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書店:從保存紙本書香到數位時代轉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書店是時代之鏡
raw-image

往年台北重慶南路書店街(部分街景),摘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台灣的書店歷史可追溯自日治時期,當時為滿足教育需求,大量引進日文書籍,有松林書店太陽堂等,集中於延平北路與艋舺。1911年,「台灣書籍株式會社」成立,專門印製日文教科書(光復後改名為「台灣書店」,轉編印發行華文教科書)。1912年「瑞成書局」台中開業,專營宗教心靈與五術書籍,至今仍為台灣最古老的百年書店。

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中文書籍和報刊普及,「東方出版社」接手日治時期在台第一大書店「新高堂」,為本土成立的首家大型出版社,印有「東方少年文庫」、「世界少年文學選集」、「世界偉人傳記」、「福爾摩斯全集」等少年典籍,是不少民眾童年的回憶。

從早期的街頭小書攤,到1980年經濟起飛後,大規模連鎖書店興起,再到近年的數位化浪潮,書店見證了數十年來,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而書店的發展歷史,可說是伴隨著整體社會的文化、經濟與科技變遷的成長與變革。因科技進步,電子書和數位內容的興起,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3C產品普及,傳統書店面臨了嚴峻挑戰。不過,透過書店經營者們的堅持和努力,以創新的方式尋求轉型,在今日繼續為讀者們提供更豐富且不同於以往的閱書體驗。

 

台灣書店的黃金時代

20世紀中期,台灣的閱讀風氣逐漸興盛,尤其在50年代後,隨著社會穩定與教育普及,書店成為了許多文青與學子的心靈充電角落。台灣的書店經營模式大致有:一類如三民書局敦煌書局老牌學術書店,提供中外文學術書籍與教科書,也提供包羅萬象各類書籍,成為學生與學者的寶庫;另一類則是文化沙龍式的個人書店,像目前雲林的「虎尾厝沙龍」,是日治藥材行改裝,既是書本的販售地點,也是知識分子文人的聚會場所。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台灣書店業進入黃金時代,連鎖書店如誠品書店開始崛起。誠品不僅僅販售書籍,還結合閱讀與藝術、設計等生活美學元素,吸引了大量文青與藝術愛好者,讓書店的功能不僅限於購書,更是文化消費與品味生活態度的象徵。而誠品書店的24小時營業模式,成為當時台北夜生活的一部分,創造了書店營運的新模式。

台灣的二手書店,不僅是書籍愛好者的寶藏,更是懷舊文化的集散地。這些書店經常匯集來自不同時代的書籍,包含已絕版的經典作品、歷史資料、學術書籍和大眾文學,滿足了讀者各式各樣閱讀需求。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二手書店成為了推廣「書籍循環」的重要角色,透過書籍的再次流通,延續了書本的生命,同時也讓書迷們能夠以更經濟實惠的方式,獲取知識。

在北中南等城市,目前仍留有二手書店文化。如「茉莉二手書店」,在2002年成立,有多家分店,場地面積規模龐大,書籍類型豐富,從經典文學到學術書籍,應有盡有,經常舉辦打折活動,吸引了眾多學生和書迷前來挖寶。

 

電子書與3C時代的衝擊

隨著21世紀的到來,科技發展迅猛,電子書、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受到大眾歡迎,逐漸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選擇方便攜帶的電子書,優點為可隨時隨地閱讀,不佔空間。另外,線上購書平台的興起,如博客來、亞馬遜等網站,也讓許多人不再親臨實體書店,而是選擇更為便捷的網路購書。

書店業務面臨的挑戰,不僅限於銷售模式的改變、業績銷量縮水,還包括店面租金上漲、疫情後人流減少、通貨膨脹、營運人事成本增高等現實經濟問題。在大時代環境下,許多著名經典書店,包含獨立書店甚至大型書店,難以撐過困難考驗,被迫熄燈。如在台北車站附近,曾經熱鬧風靡一時的重慶南路書街,隨著歷史時間的推移,在重重營運壓力下,部分店家不得不選擇搬遷或永久退出市場。一家家實體書店無奈須退出知識傳播舞台,變成歷史名詞,令人遺憾。


書店的經營之路

雖然面臨電子書與3C科技的強力挑戰,台灣的書店並沒有因此而全面消失,每個店家透過不同的嶄新經營模式,尋求轉型。例如,誠品書店不僅拓展其他國家據點,也將重心轉向更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如舉辦展覽、講座課程,甚至進軍商場、百貨業,成為綜合商業藝文空間。

許多中小型獨立書店,也走向了個性化與社群化的路線。以台北為例,「雅痞書店」與「好樣本事」等書店,結合餐飲、音樂會、演講、書友會、手作工坊等跨界文化活動,將書店打造成為一個多采多姿的生活藝文空間,讓讀者在舒適的氛圍中品書、享受生活,書店場域不受限於單一功能。現代書店透過策劃主題講座、讀書會,成為社區居民與文青的固定聚會場所,強調「書」與「人」的聯繫以及溫度感。

此外,現存的書店也不再只是單純賣書,被動等待顧客上門,而是採取靈活策略,主動出擊。如新北瑞芳「樂伯二手書店(立立書店)」老闆與夥計全年無休,進行全台到府收書。台北市「寶藏巖書店」藝術書店,專注於藝術、設計類書籍,手工小書吸引特定讀者群的青睞。台北古亭的「紀州庵書店」歡迎作家入駐,參與推廣閱讀活動。而蘭嶼的「在海一方」、屏東的「紅氣球」等書店,則以推廣在地特色與跨地域合作為主,已成為獨特的文化地標。讓讀者不僅還能繼續在書店裡購買到心儀的書籍,享受一個愜意特別的實體閱讀空間,更能與志同道合的書友們一同交流想法,相互激盪並分享心得。

 

未來的書店願景

儘管電子書與網路購書的市場逐年不斷成長,實體書店仍然有它無法被取代的地位,書店的空間感、人與書本的真實接觸、以及與其他讀者的實體互動分享,這些具有溫度的體驗,是電子閱讀無法提供的。21世紀的書店,正透過提升實體空間的多元文化價值,吸引顧客。

從傳統的保存紙本書香,到數位時代的空間經營轉型,對我們來說,書店不僅是一個販售書籍的地方,更是一個傳遞思想、聚集靈感的文化場域。未來,我們身邊的書店或許會越來越少,但它們將會更加多元化與個性化,成為結合文藝、社交、與生活美學的綜合空間。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書店所代表的閱讀與文化精神,將以嶄新的形式繼續陪伴著我們。因書店經營者們的不懈堅持,至今,台灣書店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中。 

在台灣,每家實體書店都有獨特的風格品味,在旅行時,如果附近有書店,提醒別忘了到店裡逛逛,品嚐書香。(全台書店名單:維基百科) 


參考閱讀

附錄》羅玫玲的台灣書店史閱讀筆記1895—1989

書店觀察》走過台灣書店30年,接下來的路在哪?資深書店人的回望

文策院 數位化浪潮上出版業界的展望

公視 獨立特派員 書店主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ophia小也的三色萬花筒
1會員
14內容數
中英法三語的文化議題探討,歡迎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台灣的書店歷史從日治時期開始,至今日面臨電子書和網路購書平臺的衝擊,書店的經營模式不斷演變,在未來,書店將多元靈活轉型,讓書香繼續陪伴讀者們,繼續走入下一個世紀。
Thumbnail
台灣的書店歷史從日治時期開始,至今日面臨電子書和網路購書平臺的衝擊,書店的經營模式不斷演變,在未來,書店將多元靈活轉型,讓書香繼續陪伴讀者們,繼續走入下一個世紀。
Thumbnail
閱讀可以增加知識、拓展視野。閱讀行為的變化,更具有時代演進的觀察意義。 年歲較長的國人應該都記得,1970和1980年代臺北市重慶南路聚集幾十家書店的盛況;1983年金石堂在臺北市汀州路成立臺灣第一家複合式「金石文化廣場」,包括書店、服飾店和餐飲......
Thumbnail
閱讀可以增加知識、拓展視野。閱讀行為的變化,更具有時代演進的觀察意義。 年歲較長的國人應該都記得,1970和1980年代臺北市重慶南路聚集幾十家書店的盛況;1983年金石堂在臺北市汀州路成立臺灣第一家複合式「金石文化廣場」,包括書店、服飾店和餐飲......
Thumbnail
提到重慶南路一段,四、五、六年級生印象深刻的是超過上百間書店林立的一條街;若是更早一輩的長者,他們會說「清治時期稱府前街,日治時期改稱本町通。」重慶南路書街的全盛時期是1970年代,不少文人雅士聚集於此,附近中華商場的著名飯館,或是作家聚集武昌街一段七號的《明星咖啡館》,都曾是醞釀台灣文學的基地。
Thumbnail
提到重慶南路一段,四、五、六年級生印象深刻的是超過上百間書店林立的一條街;若是更早一輩的長者,他們會說「清治時期稱府前街,日治時期改稱本町通。」重慶南路書街的全盛時期是1970年代,不少文人雅士聚集於此,附近中華商場的著名飯館,或是作家聚集武昌街一段七號的《明星咖啡館》,都曾是醞釀台灣文學的基地。
Thumbnail
今天來到大直的TSUATAY蔦屋書店,看著一大片華美的書牆,那個一直存在我心中的問號又出來了:「實體書本還能存在多久呢?」 閱讀,肯定是很多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想起國高中時往返於永和與板橋之間的求學時光,在當時家長們認為讀閒書無助於升學的年代,我只能在家附近有兼著賣書的文具店裡,翻閱極少量自
Thumbnail
今天來到大直的TSUATAY蔦屋書店,看著一大片華美的書牆,那個一直存在我心中的問號又出來了:「實體書本還能存在多久呢?」 閱讀,肯定是很多人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想起國高中時往返於永和與板橋之間的求學時光,在當時家長們認為讀閒書無助於升學的年代,我只能在家附近有兼著賣書的文具店裡,翻閱極少量自
Thumbnail
大一史學課,要找一個變遷主題做報告,那時候第一個想到就是書店。 每個人和書一定有各種的連結,小時候也算是個鑰匙兒童,常常被丟在書堆裡 : 金石堂、圖書館、那時諾貝爾也還是主流,中壢大時鐘的3樓小書店,都有我的身影,從亞森羅蘋、紅樓夢、天文觀星到蔡志忠的經典系列,那段時間的蔡智恆也是我的心頭好,雜讀風
Thumbnail
大一史學課,要找一個變遷主題做報告,那時候第一個想到就是書店。 每個人和書一定有各種的連結,小時候也算是個鑰匙兒童,常常被丟在書堆裡 : 金石堂、圖書館、那時諾貝爾也還是主流,中壢大時鐘的3樓小書店,都有我的身影,從亞森羅蘋、紅樓夢、天文觀星到蔡志忠的經典系列,那段時間的蔡智恆也是我的心頭好,雜讀風
Thumbnail
今天是423世界閱讀日,謹以本文,回憶從前的書街風華與書店回憶。
Thumbnail
今天是423世界閱讀日,謹以本文,回憶從前的書街風華與書店回憶。
Thumbnail
以前我會在空閒的一天走進一間書店,不是順便地,只為了逛書店。路線從一進門的主打書區開始,到左側的各分類新書區、門邊那面牆上的當月雜誌區,再到常逛的人文書區,然後看看漫畫區,一時興起的時候可能也會翻翻財經或社會科學書,最後再到右側的文具禮品區晃晃。
Thumbnail
以前我會在空閒的一天走進一間書店,不是順便地,只為了逛書店。路線從一進門的主打書區開始,到左側的各分類新書區、門邊那面牆上的當月雜誌區,再到常逛的人文書區,然後看看漫畫區,一時興起的時候可能也會翻翻財經或社會科學書,最後再到右側的文具禮品區晃晃。
Thumbnail
方格子的各位大家好~(這句話也講了很多次了 2021不知不覺就過了四分之一了,不覺得很嚇人嗎?我們離國中畢業越來越近了啊啊啊(會考這東西 在方格子創立一群學生已經過了三四個月了,從一開始的連鎖書店暢銷榜、到書中名言佳句的創意應用,都是我們的心血結晶、也是大家的支持所造就的結果☆
Thumbnail
方格子的各位大家好~(這句話也講了很多次了 2021不知不覺就過了四分之一了,不覺得很嚇人嗎?我們離國中畢業越來越近了啊啊啊(會考這東西 在方格子創立一群學生已經過了三四個月了,從一開始的連鎖書店暢銷榜、到書中名言佳句的創意應用,都是我們的心血結晶、也是大家的支持所造就的結果☆
Thumbnail
​ 誠品書店一直以來是台灣連鎖書店的龍頭企業,台北市東區敦南店是誠品書店的總公司所在地。這裡的歷史,源自於民國七十八年,誠品七十八書店由台北城仁愛路圓環的第一家誠品敦南書店開始出發,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經營理念,定位為人文藝術小型專業書店。民國八十四年,誠品敦南店搬遷至現址的敦化南路二百四十
Thumbnail
​ 誠品書店一直以來是台灣連鎖書店的龍頭企業,台北市東區敦南店是誠品書店的總公司所在地。這裡的歷史,源自於民國七十八年,誠品七十八書店由台北城仁愛路圓環的第一家誠品敦南書店開始出發,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經營理念,定位為人文藝術小型專業書店。民國八十四年,誠品敦南店搬遷至現址的敦化南路二百四十
Thumbnail
而隨著文明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傳統書店就像那野柳旁無數的蕈狀岩一般,在時間的浪潮下逐漸被風化、侵蝕。傳統書店的價值在哪裡?又將何去何從?
Thumbnail
而隨著文明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傳統書店就像那野柳旁無數的蕈狀岩一般,在時間的浪潮下逐漸被風化、侵蝕。傳統書店的價值在哪裡?又將何去何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