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大廚》從階級刻板印象背後的品牌行銷策略

《黑白大廚》從階級刻板印象背後的品牌行銷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Netflix的《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不僅是料理實境秀,它更像是一次全球性的品牌行銷實驗。這場節目成功將參賽主廚、韓國美食文化以及參與的品牌全部融合,形成一個引人注目的品牌生態系,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業價值。

這裡將從品牌經營的角度,分析這個節目是如何成功塑造多方品牌效應的。

raw-image


1. 品牌定位與文化連結:借力文化優勢,塑造全球影響力

韓國以強烈的文化輸出聞名,無論是K-pop還是韓劇,都深深影響了全球市場。《黑白大廚》在品牌定位上精確把握了這一文化優勢。節目以韓國傳統的「階級」觀念作為主軸,80位默默無名的廚師,加上20位名廚,形成精彩的美食競技,賦予了節目更深層的社會象徵意義。

80位參賽者中包含了明星喜愛光顧的餐廳主廚、擁有百萬粉絲的料理 YouTuber、從外送員做起的中餐廚師、小學營養午餐阿姨、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燒鳥餐廳主廚以及從漫畫中學習料理的「撕漫男」廚師。這不僅讓韓國觀眾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也讓全球觀眾在觀看過程中逐漸了解並接納這一文化。

從品牌經營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化輸出」戰略。透過美食這一全球化的語言,該節目成功打破文化壁壘,並將「韓國美食精神」轉化為一種品牌意識形態,擴大了韓國品牌在全球市場中的滲透力。


圖片來源:styletc

圖片來源:styletc


2. 品牌故事的強大講述力:100個廚師,100個品牌故事

《黑白大廚》帶來的另一個品牌經營亮點,是成功將100位廚師的個人品牌推向了更大的舞台。

外表強勢但會為對手的故事感動落淚的廚師-鄭智善,黑眼線妝容的面具冷對職場的性別不對等,從她的自述:「其實廚房裡很少有女主廚,所以我總是一個人,過得非常辛苦。」到有男前輩對她說「你以後都是要結婚生子的,幹嘛還要那麼努力?」,都能引起觀眾共鳴。

崔鉉碩因為忘記放大蒜而慘遭淘汰讓網友印象深刻,化名「三星」的帥氣廚師以沉穩冷靜、細緻料理手法與領導力爆紅,獲選為「人氣奪冠選手」。

廚師們原始於「專注做飯就能發光」,加上有衝突感的人格特質使個人品牌形象更加鮮明,而觀眾也通過這些故事與他們的品牌建立起了情感聯結。這種「人物即品牌」的策略,不僅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更讓每位廚師的餐廳或品牌成為了全球熱議的焦點。



3. 品牌聯盟:商業置入與自然融合的經典案例

第一集在千坪的攝影棚加上LG Signature 冰箱(又被暱稱為「敲敲門冰箱」),多次出現的德國 Fissler 菲仕樂鍋具、Kitchen Aid 攪拌機、每集必有的Pulmuone 礦泉水、偶有特寫的 Hunt’s 番茄醬,不僅強化了這些品牌的高端形象,還與參賽廚師的專業技能和高端料理定位相得益彰,完美提升了品牌的可信度和認可度。

在以超商食品做出高級感的料理,讓韓國超商龍頭「CU 便利商店」加深大眾的品牌印象,還因熱度帶動商品銷售。

從品牌經營的角度看,這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品牌聯盟」策略。透過與節目的深度合作,參與的品牌成功借力實境秀擴展市場,且不顯得生硬或刻意。

raw-image


4. 體驗式品牌經營:創造超乎想像的用戶參與感

黑手黨廚師以超商的材料製作甜點,引發觀眾有強烈的「參與感」,再加上韓國超商藉此開發出栗子提拉米蘇的商品,流量帶動超商營收。

愛德華李的肯他基豆腐炸雞和義大利麵,日常且平淡的食材,因不同文化碰撞,讓食物以新的樣貌呈現在觀眾面前。

平易近人的素材做出超乎想像的成品,讓觀眾產生好奇心,積極主動搜尋節目中的參賽者、光顧他們的餐廳、甚至親自模仿他們的菜品時,品牌效應就不再僅僅侷限於螢幕內。

這種體驗式品牌經營模式,讓觀眾從被動的觀看者變成了積極的參與者,並形成了一個自動增長的品牌忠誠度生態圈。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選手的餐廳訂位系統、節目內出現的食材和商品,在節目播出後大幅增長。




5. 品牌長尾效應:持續擴展的商業機會

《黑白大廚》節目從不同角度為切點,如代表大眾飲食的評審-白種元和代表精緻餐飲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不同角度的評比方式,讓廚師個人的品牌形象有更多面的呈現,為後續的商業合作打下了基礎。

超商GS25邀請4位主廚合作聯名餐點,如擅長家常菜的阿姨-金美玲的無菜單料理一號主打菜包肉、小菜系列、法式吐司三明治;外送員廚師的拿手菜麻辣香鍋、溜三絲飯將成為超商美食,不讓超商CU的「栗子提拉米蘇」專美於前。

評審白種元則是藉節目撥出時機與其他品牌聯名推出了便當,由熱度帶動銷售。

這是一個「品牌長尾效應」的典範。透過節目的成功,不僅提升了參賽者個人的品牌價值,也讓更多商業機會得以持續湧現,甚至進一步鞏固了Netflix作為全球內容平台的品牌影響力。


raw-image



總結:現象級品牌經營的成功策略

《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透過一系列精準的品牌經營策略,成功將節目從單純的娛樂內容,轉化為一場品牌效應的經營盛會。從文化輸出、品牌故事的講述、商業置入到體驗式品牌經營,每一步都展示了品牌經營中的精準與長遠視野。

這樣的成功,無疑給許多品牌經營者提供了啟發:當品牌不僅僅停留在產品與服務層面,而是成為一個能夠帶動情感共鳴的故事與體驗,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品牌。

avatar-img
Salon de l'Ordinary Space
4會員
52內容數
服裝設計→海外打工人→產品開發→品牌行銷→走向心理諮商 一路轉型,一路學會拆解自己和世界 寫些關於職涯探索、心理學、還有人在中途轉彎的故事 小知識+小感悟+小幹話,一起當個有點迷茫但不無聊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VMH德州皮件工廠生產問題,分析其生產損耗率高、新手製作精品包款、瑕疵產品出貨等,從品牌基因、供應鏈設計、文化差異三個面向深入解析,對比Ralph Lauren成功的美國製造經驗,精品製造與量產的兼容性,LVMH德州廠的爭議並非單純的製造管理問題,文化整合失敗與品牌策略誤判。
過年出遊,因為讀了潘思亮的自傳《晶華菁華》,於是透過實際入住台南晶英酒店體驗,深入觀察飯店如何運用「利潤中心制」與 4DX(四大紀律)提升經營效率。從員工的服務細節、資源調度到管理層的決策機制,解析如何讓每個部門變成獨立獲利單位,並透過目標管理提升執行力。另外以簡單舉例如何運用概念到自身工作上。
儘管《魷魚遊戲 2》在2024年底上映,仍舊在全球掀起熱潮,在92 個國家排名第一,迅速登上Netflix 全球前十排行榜冠軍,首播觀看更達到數驚人的6800 萬次。 但是,《魷魚遊戲 2》的熱度明顯不如第一季。 《紐約時報》以「第二季遭遇紅燈」為題,指出劇情過於拖沓。《華盛頓郵報》則稱...
LVMH德州皮件工廠生產問題,分析其生產損耗率高、新手製作精品包款、瑕疵產品出貨等,從品牌基因、供應鏈設計、文化差異三個面向深入解析,對比Ralph Lauren成功的美國製造經驗,精品製造與量產的兼容性,LVMH德州廠的爭議並非單純的製造管理問題,文化整合失敗與品牌策略誤判。
過年出遊,因為讀了潘思亮的自傳《晶華菁華》,於是透過實際入住台南晶英酒店體驗,深入觀察飯店如何運用「利潤中心制」與 4DX(四大紀律)提升經營效率。從員工的服務細節、資源調度到管理層的決策機制,解析如何讓每個部門變成獨立獲利單位,並透過目標管理提升執行力。另外以簡單舉例如何運用概念到自身工作上。
儘管《魷魚遊戲 2》在2024年底上映,仍舊在全球掀起熱潮,在92 個國家排名第一,迅速登上Netflix 全球前十排行榜冠軍,首播觀看更達到數驚人的6800 萬次。 但是,《魷魚遊戲 2》的熱度明顯不如第一季。 《紐約時報》以「第二季遭遇紅燈」為題,指出劇情過於拖沓。《華盛頓郵報》則稱...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