Dimensional Bandit Problem)。然
選擇論文題目是每位碩博士生都會面臨的重要抉擇。研究的價值,往往取決於題目的選擇是否具備前瞻性和探索性。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選擇「只有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探索的問題」。這樣的題目,才能真正推動學術進展,帶來實質的突破。 ▌研究工具與時代的限制 隨著研究經驗的累積,你會發現,研究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