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印象就跟莫內的視力一樣模糊|上野之森美術館《莫內—連作之情景》

【展覽】印象就跟莫內的視力一樣模糊|上野之森美術館《莫內—連作之情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次越期待的展覽反而會越失望。

在東京臨時有一個自由活動的空檔,立刻搜尋我最愛的上野近期有什麼展覽,發現《莫內展—連作的情景》展期快結束了,據說日本觀眾很多人朝聖,從沒看過莫內原作看展魂整個燃起來,一大早就出門直奔上野。

印象派的作品是我剛開始畫畫時很嚮往的風格,我喜歡筆觸裡看似輕鬆的嚴謹,而莫內又是其中的大師。然而走進森之美術館,走過一個以莫內花園為場景的互動裝置水池,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擁擠的展間,作品數量很多,但都挨得很近,原本期待的畫作靈光也沒有出現。

看展的時候我可以過目不忘,不知道為什麼看完這檔,我的印象就跟莫內的視力一樣模糊,勉強記得的優點是展牆的顏色選得與畫作很匹配,然後親眼朝聖到兩張睡蓮。

當然,畫作的細節仍然是精彩的,也觀察到莫內喜歡用畫圓的筆觸呈現空氣裡的顏色。但我在想,在此之前已經看過不少受印象派影響的台灣美術油畫作品,其實,真的沒有比莫內差⋯⋯許多很優秀的印象派作品在台灣就可以看得到了,這是我對自己的提醒,不要又陷入了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的迷思了。

即時更新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
avatar-img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 𝓐𝓻𝓽
16會員
97內容數
上班是認真的專訪記者,下班是努力的小畫家。隨筆紀錄喜歡的展覽、空間或作品,分享採訪幕後的細思極恐。即時更新歡迎追蹤 IG @fainjinar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首次朝聖李梅樹紀念館,沒有特別做功課就跑來,巧遇這檔以「山」為題的展覽,又遇上了很精彩的導覽。在這些大師所描繪的山前,突然覺得自己好渺小⋯⋯記得去年第一次畫玉山落選而有些失落,現在回想起來是自己小看了「山」,想把山畫好真的不那麼簡單。 一進展間立刻被吸引的山,據說它本來像抹布一樣差點被丟掉,後來發
李梅樹在1930年到日本參加黃土水的葬禮,記錄人們在火葬等候室等待火葬結束的畫面,或許這些人都是別具影響力的畫家,那個混亂的鉛筆筆觸下呈現了凝重悲傷的情感,這件作品或許是李梅樹筆下最不寫實卻最真實的作品了。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這三件作品第一次在同一個空間中展出,分別為《釋迦出山》、《甘露水》、《少女》,與各位共時感到很幸福呢!
二樓展出大量的肖像作品,可以看到清一色的都是男性,即便是女性肖像也是這群人的母親或妻子,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主要權力還是用男性掌控,這些作品也像是兵馬俑一般實體紀錄當權人士實體的模樣,就是那個時代的3D攝影啊!
看過別人畫的礦工,再回來看洪瑞麟的礦工,就會看見他筆下的礦工身體具有動態感和力量,有重量壓在線條上,有重力加速度撞在形狀,有塵土混在色彩,最美的是映照在礦工身體上的光。
在探索自我風格的路上,優席夫的那句「找到自己作品的DNA」對於我來說很有影響力。早在深入研究臺灣美術史前,優席夫是我很早就知道來自台灣的畫家,也對於他的原民肖像一直印象深刻。
首次朝聖李梅樹紀念館,沒有特別做功課就跑來,巧遇這檔以「山」為題的展覽,又遇上了很精彩的導覽。在這些大師所描繪的山前,突然覺得自己好渺小⋯⋯記得去年第一次畫玉山落選而有些失落,現在回想起來是自己小看了「山」,想把山畫好真的不那麼簡單。 一進展間立刻被吸引的山,據說它本來像抹布一樣差點被丟掉,後來發
李梅樹在1930年到日本參加黃土水的葬禮,記錄人們在火葬等候室等待火葬結束的畫面,或許這些人都是別具影響力的畫家,那個混亂的鉛筆筆觸下呈現了凝重悲傷的情感,這件作品或許是李梅樹筆下最不寫實卻最真實的作品了。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這三件作品第一次在同一個空間中展出,分別為《釋迦出山》、《甘露水》、《少女》,與各位共時感到很幸福呢!
二樓展出大量的肖像作品,可以看到清一色的都是男性,即便是女性肖像也是這群人的母親或妻子,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主要權力還是用男性掌控,這些作品也像是兵馬俑一般實體紀錄當權人士實體的模樣,就是那個時代的3D攝影啊!
看過別人畫的礦工,再回來看洪瑞麟的礦工,就會看見他筆下的礦工身體具有動態感和力量,有重量壓在線條上,有重力加速度撞在形狀,有塵土混在色彩,最美的是映照在礦工身體上的光。
在探索自我風格的路上,優席夫的那句「找到自己作品的DNA」對於我來說很有影響力。早在深入研究臺灣美術史前,優席夫是我很早就知道來自台灣的畫家,也對於他的原民肖像一直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