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審查機制的一些想法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在這個世代當中,社群媒體是影響每個人生活的因素,不管是投入創作、發表意見、交朋友,甚至是從中獲得資金,都仰賴社群媒體這個媒介作推動,隨著使用群體增加,訊息數量已經填滿使用者的的每一秒,在維持最大資本利益的狀況下,每個瞬間的注意力會被所謂的演算法決定使用者能看到的資訊是甚麼,資訊優先度除了使用者的喜好以及廣告廠商的投資,最讓人在意的就是政治利益的決定,使用者變得不僅是只能先看到什麼,分享什麼或是不能做出什麼皆成為了審查標的,不知不覺之間,使用者的感官漸漸被社群媒體所控制了。

在台灣,差不多在2009年左右,Facebook的使用成為伴隨智慧型手機而起的風潮,「開心農場」的休閒遊戲機制也是當時熱門的話題,由於動態牆和個人資料的整合,對對當時的人們非常新鮮,因為除了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外,也可以透過這種機制找到以前失聯的朋友或同學,雖然在以前也有可以分享自己想法和生活的平台(像是無名小站、PChome報台、Yahoo家族、各類即時通),但基本上都是屬於固定站點的屬性,其他人必須要有進入所屬群體的交互行為(加朋友或進入特定團體、到對方的留言板下留言),擴及範圍也頂多到特定圈子,如果你的檔案是公開的,還能再擴及下去,但平均而言仍比Facebook來的低很多。

社群媒體的作法是把所有的東西集中到卷軸式的動態牆,依照喜好(不單只是使用者)去做優先度排序,使用者只要被動的去觀看佔比社群媒體畫面比例最大的動態牆,就可以得知許多事情,不管是朋友還是社團的動態,新聞和其他人的意見都會基於演算機制推薦給你,在國家利益資本利益還沒正式介入以前,這種動態牆演算機制算是一種最方便的設計了,群眾會漸漸地仰賴這種機制帶來的便利,並認為這可以隨著自身的喜好去客製化動態牆的偏好。

然而,在公司要開始讓社群活動為自己獲利時,會漸漸改變動態牆的設定,一開始會讓你從一些廣告開始看、有免費獎勵的問卷調查、主動提供付費訊息增加社群影響力等等,其中比較最讓人難以察覺的是透過演算法的介入和使用者介面的更新。

首先是演算法的介入,比較有警覺性的人會開始發現一些曾經互動過的人事物會在某一段時間內就沒再出現,除非是主動是尋找,不然會不再出現在使用者的動態牆,但是大部分的情況之下,使用者不太能順利想起這些曾經在動態牆出現的人和群體,不經他人提醒更是會自然的忘記這些曾經注意過的東西,在這個基礎上,那些被Facebook突襲的粉絲專頁常常就因此消失在大眾的視野當中,有些運氣比較好的還可以再發言宣布近況等等,但多的是一消失就整個消失了,除非有多個帳號備用著,不然是只能成為無聲的受害者,在這個機制之下,受害者是無法發聲的,Facebook所謂的申訴機制就本質上也只是公司內的申訴管道,有待過爛公司的人都知道這種東西的價值在於你是誰而決定,政府也因為Facebook難以在國內管轄而無法處理這演算機制所帶來的危害。

從一般並沒有受過社會科學訓練的人來看,這頂多是軟體設計上的缺失,是使用者的使用時間不足以讓演算法全數展現該給你看的訊息,而且申訴並非像微軟提供的電腦問題解決方案一樣的總是完全無效,頂多就是不太方便而已,但這種不方便而已一定程度的有用便是維持模糊地帶的保護傘。設想一下,今天有個意見領袖發表說因為特定議題而被降觸及,而在抱怨的同時卻有另一個或是另一群人說我也遇到一樣的狀況,但是申訴就有用,甚至改質疑對方是不是為了流量而製造混亂,要求「真正受到演算法影響的受害者」不應該為自己的利益而破壞台灣社會的和平等等的,順勢打掉對方的聲量資源,並將其盡可能的納為己用。最終受害者不僅被降觸及,自身所累積的政治和聲量資本也被慢慢這類爛事情磨掉,而獲利的仍然是Facebook和藉著這種態勢而攻擊的群體,這類事情依舊層出不窮,獲利的一直都是屬於同個政治意識形態的同群人,在政府依舊無法利用法律介入處理的狀況下,這種社群環境樣態都是Facebook所刻意要營造的樣子,所以才會有特定議題被掩蓋、特定政治立場的文章被消失、透過同溫層才了解哪些粉專有偷偷被Facebook處理掉等等的問題,只有詐騙和中國統一相關的言論完全不受影響且持續的有收入進來,Facebook毫無明確標準的手段打壓,造成的結果是現在連一般人也必須接受Facebook製造的文字獄,即使是照規定來,也會有機會以AI判斷為名,等待人工審核之類的原因把使用者弄掉。

另一個是使用者介面更新,還記得在過去使用Facebook的經驗當中,所謂改版更新,都會引來許多不方便反人類設計不好看等等的反應,甚至有偷偷利用未知的方式獲取你的訊息,只有當你發現推薦好友中,有推薦完全沒分享過個人訊息的群體,或是其它沒有你自己才知道的訊息被社群軟體拿來作演算法建議或相關搜尋,才頓時會發現一切的不對勁。這種使用上的負面回饋在執行更新之前,是Facebook早就了解的事情,並有意識的將這種讓人感到不好的設計維持在一定的程度的影響力,目的是要塑造使用者的需求,更廣泛的來說,使用者的需求並不是社群媒體的使用者真心覺得需要什麼或是討厭什麼,使用者的需求是被創造出來的,人類在這種小小的不方便上會衍伸很強大的適應能力,所以當你在適應這類一連串Facebook所創造的需求,你本身就已經落入了Facebook的陷阱,他在市場上一直是最大的,要跳脫也難以找到替代平台,從Facebook開創發展到現在,也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了,爭議當然沒少過,相反的,Facebook的影響力反而更大了起來,近期比較讓眾人所得知的是Facebook-劍橋分析數據的問題和近年來台灣各類詐騙廣告,影響力都是從這些小地方慢慢培養起來的成果,在過去以來,每隔一段時間都有人呼籲這種狀況在持續發生,每年也都會有新的一批人對這種持續培養的惡意不以為意,避險的學習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到目前為止除非有明確的政治和資訊意識,要從這種演算法泥淖跳出來反而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優先度演算法在本質上是會容易成為有毒投放的設計,當受眾持續觀看被演算法推薦的事項,尤其對特定議題毫無概念的年輕人以及資訊接收單一且穩定的成年人,都容易因為直覺和情感的關係選擇接受並支持演算法所強調的立場,隨著平台產生的碎片化資訊和情緒渲染,人生可以說先被演算法給控制住了,而這種狀況產生的影響當中,最外顯的是一個人的用語和品味,其次是知識以及論述能力高度仰賴社群帳號的訊息,最後是興趣,因為在同樣的環境持續不斷的接觸和使用,自然而然的會產生好感,尤其一旦語言是共通的,那麼這種好感和好奇反而會因為語言的關係而加深,所以抖音和小紅書在台灣的穿透力也是如此的強大,若再觀察使用者的特性下去,其實會發現這類使用群體會相當的類似,漸漸的形塑成平台想要的類型。

以前有看過日本人寫過的一些文章,常常看到人家在寫作的時候,會把重要的細節和思考方式透過文字敘述,主導整體的結構方向,讓觀看的人也能有一步一步了解的方向,西方人的文章也會有類似的結構,文章開頭第一段會跟你講文章整體是什麼,後面才會跟你一步一步的講是怎麼回事直到文章結束,如果去閱讀學術文章則會有更明顯的感受。這類結構清楚的特點也展現在許多知名影視作品上面,這讓我覺得思維的培訓其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成分,但不見我過去的學校教育上有講過這一塊,我以前總是覺得學校教的都只是跟實際有落差的事情,但一直到就讀研究所的時候,閱讀學術文章和教授在課堂上討論,才漸漸實際體會到學校教育不僅僅是與實際落差比較嚴重而已(真正在思考的時候真的會出現頭痛等等的狀況,研究所可以說是我最常吃止痛藥的時期了),邏輯教育是沒在處理的議題,正是因為這種狀況,才無法讓深入思考和反思成為討論時的習慣,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些人會把定義不明的概念丟出來講,但不僅不禁推敲,更是漏洞百出,所以我們在新聞上看到像是死刑議題、立法院現況、詐騙案、校園事件、交通事件、刑事案件等等的社會議題當中,總是會有兩個派別互相指責明明有差距的標的而相互攻擊,每次都會上演類似一套劇本,這點我認為是資訊碎片化不僅強化了既有的問題,缺乏思維論證訓練和演算法的推送,也強化了社群上不愉快的衝突,群眾長期習慣於碎片資訊,而且並不在意因果所產生的問題,這種狀況我目前的感受是,除了等人老死還真的想不到更好的解法,這種問題我想仍會持續好一段時間,並以不同形式再從社會上展現出來。

最後想提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個人經驗,也許也是促成現今認知戰爭其中一塊因素,也許我的想法是錯的,在台灣,我們的教育在過去是一直走培養考試人才並犧牲大多數群體的教育路線(現在的狀況就不太清楚了,近期的印象是小型補習班已經倒了一堆,學生放學時間感覺比較早,有些學生還會在放學時間邊吃蠟瓶糖回家,我自己倒是有聽過社區管委會的幹部講說,前陣子假日在社區處理事情的時候,有國中妹廣場拍抖音,被其他住戶以為是發神經全身一直扭來扭去,通報保全說要處理XD),多數的時間並不是拿來訓練思考論證或是給學生休息,而是全都是為了大考和完全背離人性的上課進度(我高一第一學期就被所有老師重複告知這種事情),實質上要求學生每周七天都要看書準備考試,寒暑假還認為學生會很無聊,所以出了更多的作業,而且因為學校環境混雜各類學生和教師資質實際上不符合考試強度需求的關係,有資源的家庭更是直接要求學生以補習班進度為重,學校只要發證書就行。而大部分被分數刷下來的學生,基本上就是一樣要進學校,但是是那種被社會視為比較差的高中、大學、技術學院,不管如何都會要求你讀完,這種被排去分數比較低的學校,實際上就是跟你說你被教育體制放棄了,叫你去隨便讀先工作,這些學生群體當然的本身資源就已經不足,在這種教育分配下,問題當然的會不斷加劇重演,所以過去也常聽聞各種恐怖或是令人傷心的社會事件發生,會上新聞的僅是少數,在這個被系統性排擠的背景之下,面對教育資源充分的人對你說教,這應該沒有人會服氣。

由於教育只教你考試相關的知識,考試成績和過去來自同儕、家庭、師長的壓力成為你的枷鎖,除卻制度成因導致的自信缺乏外,對實際的社會運作不僅所知有限,甚至因為學校教育的關係而有不少錯誤理解,在四處撞牆之後才漸漸了解,錢和物質利益比什麼論述和不會賺錢的知識都重要,能靠自己就能有些基礎,用自己的經驗去做決定也不會太差,論證還是思考什麼的不太會出現在自己要的選項當中。所以在這個環境之下,當這些「被制度所篩選的成功人士」,極力呼籲這類社群軟體的演算法危害和相關的資訊戰爭時,總是引來不少仇恨或是嘲笑的評論,隨著網軍的推送和引導,進而導致許多政策推展和宣傳當中,總是顯得相當無力,造成目前台灣的政治僵局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因素,我提到的僅是一小部分,畢竟人的認知差不多從大學到出社會這段時間就差不多定型了,頂多就是部分程度的修正或妥協,在已經相對狹隘的討論空間之下,我見到的是對現在無煙硝戰爭的擔憂,雖然說一直想試著找出解決方法,但我能接觸的總是有限,最確實的仍然是自己負責,持續為未來可能的衝突作足準備,也祝自己未來順利:D

avatar-img
2會員
36內容數
主要是分享以前接觸過的遊戲心得,包含自己人生經驗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o'_'o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了手遊《戰鬥女子學園》對玩家情感的影響及其在2019年關服後的回憶。文章提及遊戲的設計與玩樂機制,如何成為玩家在現實中情感寄託的地方,並探討遊戲如何建立玩家的情感需求。遊戲中溫馨的互動設計,以及對於即將結束的感傷等,讓人不禁回味這個特殊的時代與該遊戲的獨特魅力。
本篇文章回顧了《Metal Gear Solid V: Ground Zero》的遊戲體驗,並探討其背景設定與國際關係的關聯。作者分享了自己從PS4到Steam的購買經歷,以及如何在研究生時期將遊戲的背景設定作為研究論文的靈感,並介紹了基本的關塔那摩灣相關背景資料。
本文探討2001年發行的經典遊戲Max Payne,作者回憶了獨特封面設計及首次開箱的緊張感,並大致分享了遊戲的劇情設定以及遊戲機制,如子彈時間和血量系統。文章中也探討了當時購買正版遊戲的困難與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其對於玩家時光的重要性。透過這些回憶,呈現了Max Payne對作者成長過程的影響。
本文回顧1998年發售的即時戰略遊戲《沙丘魔堡2000》,作者分享嘗試安裝遊戲遇到的問題,並在回憶時提及當今遊戲市場中的過度商業化與為特定意識形態服務的潮流,最後提及目前已有玩家將《沙丘魔堡2000》進行現代化改造,使其能夠適應現代設備,煥發新生命。
最近有空逛逛Steam頁面,意外的發現Rocket Jockey這個在1996年發行的遊戲,已經在2023年上架到Steam平台繼續販售,看著開場影片和幾張遊戲截圖,不知不覺的又再度深入當時的回憶當中,這款遊戲讓人印象深刻,到2024年都還不會忘記它。
本文回顧了作者人生第一次接觸電子遊戲的經歷,分享了從小時候開始的賽車遊戲的回憶。在這篇文章中,除了懷念遊戲的特點,也談到如何在有限的語言理解下仍能享受遊戲的樂趣。作者也探討了電子遊戲的部分歷史及其對當代玩家的影響,並提到了近代防盜版機制對尋找舊遊戲的影響,最後也闡述了尋找舊遊戲的心得分享。
本文探討了手遊《戰鬥女子學園》對玩家情感的影響及其在2019年關服後的回憶。文章提及遊戲的設計與玩樂機制,如何成為玩家在現實中情感寄託的地方,並探討遊戲如何建立玩家的情感需求。遊戲中溫馨的互動設計,以及對於即將結束的感傷等,讓人不禁回味這個特殊的時代與該遊戲的獨特魅力。
本篇文章回顧了《Metal Gear Solid V: Ground Zero》的遊戲體驗,並探討其背景設定與國際關係的關聯。作者分享了自己從PS4到Steam的購買經歷,以及如何在研究生時期將遊戲的背景設定作為研究論文的靈感,並介紹了基本的關塔那摩灣相關背景資料。
本文探討2001年發行的經典遊戲Max Payne,作者回憶了獨特封面設計及首次開箱的緊張感,並大致分享了遊戲的劇情設定以及遊戲機制,如子彈時間和血量系統。文章中也探討了當時購買正版遊戲的困難與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其對於玩家時光的重要性。透過這些回憶,呈現了Max Payne對作者成長過程的影響。
本文回顧1998年發售的即時戰略遊戲《沙丘魔堡2000》,作者分享嘗試安裝遊戲遇到的問題,並在回憶時提及當今遊戲市場中的過度商業化與為特定意識形態服務的潮流,最後提及目前已有玩家將《沙丘魔堡2000》進行現代化改造,使其能夠適應現代設備,煥發新生命。
最近有空逛逛Steam頁面,意外的發現Rocket Jockey這個在1996年發行的遊戲,已經在2023年上架到Steam平台繼續販售,看著開場影片和幾張遊戲截圖,不知不覺的又再度深入當時的回憶當中,這款遊戲讓人印象深刻,到2024年都還不會忘記它。
本文回顧了作者人生第一次接觸電子遊戲的經歷,分享了從小時候開始的賽車遊戲的回憶。在這篇文章中,除了懷念遊戲的特點,也談到如何在有限的語言理解下仍能享受遊戲的樂趣。作者也探討了電子遊戲的部分歷史及其對當代玩家的影響,並提到了近代防盜版機制對尋找舊遊戲的影響,最後也闡述了尋找舊遊戲的心得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抒發一下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越來越感受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社交媒體上的演算法和流量競爭。
在現代社會,網絡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依賴著互聯網和各種數字設備,從銀行帳戶到智慧家居,再到政府和企業的重要系統,這一切都需要確保良好的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個人資訊保護個人隱私和金融信息極其敏感,一旦遭到黑客攻擊或數據洩露,都會給個人帶來巨大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給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無論是數位化進程還是社交媒體,資訊過載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他們面臨著價值觀變化、迷失方向和享樂主義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人們需要學會信息篩選、培養批判性思維、保持專注和平衡生活。
Thumbnail
在網紅時代,為了吸引觀眾,一些網紅創作內容低質化、散佈假新聞、忽略個人隱私等問題成為普遍現象。為瞭解決這些亂象,建議加強內容品質和監管,提高觀眾的媒體素養,並規範網紅的行為。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隱私問題變得更複雜和重要。本文討論了隱私問題的現狀、保護隱私的建議以及自我定位的考量。以數位足跡管理和隱私設定為重點,提供了技術措施、心理調適和平衡曝光與保護的建議。
Thumbnail
隨著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加速,數據不僅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數據資產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趨勢進行套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抒發一下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越來越感受到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於社交媒體上的演算法和流量競爭。
在現代社會,網絡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依賴著互聯網和各種數字設備,從銀行帳戶到智慧家居,再到政府和企業的重要系統,這一切都需要確保良好的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個人資訊保護個人隱私和金融信息極其敏感,一旦遭到黑客攻擊或數據洩露,都會給個人帶來巨大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幾乎人人都透過網路作爲取得新聞資訊的主要管道。除了透過網路平台取得新聞媒體發佈的消息,也常常仰賴直播節目獲取消息。合法的新聞媒體,大多對於未加查證的消息發佈非常謹慎而且保守,良莠不齊的自媒體則不然。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資訊爆炸的時代給人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無論是數位化進程還是社交媒體,資訊過載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對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他們面臨著價值觀變化、迷失方向和享樂主義等挑戰。為了應對這些問題,人們需要學會信息篩選、培養批判性思維、保持專注和平衡生活。
Thumbnail
在網紅時代,為了吸引觀眾,一些網紅創作內容低質化、散佈假新聞、忽略個人隱私等問題成為普遍現象。為瞭解決這些亂象,建議加強內容品質和監管,提高觀眾的媒體素養,並規範網紅的行為。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隱私問題變得更複雜和重要。本文討論了隱私問題的現狀、保護隱私的建議以及自我定位的考量。以數位足跡管理和隱私設定為重點,提供了技術措施、心理調適和平衡曝光與保護的建議。
Thumbnail
隨著數據資產化進程的加速,數據不僅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源,也逐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了解數據資產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如何利用這個趨勢進行套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